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全集.net》第13/45页


  郁达夫把自己历来当大半个杭州人,所以说过关于杭州的话也很多,先记录一段如下:“吴越国人,一向是好战、坚忍、刻苦、猜忌,而富于巧智的。自从用了美人计,征服了姑苏以来,兵事上虽则占了胜利,但民俗上却吃了大亏;好斗、坚忍、刻苦之风,渐渐地消灭了。倒是猜忌,使计诸官能,逐步发达了起来。其后经楚威王、秦始皇、汉高帝等的挞伐,杭州人就永远处入了被征服者的地位,隶属在北方人的胯下。三国纷纷,孙家父子崛起,国号曰吴,杭州人总算又吐了一口气,这一口气,隐忍过隋唐两世,至钱武肃王而吐尽;不久南宋迁都,固有的杭州人的骨里,混入了汴京都的人士的文弱血球,于是现在的杭州人的性格,就此决定了。”
  206
  郁达夫还说了:“意志薄弱,外强中干,喜撑场面,小事机警,大事糊涂,以文雅自夸,以清高自命,只解欢娱,不知振作……杭州人只晓得占一点眼前的小利小名,暗中在吃大亏,可是不顾到的,等到大亏吃了,杭州人还要自以为是,自命为直,无以名之,名之曰‘杭铁头’以自慰自欺。”
  207
  杭州跟扬州人一样也有点虚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被上海人称为江北佬,所以,爱面子的杭州人都要趁早学会一口上海话,在外边任何地方都自称为上海人,但可惜的是,他们的上海话常常都是“不三不四”的跑调,一不小心就露出了自己的底子。
  208
  我还在努力地学习杭州话,主要是辨认,学是学不会的。
  杭州话听来极细而尖,以前在电视或别的什么地方听过,现在是就处在了这种话语之中,不知为什么,我以为这是重利益的结果,但这其中又包含了极认真的是非观。杭城人的尖声细气似乎特别适合吵架,而且里边还埋有一种很“小气”的东西,稍稍不注意,就被“激发”出来了。
  209
  看着四处的美景,追着四出的美人,不难想象,最好的神话都是才子配佳人,相当于每天结婚进洞房,如今这景象还能从缠绵的戏曲感受得到。林语堂原话是说:“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
  210
  明高濂写了一部杭州的《四时幽赏录》,谈杭州一定不能错过,我在去杭州前差不多能背下来了:
  春时幽赏: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西溪楼啖煨笋,保?m塔看晓山,苏堤看桃花,等等。
  夏时幽赏:苏堤看新绿,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湖心亭采莼,等等。
  秋时幽赏:满家巷赏桂花,胜果寺望月,水乐洞雨后听泉,六和塔夜玩风潮,等等。
  冬时幽赏: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雪后镇海楼观晚炊,除夕登吴山看松盆,等等。
  211
  香山软水的,如果一直叫人沉迷酥骨,那她就不会有一种起码的自我保护了,郁达夫说嘛,最勇敢的杭州人,亦不过做做小窃而已。所以,要使这个城市长存,偶尔,杭州还需出来个像抗击瓦剌军的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似乎专为着给杭州提供一点额外的保护。

流浪文人最喜欢的城市招幌


  212
  杭州的景点太多了,走马观花都要看你有几天的时间。西湖一般都是要去一趟的,分南、北线,一般是去北线,也就是看哪里收票就去哪里就对了。逛北山路,断桥,白堤,穿孤山公园,过苏小小墓,继续沿北,至苏堤春晓,也就是据传苏东坡疏浚西湖成堤,事后给百姓煮肉的地方,如果累了,就可租条小船泛舟湖心去,冬天时当然还可找找张岱说的湖心亭的一“点”。
  杭州有一个区别于许多中等城市的优势是,它的免费公园算是最多的。这是流浪文人最喜欢的城市招幌。
  213
  美艳堪比瘦西湖,可是也许是我去的时间不对,不是张岱式的雪夜,也许是我看西湖的角度有问题,我一直只盯着湖面,我也不是只为专心找寻莼菜,而是只想看到葑草―――这东西能提供水体所需的循环功能。可是,我一直没找到这东西,也许它本就很不好找了。于是,我至今还在为西湖的水担心着。
  214
  我去西湖,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寻找岭南奇才苏曼殊的墓地,找着了就给他磕几个头。这人对我来说很重要,不仅因为我把他看作是一个流浪同道,而且还因为他的音乐评论,至今,常常,我都会要把他说的一段话涵咏于胸:音乐隳心,离则愈苦,淫词导欲,滋益缠绵。求乐则此暂而彼永,据德则此有而彼无。
  215
  杭州的楼房比较守纪律,站在一处,都很整齐,谁也不挤谁,城郊的房子―――即使是城中村,也很有规矩,修得像棋盘,编着号码,租房的人绝不会搞错。这太让我喜欢了。所以,我在杭州时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城郊。
  216
  城郊富得流油的农民,看起来也比南方斯文,他们都很聪明,而且是很有文化的那种聪明,比如,他们绝不会把一些像避孕套之类的脏物到处扔,他们的房子修得一处比一处讲究环境,这个环境经济账我以为是很多急功近利的城市人也算不过来的。
  217
  杭州人十分讨厌把事情弄不清楚,做不漂亮,每每遇到类似情况,都说:你弄不弄得灵清?所以,凡事不但要灵,还要手手清的。
  218
  杭州的房价奇高,据说旁边不远的小县城,厕所都涨到五六千元一平,某些楼盘尚未开盘,房子就卖光了,让人怀疑杭州人每家每户都有用不完的闲钱。
  219
  一边是排队买房,一边却是排队买特价鸡蛋。某日去超市,正碰上卖鸡蛋,上千人从二楼排到一楼收银台,外边马路上几个人的鞋子都挤掉了,只好光着脚坚持。里边出来拎着鸡蛋的人,喜的满脸通红,一问,便宜了9毛钱。
  220
  杭州人会吃,吃得比较精致清甜,我去过天城路一家叫杭州湾的酒楼,记住了他们做的甜藕,色泽润嫩,入口绵软,藕眼里满塞着糯米,一吃,带水乡的味,迎面似有荷叶清风。
  221
  还有一次是被请吃“一席地”的鸡,车开了半个城,我都快瞌睡了才到,到了还得排队。店不大,两层,满屋人各围了一锅鸡吃得欢腾。席间有个杭州大佬表演了“潜水艇”功夫,将一杯白酒,连杯带酒沉入大杯啤酒中,然后整个喝下,连干了五六杯,而据他自己说,他的胃三分之二已被医生拿刀割了。
  222
  杭州多名寺,最有名的是灵隐,我去了一次,正碰上“千僧会”,满山的光头,上上下下,不停地冒,煞是好看。
  从灵隐山上下来,又有人指了路边林阴深处,说:那是某某疗养院,这是某某疗养所,都是普通人不可近的,我一听,赶紧避开。
  223
  杭州多才子,而且多半会吃,林洪的《山家清供》讲素食,钱塘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讲饮食与健康,李渔《闲情偶记・饮馔部》提倡素食淡食,袁枚《随园食单》更是集大成之作,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吃便朝着品味艺术而去。你听听李渔是怎样吃鱼的:“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迟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养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只在初熟离缶之片刻。”
  224
  杭州菜一般以清淡为主,少见辛辣调味,亦不用浓油稠酱。因此,对于吃惯了如川菜那种大味的人来说,是没办法欣赏的,可对于当地人来说,这看起来的清醇淡薄,却是需慢慢细品,是需用舌头及眼目赏玩及回味的,跟饕餮无关。一个常识是,以味醇质烂著称的东坡肉乃是扬州名菜,东坡家乡反倒非是正宗。另外,西湖醋鱼之醇香味永,知味观的蟹肉小笼包,荷叶子排,片儿川,都可见出杭州菜之特色。

政府大楼:削尖脑袋 挖空心思


  225
  杭州市早年因为要卖政府大楼很有名,最近几年也很有名,原因是他们又修了一栋豪华办公大楼,名称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叫“削尖脑袋,挖空心思”。
  226
  说说杭州历史吧!北宋时,南逃的贵族赵构在建康、绍兴、平江(苏州)转徙多日后,终于选定杭州作为自己的都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苟安王朝南宋。
  南宋卖了一部分国土,送出了一大笔进贡,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岁月,却无意中让作为新都的杭州一步步地殷实起来。
  227
  马可・波罗在说到杭州时有一个记载很有意思:“此城市民及其他一切居民皆书其名、其妻名、其子女名、其奴婢名以及居住家内诸人之名于门上,牲畜之数亦开列焉。此家若有一人死则除其名,若有一儿生则增其名,由是城中人数,大汗皆得知之。蛮子、契丹两地皆如是也。”
  228
  在宋元时期,杭州还流行一个“生子不举”的风俗,又叫做“洗儿”,就是父母靠溺杀婴儿来控制子女数量。当时一般人家最多只要三个孩子,最好是二个男孩一个女孩,“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由于溺婴风气太盛,弄得南宋朝廷也不得不采取相关的措施,一面阻止,一面创办“慈幼局”(或称“慈幼庄”),专门负责收养弃婴,此事也同样见于马可・波罗的记载:“(南宋)其国诸州小民之不能养其婴儿者,产后即弃,国王尽收养之。”
  229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杭州都多火灾,元朝蒙古人来了,也仍然沿用了南宋的灯火管制制度:规定每天宵禁的时间一到,士兵开始巡逻,一旦发现还在街上行走的,当场拘捕;发现仍然点着灯的,就在这家人的门上划上记号,次日一早便传讯到衙门,一般都要受到处罚。
  230
  杭州城的生活也有“水泡皮”与“皮泡水”之说,但与“生时一浴,死时一浴”的蜀人不同,这里的人无论贫贱富贵都喜爱洗浴。马可・波罗对此也有自己的观察:“包围市场之街道甚多,中有若干街道置有冷水浴场不少,场中有男女仆役辅助男女浴人洗浴。其人幼时不分季候即习于冷水浴,据云,此事极适卫生。浴场之中亦有热水浴,以备外国人未习冷水浴者之用。土人每日早起非浴后不进食。”
  231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入杭州,屠城68万人,据杭州本地的传说:杭州遭此屠戮,只剩下18家,所以,现在的杭州人大体上都是外来人。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说并没有死那么多人,根据是杭州方言的发展一直很稳定,而杭州话中的儿化音就是因为当时战败的旗人融入进来了,再则,当时的杭州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至少还有几十万的血脉留存。
  232

当前:第13/4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