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转萧全集》第70/454页
薛少陵听得大感为难,心想:“听他这么说来,自己这趟算是白来了?”
老樵夫看他神色沮丧,不觉问道:“相公找九疑先生,有什么事吗?”
薛少陵道:“在下不远千里而来,有件疑难之事,想求教于他。”
老樵夫道:“相公千里而来,那就进去碰碰运气吧!”
薛少陵拱拱手道:“多谢老丈。”
说完,正待转身朝里走去!
老樵夫忽然叫道:“相公且慢。”
薛少陵住足道:“老丈还有什么教言?”
老樵夫笑道:“相公可知九疑洞的走法么?”
薛少陵灵机一动,连忙拱手道:“老丈如能指点一二,在下感激不尽。”
老樵夫淡淡一笑道:“这也说不上什么感激的话来,不过老朽对洞内情形,还略知一二,也许可以给相公做个参考。”说到这里,偏头问道:“相公可知这九疑洞像个什么?”
薛少陵道:“在下不知道。”
老樵夫道:“像龙!咱们这里的人,不叫它九疑洞,都叫它神龙洞。”
薛少陵心中暗想:“天下的名山大川,只要是名胜之处,差不多都有许多神话,附会穿鉴?九疑洞自然也不例外的了。”
老樵夫神色一正,一本正经的道:“相公可是不信么,天下造物之奇,相公身历其境,自然就会相信了。”
他说话之时,用手指洞门,道:“这洞门方广数亩,就是龙张着的嘴,门上有下垂的石钟乳,和从地上突出尖石,是龙的门牙。
里面庞然矗立的石岩,就是龙舌,从这里望进去,见天一方,诸牙错落,上面凸凹不平的,则是龙颚,这些相公站在这里,不是都可以看到了么?”
薛少陵经他一说,再细看形状,倒也确有几分相似,这就点了点头。”
老樵夫见他相信了,更自高兴,抹抹嘴角口水,道:“再进去就是龙的咽喉,洞口只有三尺来高,才免可容人,下面有五尺高的斜坡,要匍匐倒爬而下,才可入内。咽喉里当然是湿润的,所以石缝中有不少涓涓细流,不小心就得滑倒,你相公一个文弱书生,这段路真不好走。
薛少陵见他说得口沫横飞,滔滔不绝,人家一番好意,自然不能不听,只好频频点头。
老樵夫伸手在怀中一阵掏摸,摸出一个黑布小包,递到薛少陵手中,笑道:“从咽喉下去,就步入龙身,这龙身之内暗无天日。
一片漆黑,可说寸步难行,老朽这布包里面,是一盏小灯,相公到了里面,就用得着它。”
薛少陵接到手上,一面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说道:“承蒙老丈指点,微薄之数……”
老樵夫没待他说完,连连摇手道:“老朽是送相公照路的,要论金钱,老朽岂不成了诈讹客人,相公快不可如此。”
薛少陵见他坚持不肯受,只好收起银子,拱手说道:“老丈既然这般说法,在下谢了。”
老樵夫又笑道:“这才差不多,哈,老朽还没说完呢,相公入洞之后,要经过几座山邱,和几条河流,才能到达石田。这石田据说从前有仙人在这里耕种,留下来的仙迹,陇亩阡陌,秩序井然,那九疑先生就在石田当中,搭了三间茅屋。”
他说了这许多话,这句话才引起薛少陵真正注意。”
老樵夫自然看得出来,心中更喜,接着又道:“他平时自比卧龙岗的诸葛孔明,除了胡言几句似通非通的诗句,就喜欢在门前小河中垂钓,只是他生性多疑,一看到有人来了,就往屋里跑。他说:‘诸葛孔明悠游林下,高卧隆中,何等逍遥自在?不该被刘备连哄带骗,骗了出来,结果鞠躬尽瘁,短命而死。’所以他躲在洞中,从不肯出山一步……”
薛少陵道:“这也难怪,高人逸士,大多隐迹林下,与世俗相遗。”
老樵夫嘿然道:“什么高人?他师傅教了他不少学问,就应该学以致用才对,谁像他这般多疑,在洞里一躲几十年,有学问又有何用?”
薛少陵听得不觉一怔,他先前只当老樵夫是个山中樵子,但这几句话,岂是普通樵子说的出来的?那老樵夫笑了笑,又道:“咱们把话题扯远了,那九疑先生就在他茅屋四周,布了一座迷踪阵,外人休想走得进去。咳,别说走去了,你就是到了他门前,连看也休想看得见。”
薛少陵心中暗想:“自己来时,曾听张果老说过,只要在洞口吟那四句诗,他自会出来,敢情张果老并没到过九疑洞,以讹传讹,弄错了地方,这四句诗,应该在他门前低吟才对!”
想到这里,不觉有了信心,正待向老樵夫辞别。
老樵夫瞧了薛少陵一眼,一手摸着胡子,点点头道:“瞧你相公不失是个有为青年,老朽索性再指点你一条明路。”
薛少陵早已觉得这位老樵夫非常人,闻言方自一喜,还没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