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乞丐的历史》第1/16页


小说网 www.

中国社会史:乞丐的历史


  乞丐文化集中体现了底层民众穷极无聊的生活真相,也是社会中各种庸俗取向、消极态度、懒惰哲学、流氓意识、隐士作风、痞子行径等行为类型与思想意识的集中展现。凡此种种文化特性不仅是乞丐群体的生活写照与精神寄托,也是社会中各种“另类人群”――游手无赖、消极无为、狂放无羁、流氓痞棍等各色人等的行为哲学和精神避难所,乞丐文化由是成为社会中各种不良行为、违规越轨行为的助动剂,各种庸俗恶劣思想的兴奋剂,以及各种颓废消极精神的致幻剂。乞丐文化于是乎在社会中广为发散,影响既深且广,余毒所及,至今未绝。
作者:周德钧



目录:

 乞丐产生的社会文化根由

  居住在我国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长期处在氏族社会之中,据民族学者的研究,直到解放前夕,赫哲族人口处在递减的过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册第182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11月)。同样处在氏族社会的鄂伦春人也面临着食品不足的问题,尽管他们人人都是能骑善射的好猎手。云南境内的佤族,一直处在氏族社会,他们已有原始农业,并懂得一些原始的耕作技术,但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其绝大多数居民,全都缺乏日常生活必需的口粮。
一贫困(1)
一贫困(2)
一贫困(3)
二天灾人祸(1)
二天灾人祸(2)
二天灾人祸(3)
三差别与不平等(1)
三差别与不平等(2)
四文化张力(1)
四文化张力(2)




 五色杂处 品类不一

  乞丐作为一个群体,其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语言、习俗、规则、人生态度等等虽然呈现出某些基本的特征,并使之与社会的其他亚文化系统迥然有别,但它的同质性程度并不高,在乞丐群体内部,不同的成员结构其行为方式判然有别,文化面貌也各有不同。因此,我们要系统全面地揭示乞丐文化的总体特征,必须先对乞丐的类别作类型学的划分,于此方能按类编次,廓清源流、辨明主次。进而在分析乞丐文化时,既能揭示出它的基本文化特质,找寻到其文化的主脉,同时又能够揭示乞丐文化的多侧面风貌。
一乞丐之类型
二乞丐类别细说(1)
二乞丐类别细说(2)
二乞丐类别细说(3)




 从个相到共相

  乞讨行为不仅是普遍存在的、习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合乎社会文化规范的正常行为,而且是一种不受歧视、更不受鄙视的社会行为。正如通过战争掠夺财富一样,在后世这是一种为社会所谴责的行为,而在氏族社会,它却比生产劳动更光荣、更伟大!
一特殊生存方式(1)
一特殊生存方式(2)
二文化“标定”(1)
二文化“标定”(2)
二文化“标定”(3)




 庸劣习性江湖习气与流氓行径

  极端现实取向是乞丐行为的最基本文化品性,它使乞丐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呈现出庸俗、卑劣、自贱自嘲的风貌。这种行为表现遍及乞丐整个群落,并被他们世代传承,庶几成为乞丐活动的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所以我们说,庸劣自贬乃是乞丐的习性。习性者,行为习惯、心理定势之谓也。换言之,凡属乞丐之徒,皆带有这种行为习惯,皆具备这种心理定势,莫或能外。
一庸劣习性(1)
一庸劣习性(2)
一庸劣习性(3)
二江湖习气(1)
二江湖习气(2)
二江湖习气(3)
三流氓痞棍行径(1)
三流氓痞棍行径(2)
三流氓痞棍行径(3)
三流氓痞棍行径(4)
三流氓痞棍行径(5)
四隐士风格(1)
四隐士风格(2)


当前:第1/1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