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全集.net》第281/1164页


陶商不像陶应那般心怀叵测,他对领军前来的李贤很是感激,所以递交礼单过后,他非但没有半分不舍,反而觉得有些对不住李贤。
人家千辛万苦跋涉而来,事后一副超然物外的模样,于情于理,徐州郡都应该备上厚厚的一份大礼。
只是,徐州首府下邳为曹军劫掠一空,便是府库都为贼人所掳,如果不是富家大族群起响应,说不定这这几十车酬谢的礼物都凑不出。
“下邳毁于一旦,府库多年积蓄付之一炬,此番酬礼过于寒酸,贤弟莫怪,他日定会另备厚礼奉上!”言语间,陶商显得有些过意不去。
李贤笑道:“子忧兄太过客气了,徐州与北海国唇亡齿寒,那曹操狼子野心,若不齐心拒曹,早晚会为其所害”。
自古以来只有邀功请赏,假途伐虢的小人,像李贤这般坦荡的君子却是绝无仅有了。
陶商松了口气,他对李贤的好感攀升不止,嘴里道:“世人都言孔北海仁义无双,依我之见李都尉有过之而无不及!”
涉及到上司孔融,李贤当即三缄其口,嘴里道:“子忧兄过奖了,我不过是授命前来罢了,至于这些财物,陶使君还是太过客气了,眼下徐州百废待兴,这些财物用来修缮房屋、安置百姓便好了,我军北归,只要不曾短缺了米粟便可以了”。
东莱军南下途中的粮秣一直是由徐州供给的,此番北归,沿途间损耗的粮秣也是由沿途的郡县负责,这是陶谦允诺过的。
讨要粮秣的时候李贤可不是个翩翩君子,谁要是与他作对,绝对会生出悔不当初的感觉。
眼下,李贤打了胜仗,徐州官吏豪族更不敢得罪与他,如此枭雄,巴结还来不及了,能够献出些粮秣结个善缘,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仅仅是要些粮秣?李贤要求如此之低,连陶商都听不下去了,他连连摇头,道:“不可,万万不可,维中若是坚辞不授,让我怎么回去交差?”
李贤还未开口,陶商又说道:“难道维中是觉得钱财过少,入不得你的眼睛?”
“那倒不是”
“那便莫要推辞了”
“好吧,如此我便却之不恭了”
陶商这时候才松了口气,道:“他日若曹操再度挥军寇边,还要劳烦维中贤弟走一遭呀”。
李贤笑着应诺:“曹操后院失火,按照常理来讲,今年应该没有精力犯境了,不过兄长放心,他日若有所需,即可派人来报,我必会舍命相陪”。
陶商大喜,他等的就是这句话:“贤弟爽快,如此,为兄便先行谢过了”。
李贤心道,你倒是不用这么客气,他日我占据徐州之时,你不要给我添乱就是了。
北海、徐州,这两地早已经被李贤视作禁脔,只等时机成熟便要据为己有。
若不是有这私心,李贤才不会救援徐州。
大军跋涉数百里,驱赶曹操兵马,为徐州百姓征战厮杀,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既可以收买人心,又可以削减曹操的力量。
陶商不晓得李贤心中所想,他只觉得李贤是少有的仁义之士,所以打算真心结交。
至于李贤,他得罪了陶应,又从陈允口中得知了那位陶谦二公子的真面目,当下便想与陶商处好关系,留作后路。
两人倾心相交,自然颇为投缘。
攀谈一番过后,李贤觉得陶应是个实诚人,有心告诉他,让他小心提防陶商,却又怕对方不能守口如瓶,思来想去,李贤还是觉得什么都不说比较妥当,像陶应这种君子,与其让他平添烦恼,倒不如什么都不告诉他,也许这样的结果对他来讲才是最好的。
虽然李贤不知道真正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想来那陶谦绝不是心甘情愿把徐州让给刘备的,其中必有隐情。
如今,李贤打算夺过徐州,让刘备靠边站。


第259章 都昌城内话曹操
是夜,李贤与陶商秉烛夜谈。[ ]
了解的越深入,李贤越为陶商感到不值,像他这样性格的人,原本应该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百姓之家,而不是成为徐州掌权者陶谦的长子。
与陶应相比,陶商太过善良了,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世道,早晚会为他人所害。
历史上,陶商与陶应相继死于非命,据说俱是为曹操所害。
现在,李贤遇到了陶商,自然不忍心这样一个老好人就那么不明不白的死去。
后世里,李贤见多了嚣张跋扈的官二代,在这东汉末年也领教了不少没脑子的官僚子弟,可像陶商这般知礼的人物却是少之又少。
如果有可能,李贤愿意在陶商危急的时候救他一命,不为别的,就为了心中的那股怜悯。
将钱货交接妥当之后,陶商在营中歇了一宿,等到翌日一早才告辞离去。
临行之际,李贤特意赠给了陶商十副铁甲算作回礼。
陶商坚辞不受,却拗不过李贤,最终又是一番感恩戴德。
二人依依惜别,许久之后,李贤才叹了口气。
胡庸疑惑不解,“主公好端端的叹什么气?”
“没什么,只是觉得陶商太过可怜了”
“他有什么可怜的,堂堂州牧长子,要钱有钱,要权有权,我觉得他就蛮快活的”
李贤瞪了胡庸一眼,道:“你以为天下人都像你这般?陶商虽是长子,可你没发觉他对权势并不热忱吗?”
胡庸挠着脑门想了想,道:“听上去好像是这个理儿”。
“与陶应比起来,陶商如何?”
胡庸咧嘴大笑,“比起狼心狗肺的陶应,自然是陶商要好一些”。
“那不就得了么,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哈哈,主公,你瞧瞧,前头又来了一伙劳军的百姓”
琅邪国与北海国相邻,此地的百姓听说李贤麾下大军途径此处之后,都准备了酒肉粮秣。
曹军的凶残百姓皆有耳闻,小沛、下邳死去的数十万百姓尸骨未寒,与之相比,琅邪国的乡民都觉得自己逃过了一劫。
百姓们都觉得,若不是李贤兵马再三拦阻,说不定曹军早已经占据了徐州诸郡,那时候兵锋所向,屠刀所至,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逃过一劫。
眼下,曹军退出徐州,众人都觉得是李贤的功劳,所以,无论是乡民还是豪族,他们全都愿意拿出钱货米粟来劳军。
对此,李贤并没有照单全收,他只是根据需要置换了些草药、酒水之类的稀缺品,至于粮秣,大军跋涉,不易运输,李贤只收下了少许。
之前在北海国的时候,东莱军秋毫无犯的行径就传到了琅琊国,那时候,琅琊百姓还觉得传言不足为信,世上哪有不扰民,不爱财的将军?
可现在,真正面对东莱军的时候,乡民们才知道传言非虚。
百姓豪族劳军,原本应该却之不恭的事情,可李贤偏偏坚辞不受,即便收了些米粟、药物,可他却都拿出了收缴的军械置换,这等行径让人大为惊异。
直到李贤再三解释,乡民们才相信位高权重的李都尉不是拿话诳他们,而是真心实意不想白拿他们的东西。
仁者之师!
就这样,东莱军走走停停,一路上赢得了无数交口称赞。
就好比革命军队沿途间洒下了革命的种子一样,李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取了民心。
两万大军全副武装跨境行军,李贤既展示了硬实力,也彰显了软实力。
等到进入北海国境内的时候,这里的乡民的热情程度反而不及琅琊国。
毕竟,曹操名义上是要征讨徐州的,在等闲人看来,这与北海国干系不大。
李贤不会与百姓斤斤计较,大军出行一切如故,并没有迥异与常的地方。
大军回返,自然要向孔融通禀一声。
孔融可不像寻常百姓一般鼠目寸光,他知道,东莱军出征徐州,其实同样是为北海国而战,因而,论功行赏是避免不了的。

当前:第281/116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