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黑道皇帝杜月笙传奇全集.com》第3/128页


洪门的组织名称很多。洪门的每一个团体,各有其山名、堂名、水名、香名,内外口号,还有一首诗。洪门的组织严密,内部规则甚多,有21则、10禁、10刑、18律书、10条、10款、议戒10条等等,称为“家法”。违背家法的处罚办法从处以极刑到三刀六洞、40红棍等等。

洪门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已形成了全国性的帮会,各种支流很多,但都以“洪门”为正宗,统一于五字真言的口号下:“明大复兴一”(倒过来念即为“一心复大明”)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清力量。

革命先躯孙中山1893年在美国檀香山参加过洪门组织,并利用洪门组织,广泛联络江湖志士,进行推翻帝制的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之后,洪门被反动势力操纵和利用,日趋没落。

江湖大黑伞:青帮

青派建于洪帮之后,却后来居上,发展成旧社会最大的帮会组织。青帮也叫“家理”,入青帮也叫“在家理”。“家理”中有一句话:“有理(指家理的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即是说,青帮是社会上、江湖中以及各阶层和各行业中的“通行证”。

青派的创建者是清朝雍正初年的翁岩、钱坚和潘清等3人,他们都是江浙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利用整顿漕运的机会,联络了旧有粮帮和天地会,统一了粮帮组织,并被推为首领,组成了“安清道友会”,或称“清帮”“清门”。他们大开香堂,广收门徒,组织迅速扩大。

洪门成员之间是兄弟相称,而青帮成员之间则是师徒关系,有一套“论资排辈”制度,以便层层控制,秘密活动。青帮的帮规比洪帮更加完备,也更复杂。计有十大帮规、十禁、十戒、孝祖规、学法礼带、暗语暗号等。帮规及其祖爷,家理的底细,都写在入帮的小册子中,称为“海底”。

清朝灭亡后,青帮迅速超过洪帮,成为遍布全国各地江湖码头的黑社会组织,势力很大。解放前的大上海,无论是权倾一时的市长还是有靠山的局长厅长等人,上任之前一定要先拜青帮老头子。你胆敢不拜,用不了多久,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几个月,就会被赶出上海滩。那些达官贵人,军阀显要,见了上海青帮头子黄金荣都要矮三分。蒋介石再有势力,到了上海后还必须拜黄金荣为师,当了“委员长”还照例去上海给黄金荣拜寿,足见青帮势力之大。

新中国成立后,青帮组织逐渐烟消云散。

小资料

黑手党及其教父“黑手党”一词最早出现于1862年朱塞佩·黑佐托创作的喜剧《神父住地的黑手党》。该剧用意大利巴勒莫方言展示巴勒莫监狱的情景,描写狱中罪犯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入一个有一定章程,有他们自己行为准则的组织严密的秘密团体。从此,这个团体中的成员就受到其它犯人的尊重,在监狱中的地位就高人一等。这是黑手党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

黑手党永远不自称为黑手党,在意大利叫“马菲亚”、“人民的事业”、“荣誉社团”等;在美国有的黑手党组织叫“辛迪里”;在日本,有的则称为“全港振”等等,意大利早期的黑手党头目被称为“二教主”、“老板”等。现在,全世界的黑社会头目都有一个通用的名称……“教父”。

第一卷 少年得志

第一章 风流的姨太

14岁,杜月笙离开了无依无靠的家,来到上海滩,在十六铺“鸿元盛”水果店做学徒。没几天,偷钱去赌博,他就被老板赶了出来,没了工作,衣食无着,他就在街上打流。

一天,就在杜月笙在大街上饿得慌,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他碰到了曾和他在一起当学徒的王阿国。

“月笙,你在这干什么?”王阿国也发现了他,就在杜月笙想躲开的时候,叫住了他。

“我,我没做,闷的慌。”杜月笙立住脚,如实地说。

看到杜月笙的这副样子,王阿国知道杜月笙在街上打流,也没多问,就带他来到了一家浙江人开的面馆,点了两碗面条,一人一碗,吃了起来。原来,王阿国师满后,在十六铺一带开了一家“潘源盛”水果店。

吃完面条后,看在师兄、师弟的情分上,他让杜月笙到他的店里当了店员。

杜月笙刚进“潘源盛”时,鉴于在鸿元盛敲掉饭碗的教训,一心一意地帮助王阿国做生意,按月领取一份薪水,逢年过节还有红利可分。但这种安分守己的日子,并不合杜月笙的心意。又干了不到半年,一天,他向师兄提出自己想立个摊儿,干自己的买卖。

王阿国见他如此,也没有说什么,将一些卖不掉的烂水果送给他,并给了一点本钱,杜月笙便在十六铺码头旁边挤了一角,摆了个水果摊。晚上,无处落脚,他就同一些叫花子睡在小客栈的鸽子笼里,有时也混在大街桥下过一夜。

杜月笙穷归穷,但有一副侠义心肠,在穷兄弟堆里颇有点儿名气。他身边有几文钱时喜欢布施给这伙“瘪三”,当自己没吃时也不客气地敲敲瘪三们的竹杠。这些叫花子瘪三们送给杜月笙一个绰号“莱阳梨”。由于杜月笙有一手上好的削水果皮的手法,加上善于精打细算,从不把烂掉的水果扔掉,而是削了皮去卖,切块贱卖或用糖腌渍起来,故被同行戏称“水果月笙”。杜月笙是小本经营,在这光怪陆离、诡谲欺诈的复杂环境中,既没有请客置酒的本钱,又缺乏实力派人物做靠山,谈何容易?所以总不能发达。每每看到财佬们各个汽车进汽车出,西装革履,不但有财有势,而且妻妾成群,他不禁牙根恨恨,心中痒痒,白日里做梦都想过过那种天堂的生活。可惜,事与愿违,这样晃了一年多仍是个潦倒落魄的穷光蛋。

在这五光十色的上海滩,靠这种小玩艺儿赚几个小钱度日,有时还连饭都吃不饱,哪还能谈什么发达呢?在这寒酸的日子中,小小年纪的杜月笙却有心改行了。

这一天,杜月笙见生意清淡,闲着没事,于是想到了和他最为知心的在浴德池当扦脚师傅的“扦脚阿二”。杜月笙与阿二已有10来天没见面了,他身上很久没洗澡也痒痒,于是,就收起摊子,漫步到浴德池去找阿二聊聊,顺便洗个澡。谁知他在浴德池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阿二,到茶房一打听,方知阿二已有个把星期没来上班了。杜月笙一听,以为阿二的哮喘病又发了,担心他的病情,他二话不说,拔脚冲出浴德池,三步并成两步往阿二家中跑去。

阿二也是个单身汉,就居住在浴德池的附近。杜月笙不多一会儿就赶到了阿二的住处。但是这里房门紧闭,杜月笙忙敲房门,好久不见动静。杜月笙又赶忙去见房东太太,打探阿二的情况。

“阿二啊,我也不知道他上哪儿了,只记得上星期来交过房租,并把下月的房租也提前交了,可能这些日子也不会回来。”

“你看他的身体怎么样?”

“人挺有精神,不像有病。”

“你多长时间没见到阿二了?”

“好几天了!”

杜月笙一听阿二没生病心定了些,但一听到阿二多日不归,又有些不安。他辞别了房东太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去了。

杜月笙一到家中,饭也不做,和衣就倒在床上,胡乱猜着阿二的下落。他心想,上海乱得很,要是阿二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如何是好啊?想来想去,心里不是个滋味。他正在烦恼时,忽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楼下的小三,手拿着一封信。杜月笙接过信,跑回房内去了。

他取出信一看落款,心中一喜,是阿二写来的。他急急地读起来,方知阿二现在已在青岛了。

当前:第3/12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