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第1/16页


小说网 www.
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

  对于人们来说,窃贼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窃贼究竟起于何时,却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俗话中有“强盗碰上贼爷爷”之说,说明窃贼确实是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最为悠久的一种破坏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一类人。
  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产生之后,窃贼的盗窃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过是被剥削者反抗剥削者,夺回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方式,即以“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中国文书出版社 出版作者:郭佑 青禾



目录:

 窃贼的文化内涵

  窃贼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也随之而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社会逐渐被私有制社会所取代的过程中,由于对社会剩余财富的占有不平衡,便有了贫富之分化。少数氏族首领依仗着自己的财富和权势,逐渐成了奴隶主,统治着广大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群众;而绝大部分氏族成员则丧失了对氏族财物的支配权,沦为奴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得到生活的必需品,一些人铤而走险,走上了以不正当手段谋取财物的道路。这是窃贼产生的最原始的动机。
一 窃贼的起源
二 窃贼概念的历史演变(1)
二 窃贼概念的历史演变(2)
三 窃贼的信仰(1)
三 窃贼的信仰(2)
三 窃贼的信仰(3)
四 窃贼的暗语




 窃贼行为的多元性

  王鹤的徒弟就是采用这种手法,多次在英法租界内制造盗窃大案,并偷盗了龙华寺方丈室内的玉佛、金银法器以及手抄的善本等珍贵文物。这个贼帮之所以屡屡得手,且敢于制造大的盗窃案,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多势众,敢于做一般窃贼不敢做的“生意”。
一 窃贼的聚合性(1)
一 窃贼的聚合性(2)
二 盗贼行为的反社会性
三 窃贼行为的选择性
四 窃贼作案的偶然性
五“窃”与“禁”的利益趋同性(1)
五“窃”与“禁”的利益趋同性(2)
五“窃”与“禁”的利益趋同性(3)
五“窃”与“禁”的利益趋同性(4)




 窃贼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转化

  窃贼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社会的祸害。窃贼们通过偷窃得到了“不劳即可而食、不做即可而衣”的好处,便再也不肯罢休,于是,窃贼就像繁衍性很强的耗子一样,在社会上漫延开来。
一 窃贼行为的发展(1)
一 窃贼行为的发展(2)
二 窃贼行为方式的转化
三 窃贼的心理误区(1)
三 窃贼的心理误区(2)
三 窃贼的心理误区(3)
四 偷窃技艺(1)
四 偷窃技艺(2)
四 偷窃技艺(3)
四 偷窃技艺(4)




 窃贼的类型与特点

  这类窃贼专门偷窃他人的口袋或随身携带之物。其称呼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插手贼”、“剪绺贼”、“绺贼”、“小绺”、“小李”、“小利”、“老荣”等。“绺”原指系荷包的丝线,插手贼常剪断此绺以行窃。通常把用手掏包的窃贼称为“清手”,把用夹子夹、刀子拉等手段偷窃的窃贼称为“浑手”。
一 剪缕割络类(1)
一 剪缕割络类(2)
二 入室偷盗类(1)
二 入室偷盗类(2)
三 流动行窃类
四 对买类(1)
四 对买类(2)
四 对买类(3)
四 对买类(4)

当前:第1/1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