《三国之乱臣贼子全集.net》第154/1164页


李贤一字一句地说道:“听清楚了,传我军令,让阵亡的军卒先行一步!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接受百姓的大礼相待,你懂吗?”
周东昌恍然大悟,他连连颌首,道:“我懂,我懂!”
“懂了还不快滚!”
“喏!”
打马离开之际,周东昌心中暗赞,怪不得李贤能够统领五千兵马,成为北海国内第一将,只看对方这种慎行谨言的态度,自己就差的老远了。
没多久,六百多具东莱军的尸首由车马拉载着,行驶在大军的最前头。
李贤屈居尸首之后,表情冷淡,看不出喜怒。
叩伏在地的青州流民本以为率先见到的会是李贤,哪曾想,竟是一具具布匹折身的尸首。
自古以来,乡民们从未听说过有死者先行的典故。
死者为大,也不至于大到这种程度吧?
难道说,李贤李使君真的不怕不吉利的说法?
不管别人怎么想,李贤都已经这么做了。
一辆一辆运载尸首的车马吱吱嘎嘎地前行着,青州流民心中原本还有几分喜悦之情,可见到这些尸首之后,他们当即明白,即便以李使君的手段,也不可能做到不损分毫。
悲壮的情绪渐渐在流民间弥漫开来,如果说,跪迎李贤,更多是感激,那么,向战死沙场的军卒们叩首,就是一种情真意切的表达了。
死者为大,不管军卒们生前年岁几何,当他们战死之后,都有资格受这一拜!
高超的手段!谁也没想到李贤不经意就把一场潜在的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
徐庶也在迎接的队伍当中,原本他还怕李贤不知进退,徒好虚名。现在来看,李贤果然是个聪明人,让亡卒先行,非但不会有损自己的声望,反而会给人留下厚待士卒,为人谦恭的印象,便是传到孔融耳中,他也不会认为李贤做错了。


第166章 舍得舍得 有舍有得
大军在剧县驻扎下来之后,李贤让徐庶代笔,写就了一份报捷文书。[ ]--
这份文书是日后论功行赏的凭证,虽说李贤对孔融所谓的赏赐根本看不上眼,可官面上的事情,该做的事情还是一定要做的,不然的话,会给人留下目无尊上,狂妄自大的印象。
徐庶满腹经纶,让他撰写文书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李贤麾下武将不少,可真正上得了台面的文人却少得可怜。
其实也可以理解,李贤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出身又差的很,除了像徐庶这般因缘巧合遇上的文士,其他人根本不会拿李贤当盘菜。
招贤纳士?李贤要是敢这么做,一定会被人笑掉大牙。
东汉末年,世家门阀把持大权,而所谓的文士名人多以攀龙附凤为荣。
君不见,四世三公的袁绍麾下是何等的人才济济?就连落魄的刘备假借皇叔的名头,都吸引了简雍等人的投靠,可吕布呢?空有天下第一猛将的名头,麾下武将颇多,文人却寥寥无几。
其实在天下人看来,只有出身名门的权贵才有资格招募文士,像李贤这等出身草莽的“武夫”,能够领军打仗就可以了,谁还指望他能做什么大事?
只有对李贤深入了解的徐庶才知道,介亭李贤绝不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他胸有自有丘壑,如若不然,一年的时间过去,夷安城也不会大变模样。
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治民安天下,这样的人物,岂是池中之物?
厅堂之内,辎重营的周东昌已经把此战的收获盘点了出来,按照以往的惯例,东莱军需要上缴一半的收获。
徐庶看着罗列出来的财货,嘴里道:“这么多财货,凭白交给孔北海,使君舍得吗?”
李贤大笑:“舍得舍得,有舍有得,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罢了,如果没有孔北海的信任,我李贤要想有今天,只怕还要耗费不少的力气,如今,我有能力报恩,自然要尽力而为”。
徐庶很欣赏李贤的这种态度,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就需要有大胸襟,如果过于斤斤计较,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难以忘怀,哪里还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使君此言大善,城内城外我听说了很多传言,他们都说孔使君对你起了猜忌之心,所以才让太史慈**一军,这种情况下,使君确实应该慎行谨言,不让小人抓住痛脚”
李贤笑道:“不妨事,谁想说什么且由他说去,嘴长在别人身上,我只要做我自己,问心无愧即可”。
“使君不怕积毁销骨,众口铄金的说法吗?”
李贤收敛笑意,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会用手中的刀枪为自己正名!”
这句话可谓诛心之至,不过徐庶听了却没有任何意外。
一年多的接触下来,徐庶早就看出了李贤不是什么忠臣良将,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处事方式。
有时候徐庶也不明白,李贤小小年纪,哪里会冒出那么多的想法,哪里会有那么多的阅历。
外头有传言说李贤是像张良那般遇到了仙人传道,所以才开了窍,可徐庶却嗤之以鼻。
子不语怪乱神,如果说李贤有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指点,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可什么星宿下凡的传言就纯属杜撰臆测了。
在徐庶看来,孔融徒好虚名,既无雄才大略,又无进退之心,顶多算个守成之君,在这乱世早晚会被人取而代之。
这北海之地,是天赐之地,与其便宜别人,倒不如交给李贤!
当然了,这些都是徐庶的心里话,眼下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即便是李贤也不可以。
整理了纷乱的思绪,徐庶又问道:“如果我猜的不错,孔北海一定会把那五千黄巾俘虏交给你处理,不知道使君有什么打算?”
乱世人命贱如狗,与其养着一群无用的俘虏凭白耗费粮秣,倒不如把人杀了,多积攒些粮食。
只可惜,李贤终归不是万人屠白起,做不了坑杀数千俘虏的事情。
眼下,青州的流民将北海国内的诸多事宜处理的井井有条,这时候,若是让黄巾俘虏横插一杠,只怕会引起流民的极大不满。
流民跟黄巾早已经是不共戴天之仇,双方人马说什么也不能在一起。
把俘虏安置到哪里去呢?
李贤脑子冒出一个想法,他嘴里淡淡地说道:“如果我知道一处盛产铁矿的地方,并且愿意把它敬献出来,先生认为我应该索求何物?”
自古以来,盐铁都是朝廷禁品,在徐庶的印象中,北海并不产铁,所需铁器都需要从兖州高价购买,如果李贤真的知道一处铁矿的位置,其意义甚至不下于此番大胜黄巾。
“铁矿是否在北海境内?”
李贤微微颌首,道:“不错,正在北海国”。
徐庶吸了一口冷气,半晌之后才听他说道:“你可要考虑清楚,北海国拥有铁矿的消息一旦泄露出去,从此以后这里可就再无安宁之日了”。
李贤明白徐庶话里的意思,一个铁矿的所有权,完全可以成为战争爆发的理由。
不过,这正是李贤想要的。
在孔融不断上升的猜疑之心下,只有不停地征战,不停地厮杀,才能让他放弃所有不成熟的想法,默认李贤手握重权的既成事实。
为了安置五千名俘虏,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吗?
李贤深思熟虑一番之后,嘴里道:“我已经决定了,把铁矿上交,于公于私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上一次,为了答谢糜氏的援手之恩,孔北海把盐货的专营权交给了他们,这一次,不如我就索要这铁器的专营之权吧!”
徐庶瞪大了眼睛,好一会儿之后才大笑道:“好,铁器经营权意义重大,且看孔北海如何取舍了”。
李贤淡淡地说道:“孔北海应该明白,我并不缺钱货,我只不过不想让铁器流落到我的那些对头手里。”
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偏偏孔融又找不出拒绝的理由。
没有李贤,北海国的铁器都需要从外地高价购买,即便以他孔融的声望,也不得不忍受层层的剥削。
现在,若是有一处铁矿能够产铁,便是把铁器经营权交给李贤,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当前:第154/116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