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全集.com》第36/655页
李重就在曹操身边,忍不住问道:“曹公,在下有一事不明,吕布虽然骁勇,但在如此攻势之下,又能对战局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非要击败吕布,才能攻城呢?”
曹操仰望着虎牢关,沉声答道:“吕布不败,虎牢关内的守军士气不落,随时可能出城一击,你看,这些攻城的士兵都是步兵,如果被城内的骑兵一冲,马上就会崩溃,攻城的器械会被吕布烧的一干二净。”
李重闻言疑问道:“击败吕布就能确定,虎牢关内不会派出骑兵吗?”
曹操摇头说道:“战场上哪有绝对的事情,本初只是努力将胜算扩大几分而已,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李重闻言暗自点点头,回头看了一眼站在高台之上的袁绍,心中感叹不已。这些割据一方诸侯,哪怕是最后战败的袁绍,在军事上都要比自己强上无数倍,三国演义上对这些诸侯描写的十分不堪,也只是和曹操等人相比而已。
换句话说,能割据一方的诸侯,就不可能是军事、政治上的白痴,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且不说李重正为自己将来要和这些诸侯征战暗自头疼,攻城的军队已经竖起了云梯,一个个士兵,顶着头顶的滚木雷石向上爬去。
相比攻城的联军兵卒,虎牢关的兵卒除了在士气上,无论是地势、兵甲、武勇,都处在绝对得上风,攻上城头的兵卒眨眼间就消失在刀枪的寒光之中。
这一波攻城部队足足鏖战了两个时辰,死伤惨重,二万士兵足足阵亡了5000余人,伤者无数。
就在这时袁绍下令:曹操收军,刘岱攻城。
攻城军队听到后退的军令,欣喜若狂,哗啦一声退了回来。
兖州刺史刘岱的攻城方法和曹操一模一样,就是拿人命不当人命,根本不给虎牢关守军喘息的机会,两万兵卒一拥而上,发疯一样和守军肉搏。
虎牢关前到处都回荡着喊杀之声。
曹操收兵,退到战场的一角,向袁绍复命之后,就回来仔细观看刘岱攻城。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曹操指着虎牢关说道:“看来吕布上的不轻,快三个时辰了,城墙上还没看见吕布的身影,夏侯惇你仔细看看。”
夏侯惇领命,骑马在战场横行一番之后,回到曹操身边,说道:“启禀主公,城墙上没有吕布的身影。”
曹操捋了一下颌下胡须,问道:“张辽呢?”
夏侯惇答道:“见到张辽的旗号了,但并没有见到张辽本人。”
“哦!”曹操点点头,沉吟半晌,缓缓说道:“等到刘岱退兵,你去查看一兵卒的伤亡,一定要查的仔细,明白了吗?”
约过了两个时辰,刘岱退下,轮到淳于琼领兵攻城。
少顷,夏侯惇回来禀告,刘岱的军士阵亡四千余人,伤者过万。
曹操闻言暗自点头,看来虎牢关上的守军已经有些疲惫了,只要袁绍一直强攻下去,虎牢关必定会落入联军手中。
现在双发的伤亡比率大约是一比五,五个攻城士兵才能换取一个守军的性命,李重大约计算了一下,根据情报,虎牢关上的守军约有两万人,也就是说,想要全歼这些守军,联军要付出十万人的伤亡代价,袁绍能承受这么惨重的损失吗?
第二十八章 联手破虎牢
李重犹豫了好长时间,这才硬着头皮向曹操问起此事。
曹操闻言,看了李重好久,这才呵呵笑道:“吕布新败,现在虎牢关内的守军士气低落,一旦伤亡超过三成,必定会全军崩溃,不战而逃,那里需要全歼守军呢?”
曹操说的一点错也没有,在古代战争中,如果杀敌四成,就可以称作大获全胜了,全歼敌军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
虎牢关如果是死地,那守军有可能拼死一搏,但一旦守军有了退路,根本不可能出现全军战死的情况。
全军战死的情况不是没有,一般都是和异族的生死之战,才会出现誓死不降的情况,诸侯内战的时候,只要主将一死,招降敌军是很简单的事情。
除非像高顺的陷阵营,曹操的虎豹骑,刘备的白耳精兵才有一些忠心可言。
李重长叹了一口气,他明白袁绍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想趁着吕布受伤之际攻下虎牢关,这种做法不能说错,只是伤亡太过严重,可自古以来的攻城之战,碰到乌龟流,除了用人命填,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袁绍不心疼这些士兵,各方诸侯也不心疼,这些诸侯带来的都不是麾下最精锐的士卒,死光了,重新招募就是了,在乱世,只要有粮食、有地盘,根本就不愁兵源,饿急的流民只有有一口饭吃,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哪怕是明知道当炮灰去送死。
只有到了后期,人口锐减,各路诸侯才对人口数量重视起来。
淳于琼的部队退下后,天色已经有些昏暗了,但袁绍依然没有收兵的打算,下令连夜攻城,就在虎牢关之前,点燃数十堆火焰,暗红色的火苗高达数米,扶摇直上,映的天空一片血红之色。
虎牢关下更是惨不忍睹,上万兵卒的尸体堆积起来,几乎要和城墙平齐,鲜血将积雪染成红色,和火光连成一片,乍一看去,就像修罗地狱一样,胆小的人只要看上一眼,就能吓得背过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