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校对版作者东方织蛛》第2/342页


  自己就躺在木质的供桌上,身下还垫着一张颜色很熟悉的兽皮,身上的伤口也包扎起来,虽然用的是破布,但很显然手法很专业,一点也不影响活动。
  供桌边上火光熊熊,带来一丝暖意,透过火光能隐隐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影,但这不是最吸引李重的,火堆上吊着的香炉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李重的注意力,那里面是翻滚的肉汤。
  “你醒了!”魁梧的人影头也不抬的说道,仍然专心致志的拨弄着香炉里的肉汤。
  “嗯,多谢大哥。”李重赶紧道谢,很显然,就是这个人影把李重救了回来的。了站起身,坐到火堆对面,这才看清人影的长相。
  救命恩人看上去三十来岁的年纪,蓄须留发,一双眼睛在火光的掩映下熠熠闪光,脸上有一道深可见骨的疤痕,让本来威猛的面容显得有些狰狞,身穿着一件翻毛皮衣,样式很复古。
  “不用谢,自己兄弟说什么谢字。”大汉的声音十分低沉,仿佛能震动空气。
  “自家兄弟?你也是和张导开工的?”李重惊喜的问道。
  大汉犹豫了一下,有些惊奇地问道:“张导是哪个渠帅的手下?”
  “渠帅?我不认识啊,新晋导演吗?江山辈有人才出啊,现在是那一年了?”李重赶紧问道,看来自己失忆有一段时间了。
  大汉疑惑的看着李重,上下打量一番,这才说道:“现在是永汉元年。”
  “永汉元年!古代、三国!”李重只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好半天才恢复思绪,作为一个现在人,李重对三国时期并不陌生,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李重至少拜读过十余遍,永汉元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在这一年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董卓入主洛阳,控制了东汉政权,李重明白过来,穿越啊,老子也穿越了。
  李重对大汉的话深信不疑,如果真的是穿越,那么之前见到的城池,武将,甚至野狼都说的通了,唯一的疑问就是那个武将为甚么要杀自己。
  大汉饶有兴致的看着李重的表情从迷茫到震惊,再到兴奋,他很奇怪,这小子表情变化的真快。
  很快,大汉又见到李重的表情由兴奋转化到愤懑。此时李重正暗自控诉着老天,怎么?老子是后娘养的吗?穿越了为什么没有福利呢?空间戒指,带老头的戒指,神器啊,斗气啊,内力啊,光脑啊,异能啊,怎么一个都没有呢?
  而随后大汉又见到了李重的表情由愤懑转变成绝望。
  三国初期中国大约有五千万以上的人口,可是到了三国后期,中国的人口数量锐减,据统计大约有七百万左右,加上隐瞒的也不过一千万,也就是说十个人里要死七八个,李重一想到这点就感觉到头皮发凉,穿越到乱世不是悲哀,没有外挂就是穿越者的悲哀了。
  “爷爷呀,你可害苦我了!”李重怨念横生的说道。
  看到大汉疑惑的神情,李重也顾不上熟不熟悉了,开始述苦,他尽量减少现代词汇说道:“这位老哥,我家本来也有武术传家,我祖父弓马娴熟。而我很喜欢武艺,从小就跟祖父习武。”
  大汉点点头,微笑着说道:“看出来了,你能徒手杀死一只饿狼就很不错了,何况你还受了伤。不然的话,就是它吃你了。”说着,大汉指了指香炉里的肉块。
  “可是实际上我的祖父并没有教我真正的武艺,不然的话,我也不可能这么狼狈。现在的世道没有点防身的手段……哎!”李重叹了口气说道。
  李重没说实话,事实上李重的祖父确实是个拳师,据爷爷自己说师承国术大师孙禄堂,李重估计爷爷是在吹嘘,毕竟武神大人的光芒太过耀眼,任谁都想沾点光。不过李爷爷确实一身武艺,李重曾经亲眼见过爷爷一掌就把豆腐大小的青石拍碎。
  于是自十六岁开始,李重就在爷爷的指导下站桩,站桩要感觉到一股热气自尾椎直冲头顶,俗话叫炼精化气,遗憾的是,李重苦练两年也没找到爷爷说的感觉。
  这时候李重的母亲终于找到机会了,立即找到借口让李重专心学习,在李母的眼中,考大学才是王道,练武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练好了也没什么用,顶多给人家当个保镖,还有生命危险。
  李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李重考上清华、北大之类的重点大学,毕业后当个公务员、白领什么的,再取个漂亮媳妇、自己就等着抱孙子了……
  李重的智商显然比李母期待的低很多,别说清华北大了,李重连一所普通的大学都考不上,要不是身体素质过硬,靠着体育特招的名额混进一个三流学校,李母的期望立即就会化成泡影。
  不过结果也差不多,李重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呵呵、毕业就等于失业。
  “还没请教救命恩人的尊姓大名呢,光顾发牢骚了。”李重一脸歉意的问道。
  大汉犹豫了一下这才说道:“我叫管亥,就是攻打北海未果的管亥。”
  “你是黄巾管亥!”李重大声叫道。
  “你知道我?”大汉问道。
  李重心中一震,但还是不动声色的答道:“我当然知道了,你不是黄巾将领吗,我很佩服你呢。”
  李重惊讶的是并不是大汉的名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管亥这个人,不过在三国演义中,管亥在攻打北海时被武圣关羽斩了。
  眼前的管亥可是活生生的,这叫李重不免心中气愤,心说罗大大你为了给关羽脸上贴金,连活人都能给写死了,真是佩服,这不是误导观众嘛。
  而且,年代也不对啊,管亥攻打北海应该是在193年左右,但是现在才189年,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历史写错了,肯定是这样了。
  细想了一下,李重觉得也正常,三国演义上记载管亥带领数万人马攻打北海,这明显不大可能,这数万人自黄巾失败后三四年间吃什么?喝什么?躲藏在哪里?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消失吧,然后忽然就冒出来攻打北海,根本不符合常理。
  这时候管亥笑道:“大家都是大贤良师的教众,谈不上佩服二字。”
  李重笑道:“我真不是天公将军的信徒。”
  “你不是我黄巾教众?”管亥显然不信李重的话,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自从张角死后,太平道一落千丈、分崩离析,自认是教众并没有好下场,各方郡守更将黄巾恨之入骨,追剿起来不遗余力。
  想到这里,管亥也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指着李重苦笑着说道:“既然你不自认是大贤良师的信徒,那就换身打扮。”
  李重闻言一愣,扯着自己的戏服一看,这才明白过来管亥为什么这么说。估计导演是为了美观,李重这件仿制皮甲外面正是用土黄色的布料束紧。真是倒霉啊,李重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个武将一见面就给了自己一箭,这真是躺着也中枪。
  见李重不是黄巾教众,管亥也懒得理他,开始低头拨弄着火堆。
  李重也没什么话说,只是围紧狼皮,自顾发呆。
  管亥给火堆添了点干柴,自怀中取出一把小刀,又捡了两根木条,给自己削制了一双筷子,随即又把小刀递了过来。
  李重道了声谢,一言不发的接过小刀,也挑了两根树枝,有一搭没一搭的给自己做筷子。
  这时候李重心事重重,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如何在这个乱世活下去。
  等了良久,管亥这才开始说道:“肉好了,吃吧,能碰到一起总是缘分,还没问你姓名呢。”
  “我叫李重……字子悔,并州人士。”李重随便给自己杜撰了个字。
  管亥一边嚼着狼肉一边说道:“李子悔,没想到李兄弟你竟然有字,看来也是家学渊源啊!”
  古代有身份的人是比较注重字的,而名并不是常用称呼,并且常常带有贬义,比如曹操和袁绍关系比较亲近,曹操就称呼袁绍本初兄。和袁术关系不好,就经常直呼他的名。
  “家学渊源,算是吧!”李重心中极不要脸的说道,老子还上过大学呢,放到这个时代也是国子监门生了。
  管亥看到李重点头承认,有了一些谈兴,有些庄重地问道:“那子悔就说说对我们黄巾将士的看法吧!不用顾虑,有什么说什么。”
  “黄巾……成王败寇,有什么好说的。”李重想了一下,三国演义上对黄巾介绍的不多,出来的人都是给主要角色添加战绩的,只能含糊的说道。
  “成王败寇!成王败寇!”管亥嘴里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忽然一拍大腿,眼里光芒闪烁,大笑道:“好一句成王败寇啊,不过大贤良师是寇么?大汉朝廷局一定是王吗?陈胜王当年也曾经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如此,我就……我们黄巾教众在各地还有百万之数,未尝不能……”


第三章 造反的学问
  李重大惊失色,心道坏了,管亥上一次攻打北海也不知怎么捡了一条命,可别因为自己一句“成王败寇”就要再一次揭竿而起。
  按照历史的进程,黄巾是必败无疑的,管亥好歹救了自己一命,看着他去送死太说不过去了,在搭进去百八十万百姓,自己不被天打雷劈才怪。
  “管兄不可!太危险了。”李重急得直摆手。
  管亥惊道:“子悔何意,莫非你以为我们黄巾没有胜算,要知道我黄巾教众虽说散布各地,但各方渠帅还是相互呼应的,而且朝廷现在更加虚弱,各方郡守对朝廷号令阳奉阴违,各自为战,我们还是有一些胜算的。”
  “还胜算呢,黄巾必败无疑。”李重斩钉截铁的说道,语气之坚定令管亥大感疑惑。
  看到管亥不信,李重也没什么办法,心知书上写的确实不错,管亥果然不是一员智将,难怪领着数万人马都没打下几千人马的北海。
  其实李重确实小看管亥了,他自己来自两千年后,二人所处的知识层面天差地别。
  在后世的历史书上对各个朝代的大事件皆有详细的分析,电视上的砖家叫兽更是多如牛毛,把历史上的大事件翻来覆去的评述,再加上网络平台的轰炸,可以说只要不是傻子,回到古代都是理论上个高手。
  “这么说吧。”李重调整一下思路继续说道:“大贤良师在世之时,你们黄巾比现在强盛,然结果如何,管兄是亲身经历的。而现在,管兄比大贤良师如何?”
  管亥表情一暗,随即愤恨地说道:“当年要不是唐周告密,大贤良师也不用急切行事,如果不是朝廷有了准备,我们早就推翻刘姓天下了。”
  李重立即反驳道:“唐周告密一事先放到一边,黄巾教众当年至少有数百万之众吧。”
  管亥傲然到:“岂止数百万,我们黄巾教众何止千万。”
  “看看!千万啊!大汉的百姓一共也就千万户,平均下来每家每户就有一个教众,朝廷能不知道,怎么保密?”李重摊开双手反问道。
  管亥愕然,一直以来管亥都认为没能推翻汉朝就是因为谋事不密,以至于仓促举事,这也是黄巾教徒失败后聊以自慰的借口,哪想到今日被李重一语道破。

当前:第2/34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