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卧龙逆天全集.com》第46/361页
诸葛亮自己亲自担任讲武堂掌教,贾诩为副掌教,并且聘请了一些饱学之士,负责教授文化课程,徐盛、魏延、吕蒙等人皆为教官。
办讲武堂,是诸葛亮作为强军的手段,这也关系到他这支军队的传承,这可以说是件大事。
强军之外,就是富民,只有民富了,他将才会有足够的资本,出兵打仗。俗话说的好,打仗就是打钱,没有钱,这仗根本没法打。
此次打败张绣,诸葛亮虽然缴获颇丰,但为了安置南阳迁移来的百姓,以及筑造新昌城,诸葛亮库存的钱币,最多也就能勉强支撑三四个月。
若是到时候,无法赚取到一笔钱财的话,新昌城的后期工程,将会因为没有金钱的投入,而陷入烂尾之中,所以摆在诸葛亮眼前的事情,最紧要的大事,就是赚钱,再赚钱。
当然作为一地父母官,不能光自己有钱,还得让民众也富裕起来,只有如此,长能真正的长治久安。
强军富民四个大字,诸葛亮更是亲笔写在了新野县府大厅的柱子上,他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两件大事,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不能强军,就不能打仗,不能富民,就无法立足。
第三十六章 新野邓氏
第三十六章新野邓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牵着马匹,走在田埂之上的诸葛亮,望着眼前一眼望不到的头稻田中黄澄澄的稻谷,散发出一股淡淡的稻香味时,不觉一阵心旷神怡。
“今年新野的收成看来不错,再过几天就是秋收的季节了,托主公洪福,新野民众今年得以免除三成的赋税,想来定然可以过个好年头了。”陈楚跟在诸葛亮的身旁,心情同样显得十分愉悦。
“不单单是今年,而是世世代代,若有可能,我要让我华夏大地,所有的大汉子民,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这才是大丈夫所为之之事。”诸葛亮淡然一笑,感慨的说道。
对于诸葛亮的雄心壮志,陈楚只能暗暗咂舌,他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保护好诸葛亮,从而报答诸葛亮对他的知遇之恩,至于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
“前面应该就是邓庄乡了吧。”用手遮了遮头顶的太阳,诸葛亮望着山脚下那片村庄,有些期待的对身旁一名亲卫询问道。
“回禀主公,前面正是邓庄乡,此乡大多数都是邓氏族人,邓氏一族的发迹祖先,乃是光武皇帝麾下大将邓禹,自从此人发迹之后,邓姓从此成为新野第一大姓氏,最盛之时,人口多达一万,如今邓氏最有权势的人,是在刘荆州帐下为将的邓济将军,他的宗族家人,目前掌管着整个邓庄乡,凡邓庄乡一应田地,都属于邓家宗族的三老手中。”这名说话的亲卫叫邓让,虽说他姓邓,但却不是邓氏子弟,据他所说,他爷爷年轻时,因为依附在邓庄乡,后来遂改成了邓姓。
邓让父母早亡,因不满乡里的压迫,前些年便投军入了行伍,但由于他身体健壮,加上年幼时,跟邓家族中的少爷们伴读学过点知识,所以诸葛亮在选拔亲卫的时候,把他选入了自己的亲兵卫队。
诸葛亮这次来邓庄乡前,看过新野县志,倒也知道邓庄乡的历史,据汉桓帝时的县志记载,邓庄乡有良田一万亩,次田两万亩,每年的收成超过五万石粮食。但近年来邓庄乡上缴给县里的粮食,不足千石,乡里的借口,是由于战乱原因,邓庄乡人口流失严重,粮食荒芜不少,加上连年的旱灾、水灾、天灾等原因,导致收成锐减,百姓食不果腹。
若按汉代三十税一的赋税缴纳,邓庄乡每年必须上缴五千石粮食,而且近年来,邓庄乡上报给县府的人口总量,只有两千二百人,其中有小孩四百口,老人五百口,按汉代人口税征收的话,小孩每年需缴纳二十钱赋税,五十六岁以上老人则不需缴纳。
成年人每年为一百二十钱,按此算的话,邓庄乡每年上缴的人口税也就一万多钱,可若是邓庄乡只有这么点人口,他们能种的过这么多土地吗?虽说汉代的一亩,没有后世一亩面积大,但也最多少个三分而已。
诸葛亮后世是也是农村出身的,他可是知道,一般的农民,夫妻两个要是不用机械种地,最多也就种个三十亩地。
这一路走来,他可是见田地没有一块荒芜的,可见邓庄乡的田地,根本不像乡里所报的那样,由于人口锐减,导致田地荒芜。既然田地没有荒芜,仅凭邓庄乡这些一千多人口,能耕种的过全乡数万亩田地吗?
诸葛亮也就是带着这个疑问,才微服来到邓庄乡巡查的,因为他心知,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邓庄乡的邓氏宗族,为了少缴赋税,隐瞒了邓庄乡的人口数量。
如今新野是他在统治,人口和田地产量,他自然要做到心知有数,若胆敢有欺骗隐瞒者,他不介意大开杀戒,以此来震慑县中那些土豪宗族。
汉代时期士族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垄断土地,压榨百姓,致使国家纷乱,百姓民不聊生,这对统治者来说,无疑使十分不利的。
就好比三国时代的江东,各大士族宗族,不但拥有无数田地,而且还拥有庞大的私兵,这些士族豪绅眼中,只有家族利益,没有国家的利益,一旦遇到国难之时,他们不但没有忠心可言,甚至还会扯后腿。
就如当今荆州最大的蒯氏和蔡氏两族,他们拥有广袤的私田,无数奴仆私兵,实力十分雄厚,可他们的骨子里,根本没有忠心可言;比如历史上曹操率军刚南下荆州,蔡氏和蒯氏为了保住宗门利益,没有选择任何抵抗,就投降了曹操,把荆襄十万雄兵,拱手相让。
以往诸葛亮看历史时,对那些所谓的士族豪绅,就十分反感的,因为百姓苦难的源泉,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诸葛亮这次下来,属于微服私访,所以自然没有前呼后拥的场景,除了身旁的陈楚外,另外还带了两人分别是邓让和吕凯,穿过长长的田埂,诸葛亮这才重新上马,径直往乡村走去,刚才为了怕战马受惊,践踏了田中水稻,他才牵马步行。
乡村口有一道河流,进乡之处搭了一座木桥,看光景也有年头了,战马走在桥面之上,发出哒哒的声音。
过了桥就是村郭了,诸葛亮一行四人,正准备进村,忽然听见村中锣鼓震天,喧闹非凡,想来是有人在办喜事。
这会走在前头引路的邓让,迎面碰上一个身穿青衫,背着行李的男子走来之时,他忙开口喊道:“邓芝兄弟,这是要出远门么?”
“你是?”被邓让称呼为邓芝的青年男子,凝目看了眼邓让,显得有些迟疑,显然他没认出邓让。
“我是前溪村的邓让啊。”邓让翻身下了马背,笑着回道。
“你是邓让?你不是去投军了吗?”邓芝看着一身锦衣的邓让,有些不敢相信,因为邓让这派头,哪像一个士兵,更像是一个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