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群英全集.com》第38/376页
李俶没有回答郭旰,闭上眼睛,憧憬着未来。
李林甫通过安插在武威的眼线,得知李俶到任后贪图玩乐,不理政务,笑道“竖子不足为虑”,放松了对李俶的防备。
第二十七章 野无遗贤
天宝六年春,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李隆基觉得身边缺少人才,突发奇想,下令广求天下贤才,凡有一技之长者,不论出生贵贱,皆可入朝为官。李隆基的这一举措可算是旷古罕见,如果能够真正得以实行,必然会令朝廷上下为之一新,让强盛的大唐帝国更上一层楼。此时,身为宰辅的李林甫却忧心忡忡。李林甫担心天下贤才汇聚长安,万一真出个管仲、乐毅之才,威胁自己的地位。
精明的李林甫赶紧向李隆基进谏:“陛下圣明,召求天下贤才乃国家大事,乡野之民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
李隆基想了想说:“十郎言之有理,朕就将此事交你全权办理。”(李林甫排行第十)
李林甫:“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陛下重托。”
经过李林甫的一番精心安排,李隆基“广求天下贤才”的政令虽然诏告天下,但选拔方式却发生了变化,改由各地官员推荐,入京参加由李林甫主持的初试,合格者才能走进含元殿,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各地推荐的所谓人材,十之七八是通过走门路、贿赂当地官员得到的名额,加上李林甫在考试中“秉公执法,严格选拔”,结果没有一人及第。
折腾了几个月,总得有个交代,李林甫将选拔结果面呈李隆基,出口便说:“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李隆基笑着问:“喜从何来?莫非爱卿为朕找到了治国奇才。”
李林甫郑重其事的回答:“回禀吾皇,臣领命后丝毫不敢怠慢,经过三个月的仔细选拔,最终无一人及第。”
“什么?无一人及第!”李隆基脸色突变。
李林甫镇定自若地说:“陛下勿急,容臣回禀。野无遗贤,正好说明各地人才都已齐集于陛下身边,民间再也选不出可用之材。”
李隆基沉默片刻,恍然大悟道:“爱卿所言极是。野无遗贤,好!”
李林甫借机奉承道:“吾皇圣明!如今我大唐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天朝盛世,旷古未见。这一切都因陛下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李隆基此刻的心情十分舒畅,笑道:“十郎,你这是在阿谀朕啊。”
李林甫低头回禀:“臣不敢,臣不过是实话实说。陛下的文治武功,当彪炳史册,受万世敬仰。”
一日,李俶外出狩猎回城,大队人马飞驰在官道上,路人纷纷避让。一名布衣书生骑着一匹毛色杂乱的矮马,行进在道路中间,对身后奔来的马队置若罔闻。郭旰带领几名亲卫快马赶上布衣书生,一拉缰绳,调转马头,喝斥道:“立刻让开道路!”
布衣书生看了看挡在面前的郭旰和身边的骑兵,平静的说:“此处道路宽阔,在下的马并没有挡住将军的路,倒是将军挡住了在下。”
郭旰喝道:“大胆!广平郡王、河西节度使狩猎回城,闲杂人等立刻回避!”
布衣书生从容回答:“朝廷官员如有仪仗开道,杜某自当回避。否则,请将军让开道路,天色不早,杜某还要赶到武威投宿。”
郭旰拔剑怒道:“放肆!左右,将此人拿下!”
“慢!”郭旰和布衣书生对话间隙,李俶和郭晞骑马赶上。李俶看了看布衣书生,此人三十多岁,气度不凡。李俶骑在马上拱手问道:“在下广平郡王李俶,敢问足下大名?”
布衣书生也不客气,骑在马上拱手回答:“不敢,在下巩县杜甫。”
“杜子美!”李俶心中大喜,不经意间竟然遇到名扬千古的诗圣杜甫,李俶全然不顾身份,下马行礼:“俶久闻先生大名,先生即来到武威,请往府中做客。”
杜甫有些受宠若惊,下马谢道:“郡王盛情杜某心领了,杜某一介草民,难登郡王高堂。”杜甫对皇亲国戚没有好感,不过李俶的礼贤下士让杜甫的态度有所改变。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文学世家,二十岁开始遍游天下。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足,不少仁人志士游历四海,李白二十五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十多年的巡游经历,让杜甫看到了民间疾苦,与李白天马行空、狂放不羁的诗词风格不同,杜甫的诗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千古传颂。
李俶见杜甫不应,继续说:“天色不早,既然先生与俶同路,就请一起入城。”
杜甫:“恭敬不如从命。”
李俶边走边问:“先生家住何处?”
杜甫回答:“东都洛阳。”
李俶:“先生为何来到河西边地?”
杜甫叹道:“说来惭愧,陛下敕令广求天下贤才,杜某赴长安应试,落第后西行陇山,漫游河西。”
李俶安慰道:“大丈夫当心怀天下,志在四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杜甫:“好个心怀天下!”
李俶有意邀请杜甫担任自己的幕僚,切入正题:“不知先生今后有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