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第一家族荣氏百年全集.com》第2/39页


另一方面,中信泰富打着“央企”旗号大肆收购,每笔大宗收购,荣智健往往以中信泰富公司作担保贷款进行个人投资。项目做大后,个人股份水涨船高,项目运作失败,个人股权又可转让给中信泰富,如此保证万无一失。荣智健将其概括为“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共同投资、共同发展”。

这套模式历来被意识先进的香港市民非议。香港民众对荣家在心理上并无好感,特别是荣明芳进入中信泰富高层之后,采取的一系列商业行为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荣明芳性格精明强悍,深得荣智健喜爱。2005年,中信泰富申请其投资的香港东区海底隧道过道费提价,未获特区政府批准,荣明芳以合约规定合理经济回报率达15%为由,申请国际仲裁,成功将东隧过道费加价67%。此事让中信泰富效益大增,一举奠定荣明芳商界“女强人”的形象,但却让荣家的社会声誉大打折扣,香港各界对中信泰富和荣明芳一直耿耿于怀。

澳元巨亏,作为财务部董事的荣明芳难脱干系,坊间甚至质疑,她应该是巨亏事件的直接负责人。但她却在舆论沸沸扬扬之际,鬼使神差地逃过一劫。香港媒体炮轰荣明芳,认为中信泰富纵然内部处理,也至少应对公众有所交代,如此不明不白、悄无声息,更加深了彻查必要。

媒体爆出猛料称,中信泰富高层9月便觉察外汇杠杆合约风险,直到10月下旬才发布公告,存在内幕交易嫌疑。

舆论如此,花旗、高盛、美林等投资银行纷纷调低中信泰富的信用评级,建议沽售。受此影响,中信泰富股价暴跌55%,为1990年以来最大跌幅,收于每股6.52港元,市值瞬间蒸发175亿港元,仅剩144亿港元。持股19%的荣智健因此一天内身价缩水33亿港元。

投资者显然对中信泰富失去了信心。

尽管荣智健声称,将从母公司协调15亿美元备用信贷,加上中信泰富账上现有80亿港元,足以应付局面。但股价仍连番跳水。10月22日,中信泰富股价大跌24.7%,收于每股4.91港元,市值再度缩水35.26亿港元,累计损失市值超过210亿港元。

眼见这只“紫筹股”红、蓝混合便为紫色,所以身兼红筹股和蓝筹股特点的股票被统称为紫筹股,香港股票市场上紫筹股众多,如华润创业、中信泰富、中国电信、上海实业等。被弃之如敝屣,市值缩水超2/3。

港股大盘震荡,港交所接连接到数十宗起诉案,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香港证监会)涉入调查。此时,蜚短流长、惊动朝野,已不是处理一二个虾兵蟹将所能解决。

最后关头,荣智健不得不亲自出山,扶大厦之将倾,但事态之严重,已超其能力所及。



就在花旗银行表示对中信泰富“管理能力失去信心”之际,荣智健发动了“股价保卫战”。

一方面,荣智健以个人名义增持100万股中信泰富股票,持股量上升至19.17%,同时中信泰富母公司中信集团增持200万股,意欲拉升股价,阻止下跌势头。

另一方面,为堵住债务黑洞,荣智健紧急飞赴北京总部“搬救兵”,市场传言,中信泰富甚至有意出售旗下非核心业务抵债。

许多投资机构闻风而动,致电荣智健希望洽谈资产。在他们看来,中信泰富在香港拥有航空、隧道、物流等优秀资产,抄底极为合算。荣智健显然不肯轻易放弃辛苦打拼来的江山,表示不会选择在股市低迷时出售资产,最迟要等到金融危机过后,以对小股东有所交代。

香港证监会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简称香港联交所)对中信泰富调查期间,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宣布暂停履行所有公职,避免引起潜在的角色冲突。

范鸿龄是中信泰富仅次于荣智健的二号人物,在香港政商两界威信颇高,此前担任纪律人员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主席、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被认为是曾荫权之后最有希望的特首接班人,“澳元门”给其政治生命蒙上阴影。

随后,2008年10月30日,中信集团派来53岁的“救火队长”张极井。此人在中信集团主要从事海外投资业务,并曾长期在澳大利亚工作,时任中信集团董事、总经理助理、战略与计划部主任和中信资源执行董事,负责中信泰富善后事宜。荣智健去留成为各界热议话题。

受澳元持续贬值影响,中信泰富账面亏损从155亿港元升至200亿港元,股价继续暴跌,市值仅剩80.3亿港元。80多名小股东决意通过法律手段向中信泰富索赔。荣智健向小股东表示歉意,但无意辞职。

形势已非荣智健所能掌控。

11月初,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就是此前荣智健声称的备用信贷。这笔资金以可换股债券的方式注入,相当于中信集团以每股8港元认购中信泰富新股,持股比例从29%增至57.6%,成为控股股东。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常振明将领衔成立专门委员会,主持中信泰富善后工作,而此时荣智健实际上被架空,等待最后结果。

12月19日,中信泰富举行股东特别大会,对上述拯救措施进行表决。

会上,小股东要求荣智健和范鸿龄辞职。有股东认为,此事“非单一企业问题,也不是公司8000多名股东的问题,而是全香港的问题”,要求待香港证监会调查完成之后再行表决。

不过,小股东们的声音很快湮没无闻,当天最终表决通过了中信集团认购中信泰富可换股债券和接手澳元外汇期权合约的方案。

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对此表示欢迎,他说:“中信集团提供的资金可以增强中信泰富的资本结构,不再受到澳元汇率波动的影响……使得公司重新站起来,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业务上。中信集团的支持也使得我们更好地把握内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商机。”荣智健虽难掩疲倦,但言谈中却不乏喜悦之色。

正当人们认为“澳元门”尘埃落定时,另一场风暴悄然袭来。

2009年1月2日晚间,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正式调查,包括荣智健、范鸿龄、荣明杰在内的17名董事正接受香港证监会调查,其中有7名执行董事和7名非执行董事。

港岛正沉浸在新年的气氛中,经商半生从未“湿鞋”的荣智健却在步入古稀之际,愁云惨淡。



2009年年初,中信泰富发布2008年度业绩报告称,2008年亏损126.62亿港元,较2007年下滑235.05亿港元,其中因外汇合同所致的变现市场公允值税后亏损146.32亿港元,剔除此项后仍可赢利19.7亿港元。

与此同时,香港各界纷纷呼吁特区政府出资收回中信泰富在东区和西区海底隧道的股权。在高涨的舆论压力冲击下,2009年4月3日上午,香港警务处商业罪案调查科进入香港金钟大厦的中信泰富总部进行搜查。当天傍晚时分,警方将数箱资料带走取证。

警方调查的重点是“公司董事是否作出虚假陈述和串谋欺诈”,若证据确凿,荣智健最高面临10年以上徒刑。

4月8日下午,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公司创始人荣智健辞任董事局主席,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也辞职,即日生效。荣智健在辞职信中说: “相信退位让贤对公司最为有利。”

当日下午6时,荣智健驶出中信香港大厦。在这里,他曾在威望、股权、背景等方方面面,毋庸置疑是当之无愧的主宰者,以至于二号人物都被外界视如荣家家臣,可见其声势之大,权威不容挑战。如今,时过境迁,耀眼的闪光灯下,年近七旬的老人一如既往的平和,那一头标志性的白发,折射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商海浮影。

当前:第2/3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