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全集.com》第2/41页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长须飘飘,相貌堂堂,就像神仙一样,我对他非常尊敬并以礼相待。

【点评】

了凡先生为什么会到寺院来,表面似乎是偶然和巧合,其实历来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大都喜欢流连于寺院。清幽的古刹往往是居住、读书的绝佳之境。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宿蟠桃寺》诗云:“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清晨四时许,寺院内便会打板催起进行早课,随后还有过堂吃饭。古代文人和僧人常有交往,诗歌唱和,书画过从。当然,也有不甚融洽的,如僧人嫌恶落魄文人寄居寺中,白吃白住,便故意等吃完饭再敲打过堂的云板,这在历史上也是有此趣闻典故的。

在人生的行进道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生发生转折和改变的人。了凡先生在慈云寺便碰见了这样一位老人。慈云寺隐喻着佛教的慈悲,《大智度论》卷二七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给予欢乐叫“慈”;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叫“悲”。这是菩萨行的重要特征之一。老人长得相貌魁伟,仙风道骨,更有一捧长长的胡须。大凡异人必有异相,古代形容伟人往往把他们描述得魁伟奇异,孔子就很高大,《史记》上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其相貌也很奇特,“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所谓的“圩顶”,据《史记索隐》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孔子的头顶是中间低而四边高,不可谓不奇。古人还以长髯为美,胡须可以说是男子仪表不俗的象征,道家仙人的模样往往就是鹤发童颜、长髯飘飘。如《汉书》称汉高祖刘邦“美须髯”,《三国志》也说关羽“美须髯”,诸葛亮曾直接以“髯”代称之。了凡先生见到此老者一派飘飘欲仙的模样,不敢怠慢,连忙行礼以示恭敬。

古代评论人往往数言便能传神,又不落实际。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东邻之女的美貌时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魏晋时的嵇康,时人谓之“若玉山之将倾”,《世说新语・赏誉》中赞时人王衍为“琼林玉树”,谓王恭“濯濯如春日柳”等。

※※※

※※※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①,明年即进学②,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③,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④。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⑤,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注释】

①仕路:指做官的途径。

②进学:科举时,童生参加岁试,被录取入府县学肄业,称为进学。进学的童生被称为秀才。

③邵子:即邵雍,字尧夫,谥康节。邵雍本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学家,他以《易传》为基础,以象数为中心,以易图为张本,创立先天易学,并在此基础上,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邵雍在世时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声在外,民间流传的“二雀争梅”与“邻人借斧”的故事,就是他即兴占卜而应验的佳话。邵雍的代表作有《皇极经世书》(《观物内外篇》和《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邵雍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视为宋明理学的先驱。但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他遇事先知的表象,将他尊为占卜预测学的鼻祖,而忽略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所取得的成就。皇极:或称《皇极经世书》,是集中了邵雍经天纬地预测学的一部巨著,凡十二卷,其中《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为最重要部分。据说内篇系邵氏自著,外篇系其子伯温和弟子所记。该书涵盖河洛数理,周易阴阳,天地物理,对人类进化加以推衍,创立了“元、会、运、世”一套有规律的预测方法。129600年为一元,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在“大算数”里仅一天而已。每元12会,各10800年。每会30运,各360年。每运12世,各30年。“元、会、运、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发展变化。邵雍认为只要洞其玄机,用其生化之理,天地万物之生命运程,皆能了然于心,人类历史、朝代兴亡、世界分合、自然变化皆未卜先知。

④纤悉:细微详尽。唐・孟郊《秋怀》:“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

⑤开馆:开设学馆教授生徒。

【译文】

他对我说:“你注定是仕途上的人啊,明年就可以参加岁试进入学校当秀才了,不知你现在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告诉他家庭的原因,并且询问老人的姓名和籍贯。他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到了邵雍先生《皇极经世书》的正统传授,命中注定应该再传授给你。”我把他请到我家,并禀告了老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跟他学习。”我们多次试验他的占卜之术,事无大小都能应验。我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念头,与表兄沈称商量,表兄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中开馆授徒,我送你到那里跟他们一起读书也很方便。”于是我便拜郁海谷先生为师了。

【点评】

老人告诉了凡先生,其仕途比较发达,命里官运亨通。并且明年就能考取秀才,对了凡先生拥有做官的命却不读书求取功名感到很奇怪。了凡先生如实相告,转述了母亲的意愿;同时,他恭敬地向老人询问尊姓大名以及来自何处。老人告诉了凡先生,自己本姓孔,乃云南人,已经得了邵雍皇极数术的真传,并且运数上正应该传授给了凡先生。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易学。从起源上看,《周易》的成书过程是“人更三圣(或四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经。《周易》本为占筮之书,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易学的内容却不仅仅限于占卜未来,预测吉凶。孔子做《易传》,站在人文的立场对《易经》所反映的巫术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吸取先秦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资料,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于《周易》的预测功能,一般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无限夸大其有效性,认为一切皆在卦中,是不可改变的定数;另一种是全盘否定其合理性,斥为迷信荒诞。这两种态度都是建立在对易学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均不足取。民国高僧太虚大师站在佛教的角度上对《周易》曾有过“《周易》之道,贵迎其变而求其理,避其凶而趋其吉耳”的一番评价,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易学和易理。人生活在世间,在不能抉择事物之原的情况下,顺自然之节而求其条理,通其度数,以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正当的,但依然不得不在“自然”与“惑乱”面前处于被动的地位。佛法的出世间法则不然,它是“不以生化为美,不以能生能化为真”,而是“解其得生之天枢,析其成变之惑元”,从而达到“无生、知变”的境界,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也就是本文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命自我立”。

了凡先生此时年仅十五岁,却有此奇遇,并非完全是机缘巧合,他能对陌生的老者礼敬有加,是很重要的因由,说明他谦逊知礼,诚心待人,具有很好的根器和气禀。了凡先生听了孔姓老人的一番言语后,将他延请至家中,向母亲做了禀报,母亲着他好好善待老人。其后,了凡先生试探了老人的术数,尽皆应验,分毫不差。于是便升起了读书的意念。家中只有寡母,只好找到表兄沈称与之商量。表兄思考之后对他说:知道有位名叫郁海谷的私塾先生正在沈友夫家授课教学,可以送了凡先生去那里跟随寄读,也十分便利。于是,了凡先生便拜郁海谷先生为师开始读书。

※※※

※※※

孔为余起数①:县考童生②,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③,提学考第九名④。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⑤,某年当补廪⑥,某年当贡⑦,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⑧,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注释】

①起数:占卜用语,通过象,即各种现实中已存在的事物的表征,根据既定的规则,换算为数,搭配成卦,进而通过分析卦变的各种可能性,来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

②县考童生:由知县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士子,先向本县礼房报名应试,须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考五场,各场分别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一般说,第一场录取后即有资格参加上一级的府试。县考,即县试。童生,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应考者称为童生,或称儒童、文童。名称中虽则有“童”字,但是童生的年龄是大小不一的。只要未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均称童生。

③府考:即府试。科举制度中由府一级进行的考试称府试。经县试录取的童生得以参加管辖该县的府(或直隶州、厅)的考试。试期多安排在四月,报名手续与县试略同。府试录取以后,即取得参加院试的资格。

④提学:学官名。宋崇宁二年(1103)在各路设提举学事司,管理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简称“提学”。每年视察各地学校,查考师生勤惰优劣。历代沿制。金设提举学校司,元及明初为儒学提举司,都属同一性质。明正统元年(1436)改为提调学校司,设两京提学御史,由御史充任。各省设提督学道,以按察使、副使或佥事充任,称提学道。从此提学成为专管地方教育文化的最高行政长官。

⑤年考:又称“岁考”。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

⑥补廪: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为“补廪”。

⑦当贡:科举制度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选拔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学子。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除应乡试中举人为“正途”之外,其余未中式者而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以谋求出身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朝廷以备选用。

⑧丑时:夜里一点至三点。

【译文】

孔先生为我占了一卦,结果是:县考童生时,应当考中第十四名;府考时为第七十一名,提学主持的考试中为第九名。第二年我去参加考试,三处考试的名次都完全符合。孔先生又为我占卜一生的吉凶,他说:某某年会考中第几名,某某年应当升为廪生,某某年可以选拔进京师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入贡后某年,应当被选为四川某方面的大官,在职三年半后,便应该告老辞官还乡。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的丑时,会在自己的床上逝世,可惜最后没有儿子。我把这些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并牢牢记住。

【点评】

当前:第2/4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