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全集.com》第535/655页
就在周瑜和李重商议的差不多了的时候,赵云也带着断后部队回到军营,自己来到李重的营帐复命。
一见到赵云,李重就非常关切的问道:“子龙,听公瑾说你受伤了,可曾找过随军郎中诊治,嗯……对了……华佗有几个徒弟也在军中,待会仔细检查一下。”
赵云急忙谢道:“多谢主公关切,赵云只是一时不慎,中了两箭而已,也没伤在要紧之处,不出三五天,即可痊愈。”
“子龙坐吧……想来还没用过晚饭,就在我这里吃一口吧。”说罢,李重大声说道:“来人,给子龙将军备些酒食来。”
就在这时,一直沉思的马均忽然站起身来,摇头叹了口气。
周瑜心里顿时一沉,当然,他也知道,让马均拿着一根箭杆就仿制连弩,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但周瑜还是不死心的问道:“那个……马先生,看出什么名堂没有?”
马均低声道:“那个连弩具体有多大,什么样子?”
周瑜看了看赵云,赵云一笑,接口道:“长约二尺,看样子很重,别的就不清楚了。”
赵云已经是距离连弩最近的了,他看不清,别人更看不清了。
听了赵云的话,马均这才摇了摇头,说道:“略显笨重啊,如果让马均来制造发射这么大弩箭的连弩,绝对不用那么笨重,哼哼……能发生十只弩箭的连弩……那也叫连弩吗?让马均来做的话,最少要发射五十支!”
(蜘蛛也不相信有人能看见弩杆就能改进连弩,但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想来马均以前对弓弩就有过研究。)
尼玛!周瑜气得差点一口血喷出来,马均你会做连弩还摇头叹气干什么?
马均这里还在自我吹嘘,李重、周瑜、赵云三人却已经目瞪口呆了,李重还好一些,算是“见多识广”之辈,周瑜和赵云两个乡巴佬却已经不知道马均在说什么了,满脑子都是这句话:能发生十只弩箭的连弩……那也叫连弩吗?让马均来做的话,最少要发射五十支!
片刻之后,三个人清醒过来,没等李重发话,周瑜立即问道:“马先生,那你快做出一个样品来,好让军中的工匠赶制啊!”
马均闻言皱了皱眉,捏着指头算计一下,摇头道:“不行……”
“为什么?”三个急切的声音同时响起。
马均眨了眨眼睛,说道:“因为我正在研究投石机,没工夫做这种小东西。”
“噗……”
“噗……”
“噗……”
第四百一十三章 你来我往话宛城
雅安安好!为雅安祈祷,神州到底怎么了?多灾多难啊!
李重和周瑜赵云三人软磨硬泡,也没能让马均改变主意着手制作连弩,对付这种科研疯子,谁也没有办法,最后李重被逼无奈,只好出了一个下策,只要马均能在三天之内拿出连弩的样品,那这个连弩就叫马均连弩了。
古人对名声的重视出乎李重意料,马均立即就答应下来,屁颠屁颠的回去搞研发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刘备的军队姗姗来迟,李重想了一下,还是派魏延带领五千兵卒前去试探一下,看看周瑜口中的连弩成色如何。
当然,李重也一再提醒魏延,一定要多带盾牌手,魏延点头应是,五千兵卒足足带了三千盾牌手,雄赳赳杀向刘备的军队。
李重领着一众将领站在高台之上,目不转睛的观察战况,结果和周瑜预料的一样,刘备用精锐步兵开路,撬开魏延的军阵,然后就是一连串的连弩射杀,射的魏延抱头鼠窜,狼狈不堪。
想要派大军接应魏延,石城之内的张飞却带兵出城,做出两向夹击之势,李重无奈之下,只等命令魏延撤军,眼睁睁的看着刘备进入石城。
反正马均答应了,三天以后就能拿出连弩的样品来,李重也不着急攻城了,转而开始准备木料,胶漆等物,只等马均成功的消息了。
就在这时,曹操的使者到了,来人是崔琰,现居尚书一职。
李重对崔琰这个人很感兴趣,原因是这样的,崔琰这个人长得声姿高扬,眉目疏朗,是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
和李重一样,曹操也对北方游牧民族频加征讨,所以这些少数名族很害怕曹操,有一次匈奴的使者带着大量的钱财来求见曹操,前来拜山,曹操就让崔琰代替自己接待使者,自己带着钢刀,站在崔琰身边装作护卫。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代人捉刀的成语由此而来!
当然了,曹操并没有对眼光卓绝的匈奴使者玩什么惺惺相惜,小说的情节是不会出现在历史里的,曹操将匈奴使者干净利落的一刀砍了,了却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