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隋全集》第323/409页


被王远知一番斥责,潘师正心中本来动的国师之念却是一下子去了大半,却是诚心正意地朝王远知拜道,“弟子愚钝,多谢老师指点。”潘师正本是聪明之人,此时静下心来,方知道自己想错得有多离谱。

“李渊之事,你知道即可,若是汉王身边无人提腮,你再告诉汉王不迟。”王远知吩咐道,不过心中明白,如今汉王帐下相投的隋室老臣里,裴世矩,虞世基等人都是有国士之能,必然会看出李渊的用意。

“弟子知道,不知道老师还有何吩咐。”见王远知要打坐,潘师正却是问道。

“汉王回来前。多注意山东的门阀世家。”王远知朝潘师正说道。山东的门阀世家这次虽然因为他的缘故,都是为汉王造势,可是他一路从江南而来,也知道山东的门阀世家,意见相左,洛阳的于仲文,已是调了鱼俱罗北上,不少人恐怕都是生出了观望之心。

“是,老师。”潘师正应了一声,然后便退出了静室,如今他已清醒得多,有些事情他不该去做,连碰都不该碰。

涿郡城,太守府内,温彦博和虞世基在书房内,一边品茶,一边却是谈论着王远知的来意,只因王远知的身份地位实在是太过超然,王远知这个活神仙如今居然亲自出山。北上为汉王造势,实在是大出他们意料之外。

“皇上如今身死,未有遗诏留下,不知王爷是做何想法?”温彦博看向对面的虞世基,不由试探道,如今长安和洛阳都是没有动静,只是传来消息说,留守的朝臣和皇子都是披麻戴孝,只等汉王回军。

“王爷现在恐怕正烦恼着。”虞世基却是笑了起来,杨广虽然没有留下遗诏,想必就算是有,也会给汉王瞒下,不过长安和洛阳,都有皇子留守,到对谁能从汉王那里的到杨广的尸首风光大葬,自然也是能伪造一份遗诏,而且只要汉王一日不反,那么将杨广的尸首不管给了谁,都能被有心人当成是汉王的选择。

听着虞世基透露的只言片语,温彦博也不由佩服虞世基的心思玲珑。不过他们已经是汉王一党,不由问道,“虞大人,不知以为王爷当如何应对。”

“那还不简单,皇上乃是被宇文成都弑于万军之中,王爷最方便莫过于说皇上尸骨无存,不过这是下策,上策当是让长安和洛阳各派使节过来,到时候自然是卫玄和于仲文麻烦,却关王爷什么事。”虞世基却是答道。

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义

…豆镇内,得到北府军班师回幽州的消息,南宫官衙的曰满洲都是庆祝了起来,自从去年跟着杨广出征以来,他们就一直在这边远之地,可以说得上是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宇文化及这个逆贼篡权之后,他们更是忍气吞声,就算后来汉王夺回怀远镇,可是有长孙无忌在,他们依旧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不过如今好了,他们不需要再担心什么,等到了涿郡,他们只管老实地投靠汉王就是。

怀远镇外,在五万征辽兵押送下,十几万的庞大突厥人队伍踏上了前往辽东落户的官道,从现在开始,他们不再是什么突厥人,而是去辽东开荒的新汉人,他们中女人倒是占了大半,因为太多的青壮男人死在了战场上。当那些被俘虏的突厥士兵们所在的部落三五成群地前往幽州之后,郭孝恪也是让人从中挑选了不少身材高挑,容貌艳丽的突厥少女给军中一些仍未成家的士兵做妻。

土地,人口,都是争天下时最重要的,而土地,打下了辽东沃土的郭孝恪根本不缺,被征服的高句丽和百济有大批已经开垦好的良田,而且这两个国家的青壮也被他杀了大半,他如今缺的只是人口。

看着离开的庞大队伍,那些被留下的突厥士兵都是心情复杂,不过他们仍是感激汉王给了他们家人安定的生活,至少在迁往辽东的道路上,他们的家人有足够的口粮可以吃饱,他们也相信到了辽东以后,家人可以比在草原上过得更好,至于他们将成为汉王的士兵,以报答汉王对他们的不杀之恩。

数日后,除了留下镇守怀远的尉迟文德,和前往百济接守熊津都护府的苏定方以外,北府军全都随郭孝恪一起踏上了班师之途。

虽然幽州仍是地广人稀,不过这两年里,靠着各种手段,郭孝恪想办法从河北中原等地或招揽,或以朝廷的名义强征而来的落户流民不少。当他们班师时,已是从各处城池或是村寨和都堡里回家的百姓们都是沿途欢声雷动,几乎经过的大户人家都是杀猪宰羊来搞军。

北府军军规森严,再加上军中不缺物资,虽然在郭孝恪点头下,拿了沿途百姓和大户人家槁军的吃食,但是沿途却也拿出了不少充裕的军粮用以赈济百姓,毕竟年初突厥人入寇幽州,尽管是全军覆没,没有在幽州劫掠到什么东西,可是却耽误了一年中最重要的耕种。

本来这等赈济之事,自会有郭孝恪如今治下的官府处置,不过如今正是他收买人心的大好机会,在魏征和长孙无忌的一番施为下,郭孝恪的仁德之名却是第一次在幽州百姓的心里超过了那盖世军神的赫赫威名。

涿郡城外不远处,结伴而行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混迹在夹道欢迎的百姓中,看着透迤数里的北府军人马,都是难掩脸上的兴奋神情。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山东高门的子弟,虽然不算是名门望族,可也是家世不错,本来范阳卢氏因为牵连谋反,郭孝恪保下范阳卢氏的几个直系子弟之后,山东高门当时便有不少人颇为意动,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不过一年间,天下大势竟会如此这般剧烈变化。

杨广已死,却未留遗诏。洛阳和长安俱是各有皇子留守,而卫玄和于仲文这两个老臣又各自手握军队,恐怕到时候为了争夺帝位,东西两都少不得会刀兵相向。

方今天下各地,贼军蜂起,乱世之象已经毕现,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再也顾不得家中长辈的观望,都是各自离家,北上欲投郭孝恪这位他们心中所属的能够拨乱反正的明主。

“王法主,一路行来,俱是为汉王张目说项,看起来江南之地,上清派已是倒向汉王王远知地位崇高,房玄龄和杜如晦只能算是末学后辈,是以王远知亲自出山,亲往涿郡的消息传出后,让两人也是颇为吃惊,同时也是更坚定自己的选择没错。

“天下间,能争天下者,不过江南,巴蜀,关中,中原,河北五地罢了,不过江南,巴蜀过于孱弱,不能对抗北方。”杜如晦在一旁自语道,“如今汉王虎踞幽辽,若是兴兵南下,河北之地,怕是无人能挡。”

“我看汉王未必会南下房玄龄听到身边的杜如晦言语,却是摇头道,两人是在来幽州的路上相识,来到幽州时正好遇上杀胡令,两人也是一起结伴杀了几个突厥人,算是过了一把当侠客的瘾头,两人虽是书生,不过这个,时代的世家子弟,哪个不是骑马练剑,上马拜将 下马为相,更是每个读书人所向往的。

房玄龄和杜如晦虽比不得武人,可是身强力壮,又练习剑术数年,在随从的帮忙下,杀几个落单的突厥骑兵也不是什么难事,在幽州的野地里和那些就是冲着杀胡令的人头悬赏去的一些义军待久了,本来只是书生样貌的两人身上也有了一股子气势。

此时两人在人群中议论国事,一旁的普通车野百姓自是不大听得明白,可也知道两人是有学问的人,而几个同为读书人的儒生则是竖起了耳朵,听着两人的谈话,如今往幽州来的读书人不少,一来大多数都是寒门士子,汉王又是出了名的礼贤下士,想想如今汉王府里被称作卧龙凤雏的魏征和长孙无忌,不过都是三十左右,就足以让他们这些苦于出身,难以出头的人动心了,二来王远知这位士林领袖中的人物都为汉王而亲自出山,就更是让他们要赶来投汉王这位仁德之主。

不过这些儒生里真正有见识的,哪个又不是明白人,如今隋失其鹿,国作不宁,这乱世将来,到时候天下谁主沉浮,虽未可知,但唯一的一点他们却是可以肯定,绝不会再是姓杨的当这皇帝。

只是对于赶往幽州的儒生们而言,大义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当王远知和山东高门都是为汉王鼓吹时,他们也都是跟着大造声势,虽说天下读书的人中,寒门士子占了多数,可是他们比起那些世家子弟来更加精汇,二下西晋八王!乱。那此投靠藩王的幕僚便多是寒门斗 时八王哪个不是扯着夫义的旗帜,互相攻伐。

整个幽州和北地,在这些儒生的口诛笔伐下,弑君的宇文成都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宇文氏更是被揪出了本为匈奴人的旧帐,成了众人口中的五胡余孽,而郭孝恪这位汉王自然是成了大英雄,不但力拒突厥大军,保住了华夏社稷,为死去的皇帝报了大仇,此番回师,更是全军披麻戴白,可谓是忠义无双。

那几个。站在房玄龄和杜如晦不远处的儒生便是那些明白人,他们心中存着的都是投靠汉王之意,心中却也是想过不少日后的天下大势走向,不过却都是有些模糊,此时听到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一番辩论 都是心中明晰起来。

“汉王出身布衣,更得天下百姓之心,山东和关陇向来对立,幽辽虽然偏僻,可这几年河北,中原百姓有不少来了幽州落户,人口增丁不少,汉王如今连番大战,虽是得胜之师。可也是士卒疲惫,而且长安和洛阳诸位皇子并未闹出争夺帝位之事来,汉王此时兴兵南下,只会有损仁德之名。”房玄龄说这番话时,已是压低了声音,这些事情他也只是心中猜测,不敢全部当真,毕竟他宁愿相信汉王乃是忠臣,而非是处心积虑的枭雄。

杜如晦没有说话,只是记下了房玄龄的话,论策谋划略,这些天相处下来,他自问不及房玄龄,不过说到断谋行略,房玄龄则不如他。

房玄龄的一番话,虽然压得够低,可还是有只言片语落到了边上的几个儒生耳中,见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要离开,几人也都是顾不得其他,连忙上前相识,他们本来见房玄龄和杜如晦气度不凡,便有意结识,此时听了两人谈话,就更是心中肯定。

当前:第323/40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