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崛起》第337/338页


王平不愿再目睹悲剧发生,打马上前道:“大将军有令,要生擒将军。将军现在插翅难逃,何必再苦苦抵抗?”魏延上下打量王平数眼,冷笑道:“某只以为吴懿贪图富贵,给赵舒当走狗。没有想到你王平也会甘心帮着赵舒篡夺汉室江山,真是瞎了双眼。”王平摇了摇头,叹息道:“凭心而论,将军举兵,真是为了朝廷么?”魏延顿时为之语塞,勉强道:“即便某不是一心为了朝廷,但赵舒却是要篡位。”王平再次摇了摇头,道:“将军又错了。大将军并无此意,只等安定长安,确信太子殿下不在人世之后,便要恭请梁王殿下登基,继承大统。”魏延看着王平,脸色十分古怪,良久才哈哈笑道:“这大概是赵舒自己说的,难道你也相信?”王平心中默默一叹,他固然不十分相信,但又能怎么样?

魏延见他不回答,再追问道:“你心中也不相信,是吗?”王平终于点了点头,答道:“但末将更不能相信将军能兴复汉室,安定天下。”

“好。”魏延恨声道:“我自问不是赵舒对手,但他若想要生擒我,当面羞辱,却也万万不行。”说完便将佩剑拔出。王平明白他的心意,急忙喊道:“将军万万不可。”吴懿惟恐不能完成赵舒交代的任务,遭受责罚,也高声喊道:“魏延,你若敢畏罪自杀。本将军便杀了你全家,让他们与你做伴。”魏延冷冷瞪了他一眼,又十分慈爱地在每个儿子孙子的脸上扫过,道:“我死之后,他们的生死都仰仗大将军恩德了。”说完之后,便也和魏荣一般,自刎而死。

吴懿眼看着魏延高大的身躯落马,知道自己还是没有完成赵舒嘱咐的任务,顿时勃然大怒,厉声喝道:“来人,把这几个小畜生都宰了。”话音刚落,就觉得背上有把冷冰冰、硬邦邦地大刀抵着,又听见王平冷冷道:“把这几人都交给我。”吴懿没有想到王平敢这样对待自己,既惊且怒,高声道:“王子均,你是要造反么?”王平手上微微用力,喝道:“本将军在说一遍,这几人都交给我带走。”王平虽然平素沉默寡言,但说出来的话却都是言出必行,不容别人反驳。吴懿身在众多部下面前,怎么也不该咽下这口气,但却又害怕激怒王平,显得十分犹豫,但最终还是抱定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想法,点头笑道:“都是一殿为臣,王将军若想带走他们,尽管带走便是,何必如此?”王平冷冷哼了一声,算是回答,手上却丝毫没有放松,只等部下军士将魏延的子孙带走之后,才从口中蹦出两个字:“谢谢。”然后打马而去。

看着王平的背影,吴懿恨得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只是在嘴角浮出一丝冷笑,心道:等见到大将军,我便将此事如实禀报,看看你王平还能嚣张到几时?吴懿心中的算盘打得不错,只可惜赵舒并没有如他所想,非但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只是简简单单地问王平:“文长的遗孤,将军是如何处置的?”

王平面不改色地答道:“末将以为魏延虽然罪无可赦,但念在其多年功勋,当免其子孙连坐之罪,以示朝廷恩德,大将军之仁义。所以将他们都放了。”听到王平这样回答,吴懿暗自窃喜,心想王平私放这样的重犯,定会遭受赵舒责罚。可是赵舒却仅仅只是说了个“好”字,便矢口不在提此事,反而以王平平叛首功,加封南郑侯。吴懿心中满是不悦,却不敢出言反对赵舒,只是一张老脸气得发紫。

赵舒看到吴懿的样子,明白他心中的不满,也将吴氏兄弟二人一一加官晋爵,吴懿才转怒为喜,再三拜谢。就个人感情而言,赵舒打心里讨厌吴懿,但是很多地方又需要这样一位前朝亲贵的支持,于是笑着勉励几句,便先让其退下。

王平等吴懿退下之后,也抱拳告退,迈出一步,最终还是又转头道:“大将军答应末将之事…...”赵舒不等他说完便道:“将军不必担心,吾必会给将军一个交代。”王平点了点头,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但终于还是没有说出口,便出门而去。

王平走后,桓易才从后面走出来,凝视赵舒道:“大将军当真不肯……,岂不辜负伯济临终的遗愿?”赵舒却没有回答,只是低声自言自语道:“关平他们该到洛阳了吧?”然后又道:“厚葬魏延,明日入川。”

桓易知道无论自己再怎么劝说也没有用,或者夫人还在的话,还能劝得动赵舒改变心意,现在却只能是重重叹息道:“末将真是愧对将军。”赵舒转头望着他,半响也道:“我也愧对你与伯济。”



第四百六十六章 立誓言魂归三国 终章
桓易、郭淮可以说是赵舒最忠实的部属、朋友、兄弟,但却绝对不是知己。当然在这两人的眼中,也绝对不会明白,为什么赵舒不肯向所有人都渴求的巅峰迈上一步,哪怕是只有小小的一步。刘禅已死,膝下的皇子也都在那次事件中全部死亡,只有太子刘璇下落不明,可以说在整个蜀汉朝廷,已经没有一个人具有十分合法的继承大位的权力。赵舒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掌有的数十万雄兵,登上九五之位,将延续四百余年的刘汉江山取代。所有人的眼光都紧紧地盯着赵舒,当然有人兴奋,因为新帝登极,必然会对臣下大加封赏;也有人愤怒与不安,比如仍旧心向刘汉的霍弋、王平;更有人虎势眈眈,希望蜀汉由此动乱,好出兵恢复河山,就是指的北魏曹植与东吴孙竣。

在魏汉边境,曹植已经屯集十万大军,他是这样对心腹谋士杨修说的:“魏延破败之后,蜀汉军中再无一人可与赵舒为敌。回到洛阳之后,赵舒必然会窃居皇帝之位,而汉朝内部定会发生叛乱,到时候我军便可以乘势而起。”本来在魏延起兵的时候,曹植便举兵袭扰蜀汉边境,可是没有想到魏延的叛乱这么快就被平息,曹植不得不再次按兵不动,等候时机。

同样东吴的孙竣也在等待着时机,为先皇帝孙权报仇,借而恢复吴主孙亮的尊号。可惜当洛阳的情报送到两人手中的时候,两人都是惊讶地半天没有合上嘴巴。赵舒并没有如他们所愿地改朝换代,而是拥立刘备第三子梁王刘理继承皇帝位。

刘备共有三子,长子刘禅驾崩,据蜀汉朝廷宣称,是被叛贼魏延勾结降将司马懿一起谋害,以达到这两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当然真相如何,没有人去深究,也没有人敢去深究。次子刘永,由于当年在先皇帝刘备去死之后,受到过渡刺激,神智失常,被削去王爵,贬在荆州居住,这些年一直深居简出,也不知道病情是否好转,皇帝之位当然不能交给一个疯子。所以最后与百官商量的结果,赵舒让桓易留守洛阳便匆匆赶回成都,准备立新帝之事。

当刘理出城迎接赵…∫dǐng…∫diǎn…∫小…∫说,.◇.≤o< s="arn:2p 0 2p 0">s_();舒时,见到赵舒等人齐刷刷地跪迎自己,急忙从车上跳下来,连声道:“大将军快快请起,大将军快快请起。”赵舒还是坚持行完大礼才起身,而刘理看到赵舒磕头,几乎也要跟着跪下还礼,多亏旁边侍卫拉住,才没有如愿。刘理见到赵舒几乎比臣子对皇帝还恭敬,比老鼠见到猫还害怕。这样的表现,不仅赵舒为之不悦,便是身后蒋琬、关平等人也觉得心寒,大汉的江山就要交付给这样懦弱胆怯的一个人吗?但除了他,又还能有谁?

虽然刘理是确定了的准皇帝,但毕竟没有正式登基,只是安排在馆院内。第二天先拜祭了已故的皇帝刘禅。第三天黄道吉日,便举行了登基大典。一系列烦琐而又冗长的程序过后,刘理从一个少为人知,少为人敬的失意王爷,变成了蜀汉帝国的第三任皇帝。虽然这两天他一直在赵舒的耳边说,“小王德薄,不敢继承先帝大位”,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坐上了多少人想坐而又坐不到的皇帝宝座。

希望赵舒继位而成为开国功臣的,仍旧受到新帝的赏赐,当然这都是赵舒的意思;不希望赵舒登基的,见到坐在皇位上的人仍旧姓刘,更是高兴,真心实意地朝拜着新皇帝。虽然皇帝的人选不尽如人意,但将懦弱的刘理胆战心惊地扶上皇位之后,赵舒终于觉得松了口气。回到大将军府,赵舒只觉得筋疲力尽,自吕容死后,赵舒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仿佛一天便等于正常人的一年,这些天身体、精神上的两重压力,确实让他有些吃不消,不仅原本黑白相间的头发已经变得雪白,连原本布满皱纹的皮肤也出现了老人斑,好在一切都快结束了。

刘理称帝的消息传出,孙竣明白自己想要乘着蜀汉内乱举兵的打算落空了,又知道自己在边境增兵之事必然逃不过蜀汉的细作,急忙撤回兵马,上表解释,说什么陈兵于外,只是为了希望能帮助大将军安定边境等等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借口。而赵舒也并没有过分追究,只是呵斥使者,吩咐他转告孙竣,务必要恪守属国下邦之道,不能生有丝毫觊觎之心。使者千恩万谢地回去东吴,听到赵舒并没有出兵报复的意思,孙竣才终于睡了几天安稳觉。

而北魏的曹植也是在极端失望之中撤兵,虽然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赵舒不肯登基。但他却明白,以现在北魏的实力,想要征讨安定统一的蜀汉,无疑是自取其败。

魏吴退兵的消息传到成都,赵舒以此为由,宴请朝中的众将百官庆贺,其中也包括还没有离开成都的霍弋,王平等人。最初霍弋并不相信赵舒会遵守他与王平之间的约定,不愿意前往成都,唯恐这是一个陷阱。但却禁不住王平的再三劝说,还是答应赶去成都,参加新皇帝的登基大典,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之下,王平、霍弋应该表现出比赵舒更深的诚意。在前往成都之前,霍弋甚至已经开始安排后事,出乎意料之外,居然赵舒当真没有加害众人的意思。可是当霍弋想要告辞,回到驻地宛城的时候,赵舒却再三不肯,这又让他原本已经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赵舒之所以不杀他们,难道就是想永远软禁在成都么?接到赵舒的邀请,霍弋甚至是在内衣里面藏好利刃才来的,心想席上赵舒要是有什么不轨的企图,他便是拼下这条性命,也要与之同归于尽。

酒宴一切如常,但霍弋却不敢掉以轻心,一盅酒喝了一晚上,也没见少一滴,筷子举起来,又放下,却并没有吃下任何东西。这样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赵舒的眼睛,但也只是假装没有看见,自顾与旁人饮酒。一场酒宴持续了一个时辰,霍弋终于听不惯满耳的歌功颂德,看不惯满眼的谄媚笑容,等到魏延旧将陈式也举着酒杯称赞赵舒的盖世奇功时,霍弋拍案而起,大声道:“酒也喝了,菜也吃了,末将却见不得这些背叛故主的小人行径,就先告辞了。”

他虽然没有明言,但谁都知道指的是陈式。霍弋现在的官职远在陈式之上,而且以陈式平日为人,在诸将之中并不受欢迎,骂他几句原也无妨。可是现在陈式正在称赞赵舒的功绩,霍弋这样的作为,难免让在座众人变色。陈式仗着赵舒之威,也不肯咽下这口气,拜道:“大将军,霍弋辱骂末将不打紧,却隐射大将军,实在罪不容赦。”王平也急忙起身,对着赵舒道:“大将军,霍将军酒后失言,还请大将军不怪。”

王平虽然是好意,但霍弋却不领情,大声道:“我并未酒醉,不过是实话实说。”又转对赵舒道:“末将今日前来赴宴,还是想问大将军一句,什么时候放末将回宛城?”说着又冷哼一声,道:“不过现在末将又开罪大将军,怕是再没有机会离开成都了。”神色傲慢,俨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赵舒并没有勃然大怒,只是缓缓站起来,道:“本将军原本打算散席之后,再与众位商议此事。既然霍将军迫不及待,那只好提前散席了。”说着轻轻拍了拍掌,就听外面响起杂乱的脚步声,文鸯、傅俭二人全副披挂入内,而大厅之外,也都突然之间站满了手持兵刃的军士。霍弋顿时脸色大变,伸手向怀中一探,便想冲到赵舒身前,与之拼命。王平却远比他沉着,看到霍弋动作,知道必有行刺之事,急忙伸手拉住,低声喝道:“休得鲁莽。”

霍弋原本是因为相信王平,才肯来到成都,现在却不得不怀疑王平是否也勾结了赵舒,怒道:“再等片刻,我等便要被乱刀分尸,还什么鲁莽不鲁莽?”他大声喊出这句话,厅中众将都觉得寒意上涌,不禁想到:赵舒让刘理登基,只是表面文章,而最终的真实用意,还是要排除异己,篡夺皇位。

关平此刻也在厅中,自从再次与赵舒携手以来,对于皇帝姓刘还是姓赵,已经远比以前看得开了,但现在也不禁对赵舒的所作所为动怒,沉声问道:“大将军邀请我等赴宴,却暗伏刀兵,不知是何用意?”

“关将军少安毋躁。”赵舒含笑回答之后,又拍了拍掌,就见萧贲牵着一匹白马入内。众人都不明白是何用意,都又直愣愣地望着赵舒。赵舒又高声喊道:“恭请圣旨。”接着叶枫便从后面双手捧着圣旨走了出来。众人又都不由地私语起来,大都怀疑这是赵舒威逼皇帝下达的禅位诏书。

但赵舒接下来的话,却让众人大觉意外。“本将军自受昭烈皇帝托孤之重,鞠躬尽瘁,幸赖诸位鼎力相助,三军将士死战疆场,才得以收复两都,光复山河。本以为汉室中兴在即,却不了先帝惨死,以致朝廷内外,人心浮动,更有怀疑本将军意图不轨者。为恐扰乱天下臣民之心,本将军今日设宴,已经求得陛下圣旨,效仿高皇帝昔日‘白马盟誓’,以昭示天下,本将军确无篡位之心。而在座诸位公,也需的一一盟誓,若有叛逆之心,天诛地灭,子孙断绝。”

赵舒说完这番话,便让叶枫将圣旨放在中正,对着圣旨下拜,道:“臣大将军南充侯赵舒,对天地众神明及历代先帝盟誓:若有篡位自尊,阴谋叛逆之心,甘受天谴,五马分尸而死,子孙也世代蒙难,万劫不复。”然后起身示意萧贲将白马杀死放血。

看着鲜红的马血流入盛有美酒的大鼎之内,赵舒扫视众人,问道:“哪位将军接着来?”有意无意却看向桓易。这件事情,赵舒并没有与桓易商议,所以桓易此时吃惊程度,并不亚于霍弋等人。感觉赵舒的目光扫过自己的脸庞,桓易默叹一声,便打算上前。但霍弋却抢先一步,跪在圣旨之前,道:“臣镇远将军,南阳太守霍弋对天盟誓:……”说完之后,并没有起身,而是恭恭敬敬地向赵舒拜了三拜,道:“末将误听谣言,不知将军忠义,罪该万死,还请将军宽恕。”

赵舒亲手将他搀扶而起,道:“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吾岂会见怪?”霍弋再拜退下,接着桓易、关平、蒋琬、王平等等,甚至包括陈式等都一一盟誓,然后一同饮下血酒。,这就是被后世称为“白马再盟”的盟约。这足以证明赵舒毫无野心,同时也为后世增添一个未解之谜。

赵舒自始自终都守护着对关凤的诺言,没有篡夺汉室江山。当然并不仅仅是这样的一个原因,从根本上来讲,赵舒并没有担当开国皇帝所需要的魄力,更没有将天下掌握在手中的**和野心。赵舒只是一个很平常,甚至说比一般还低一个档次的普通大学生,多少年来,这个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一个和平年代的人,一旦回到古代,满脑子里只有杀戮、女人、权力,那只能说教育的失败,和他个人人格上的缺陷。赵舒虽然说不上是个好人,但他是个正常人,没有那种深度的变态心理。能够走到这一步,不能不说赵舒有着比其他人更多更好的运气,但是他失去的也更多。关凤、吕容,如果没有战争,会是多么美丽的一个童话,然而现在的赵舒只能形影相吊,黯然神伤。

迅速衰老的病连叶枫也没有办法医治,这几天赵舒的身体越发虚弱时常会突然心脏绞痛。或许自己的大限将至了,又何必让叶枫强撑着找治疗的方法呢。回到房中的赵舒突然间大声喊道:“来人。”萧贲大步入内,抱拳道:“将军有何吩咐?”赵舒道:“去,将天涯叫来。”

很快叶枫就来到了赵舒面前,问道:“大将军,是不是心脏又绞痛了?”语气之中,不仅有担心,竟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惶恐。可惜赵舒并没有觉察到,只是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一一说出。从他的第一句话出口,叶枫就像个傻子一样呆呆地不发一言,最后才摇了摇头,道:“大将军,你再给我些时日,我定能研究出治疗你的办法。”

当前:第337/33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