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经济学全集.com》第2/28页


乘数效应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投资增加所能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变化。假设投资增加了100亿元,若这100亿元导致国民收入增加3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3,如果国民收入增加量是4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4。

为什么投资会变成国民收入呢?稍懂一点经济学原理就能明白,投资在市场的运作过程中,会以工资、利润、利息等形式流入劳动者、商品生产者的手中,于是就变成了国民收入。比如,政府增加100亿元投资用来购买产品,那么这100亿元首先流入产品生产者手中,成为产品生产者的销售收入,然后一部分成为利润,一部分以成本方式流入其下游产品生产者手中、一部分成为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总体来看国民收入增加了100亿元。

那么,为什么会有乘数,而且乘数大于1呢?这就是连锁反应带来的效果。依然以政府投资100亿元购买产品为例。首先,获得政府投资的企业因为订单额大,且时间有限,就要想办法扩大产能,于是花大价钱购入一条国产现代化生产线。此时他还未收到政府的支付款,因此只能自掏腰包,这样,100亿元引起了第一波社会投资,这波投资最终也会转化成国民收入。之后,他收到政府的预付款,这部分款项一部分趴在公司账上,一部分被支付给了下游产品供应商。下游产品供应商收到支票后,立即购入新的生产设备,并投资兴建一座大厂房,这是100亿元中一部分资金的第二轮投资应用。然而这部分预付款显然是不够投资使用的,不过既然获得了订单,就意味着大把利润在等着,于是下游产品供应商找到银行贷款,贷款很快批了下来,这是第二波社会投资。贷款到账后供应商向砖厂订购了大量红砖,于是砖厂着手招聘工人以保证按时完成订单任务,很多农民放下手里的农活,赶往砖厂成了工人。同时,还有一些农民进城为下游产品供应商挖地基兴建厂房。

所有的投资最后都会以产品和工资、利润的形式成为国民的收入,这些收入由于100亿元的多轮使用和社会的投资增加,会远远大于100亿元,这就是乘数效应的发挥。乘数效应是各国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尤其是近两年,乘数效应的大小被整个世界关注。因为经济危机给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了致命性破坏,各国政府不得不通过直接投资来拉动社会投资的增长,寄希望于乘数效应的发挥来使繁荣再现。我国2008年4万亿元政府投资决策的出台受到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政府直接投资的乘数大概在3左右。4万亿政府直接投资的概念是什么?意味着社会投资将增加12万亿元,这12万亿元最终转化成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再转化成消费,整个市场运转就又能走上良性轨道,不但中国能走上良性轨道,全球经济一体化还会将这种效应扩散到整个世界。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民收入会不会转化为消费。因为中国的储蓄率太高,如果收入中的50%以上被储蓄起来,投资的效果就会被急剧缩小甚至失效,也就无法让市场这部大机器快速运转起来。也许正是了解到这一点,我国政府的这次投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保障性住房、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直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和完善福利制度方面,以此来免除人民的后顾之忧,降低储蓄率。

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人民的消费水平?要知道消费也是具有乘数效应的。和投资一样,人们花出去的一块钱也不只是一块钱,这些钱还会继续被用于投资,再次转化成国民收入,国民继续消费,消费继续转化成投资……如此往复,1块钱可能会成为3块钱、5块钱甚至会成为10块钱。这就是乘数效应所能爆发的力量,令人惊叹的力量。

3.巴萨效应:人民币不能不升值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的拍手叫好,有的忧心忡忡。虽然汇率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但实际上息息相关,因此,了解一下汇率问题很有必要,而要了解汇率就不得不懂点“巴萨效应”(全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在解释一国经济增长同该国货币的实际汇率关系问题上,巴萨效应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模型自提出后,在很大程度上对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实证经验。巴萨效应是指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实际汇率的上升也越快的现象。这个定义很容易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越高,人们的工资当然就该涨得越快,相对于其他国家,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当然也就越富有,一国富足了其实际汇率当然就会上升。

当然,巴拉萨和萨缪尔森不可能凭着这么一句话就在经济学界拥有什么地位,他们还要解释些更复杂的问题才行。于是就有了如下论述:

“当贸易产品部门(制造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时,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提高。国内无论哪个产业,工资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趋势,所以尽管非贸易部门(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并不大,但是其行业工资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涨。这会引起非贸易产品对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我们假定贸易产品(按外汇计算)的价格水平是一定的话,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固定汇率的条件下,会引起非贸易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引起总体物价水平(贸易产品与非贸易产品的加权平均)的上涨。如果为了稳定国内物价而采取浮动汇率的话,则会引起汇率的上升。”

这是一段并不难理解的推导,当然也可以用更生动、更容易理解的案例来做一下分析。比如有一个生产袜子的工厂和一个开在工厂边的饭店。一开始工人的工资和饭店服务员的工资都是800元。后来,工厂引进新的生产线、培训工人,生产效率迅速提高,袜子产量大大增加,利润滚滚而来,于是厂长决定给工人们的工资涨到1000元。这时,饭店里的服务员眼红了,跟老板说,如果不涨工资就辞职去工厂当工人。老板没有办法,给服务员的工资也涨到了1000元。可是老板心里不舒服啊,因为菜价没涨,顾客也没增多,涨工资使他的利润下降了,那怎么办?于是拿过菜单把上面的价格都上调了10%。袜子厂老板见饭菜涨了价,本也想给袜子涨价,但国家采取的是固定汇率,而世界上的袜子并没有涨价,他就只能认倒霉,吃饭多花些钱了。后来国家发现,不对,袜子生产效率提高半天,人们多挣的钱全都让饭菜涨价给抵消了,也就是说人们挣的钱多了,却还是只能吃那些饭,效率都跑哪去了?

国家说这不行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平抑国内物价,国家开始采取浮动汇率制。这一下,效率的提高就显了出来。因为别国的效率低,饭菜、袜子的价格还是按原有比例,两国一比较,汇率当然不会停留在原先大家效率相同时的状态,两国之间的交流自然要比照效率而行,于是高效率国家的汇率上升,用相同的钱从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进口更多饭菜来平抑国内的饭菜价格。这就是巴萨效应在其中起了作用。

我国近年来的汇率上升就是巴萨效应的体现。尽管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我们并不希望汇率快速上升,因为那样会对出口造成阻碍。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增长率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要求我们必须接受汇率上升的命运。否则,就算没有美国等政治强国的压力,国内的物价上涨也不容易对付。因此,我们最终不得不接受巴萨效应的指挥,使人民币在有管制的浮动汇率下慢慢上升,尽量保持它的平稳,以减少对出口的冲击。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至2008年7月底,人民币累计升值约20%,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率给巴萨效应的一个回声。

4.汇率低估:一味低估汇率并不好

几乎人人都知道,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进出口。因为货币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进而起到限制进口、促进出口的刺激作用。所以很多依赖出口的国家会有意识地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这就是汇率低估。

汇率低估的好处是明显的,它不但会限制进口、刺激出口,还能起到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作用。但是,汇率低估也会造成一些很坏的结果。比如它对进口的限制是隐蔽的和无选择性的,在限制了本国需要限制的产品进口的同时,也会限制本国急需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妨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汇率低估还会形成对民族工业的过度保护,使本国产品失去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国际竞争刺激。如果本国某些产品(如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的进口具有刚性,那就更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价格上涨,这不仅将导致本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还会诱发本国的通货膨胀。

现在我们的企业都在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果把国内市场比作一条大河的话,国际市场就是海洋。在河里航行只能说划船,到大海上搏击才算是远洋。我国企业前些年在国际市场上屡屡遭受挫折,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与汇率低估造成的国内产品竞争力低下不无关系。近几年,我国企业才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自身的成熟,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的政策变化密切相关。

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人们说这是欧美国家给中国施加压力的结果。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我们自己也已意识到,尽管过去的汇率低估保证了我们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很多问题也慢慢暴露了出来。

汇率低估虽然能刺激贸易出口的增长,但也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对外部经济较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在我国加入WTO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出口的大多数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出口企业常常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然而,过度打压价格,虽然为国货博得了“物美价廉”的声誉,实际上却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带来了出口竞争性国家和贸易逆差国家对我们的指责。近20年来,我国商品一直遭到发达国家的倾销指控,不仅使产品出口企业焦头烂额,还造成了巨大损失。其实长期的汇率低估和价格战,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国近年来对汇率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虽然在短期内对出口造成了一些影响,但有利于为竞争日益激烈的出口企业寻找更大的市场,还能使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国内市场自身的需求。

在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这时候我们才发觉,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竟没有形成可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内市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内部需求的扩张。我国从1997年经济“软着陆”之后就进入了连续多年的经济紧缩期,内需增长不足已成为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一大经济难题。所以政策的变动是必然且必需的。

另外,对一个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国家来说,汇率制度的变动或多或少会影响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近些年来,在强劲的外贸出口态势下,我国一直处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态。这种状态造成的结果就是面临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为了稳定币值,我们就必须投放大量货币到外汇市场。随之而来的就是今天的状况: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美国的第一大债主。做美国的第一大债主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我们要给美国经济危机买最大的一个单。有经济学家形象地称经济危机下的中国被美国绑架了。我们虽然不愿意被绑架,却无可奈何,谁让我们那么有钱,必须买那么多美国国债呢。如果美元大幅贬值,就等于把我们这些年来辛辛苦苦攒的钱白送给了人家。所以,这次经济危机警示我们:人民币应该升升值了。

5.货币冲销:好不好看情况

所谓“货币冲销”,顾名思义就是市场上的货币多了,要回收一些,但政府不可能命令百姓把钱上缴,不再流通。所以就要想一些金融上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广义地讲,能达成货币冲销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回收再贷款(再贷款即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控制信贷规模以及提高准备金率等。而我们通常讲的货币冲销大多专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以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的方法。

要想了解货币冲销的意义,首先要知道中央银行为什么会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难道是他们不小心吗?实际情况显然没有这么简单。经济学家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就会导致该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若该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就不需通过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因为国际收支顺差将会引起本币升值,进而导致贸易恶化或资本流出。这样,外汇储备最终不会增加。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调整过程可能会更快。一方面,通货膨胀削弱了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非外贸商品的物价上涨程度大于外贸商品的物价上涨程度,国内资源将发生由外贸部门向非外贸部门的转移,外贸逆差接踵而至。

但实际上,对汇率完全放任的国家很少,即使不是实行固定汇率制,也会对浮动汇率进行一定的管制,因为汇率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实在太大。固定汇率制下,外贸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最为明显,且来看看它的表现。

在固定汇率制下,当国际收支盈余时,央行就要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相反,当国际收支亏损时,央行就要卖出外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固定汇率。而在买进外汇时,央行就要增发等值的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的增发,再加上流通中的乘数效应,必将导致实际利率走低,通货膨胀趋于恶化。所以,在央行选择购买外汇以维持汇率稳定之后,就要将眼光转移到国内,做出下一步选择:是采取冲销政策以平抑通货膨胀,还是不采取冲销政策听任物价上涨?这时,明智的政府当然会做出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定,所以他们就会选择冲销式干预政策,以抵消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货币供给量增加。

通常可采用的冲销方法也就那么几种,如增发央行票据,加大正向回购的操作力度;减少央行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或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以缩减基础货币乘数、控制信贷规模;控制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债券发行等。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理论上完全可以达到货币冲销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从长期看,无论哪种方式的货币冲销,都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譬如最常使用的“增发央行票据”的方法,就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第一,如果央行通过增发票据来冲销外汇占款,那么政府为销售这些票据所支付的利息,通常要高于其以外汇储备形式持有美元或欧元金边债券所得到的利息,代价十分高昂。第二,大量增发央行票据势必推高货币市场利率。近些年,大量游资在我国进行套利套汇运作,其套利空间就源于增发央行票据而推高的货币市场利率。第三,由于操作力度和节奏很难保持平稳,央行通过票据形式进行货币冲销,还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出现大幅度波动,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减少再贷款、再贴现,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控制财政赤字等方式的负面效应也绝不比增发票据少,有些甚至会引起一国经济短期内的剧烈波动。所以,根据发达国家的长期实践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调节国际收支、调整汇率政策等非冲销式的方法。当然,从短期来看,冲销式干预还是有必要的,虽然它不具有长期效用,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突发性原因引起的外汇市场混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6.租值消散:无主的钱慢慢会消失

租值消散理论(或称租值耗散理论)是当代产权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但这个理论并没有一个完整严谨的概念,而是由众多经济学家不断分析补充完善,渐渐形成的一套理论。租值消散的大概定义是:无主的、没有界定清楚为谁所有的收入,在竞争下会消散、在边际上会下降为零。

之所以称为“租值消散”,就是因为资源本是无主的,依靠自己的本事拥有它不需要向任何人付酬,也就是本应该付出的租赁价格消散了。比如,在公海钓鱼,这地方和这里的鱼不属于任何人,所以谁都可以钓,而且是免费钓。在这里不用像在私人池塘里那样要付租金,钓上来的鱼还要花钱买,所以这里的租值是零。

租值消散理论揭示的租值消散的原因及其后果,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产权安排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机制,以及减少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浪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租值消散理论源于人们对实际经济现象的观察。譬如,1920年,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人庇古首先发现,在通往同一目的地的两条道路中,优良的道路总是过分拥挤,而较劣的道路总是车辆稀少。谁都愿意走好路而不喜欢差路,这是人之常情很容易理解。但这会造成一种不好的结果,就是在好路上驾车的成本大大提高。当拥挤达到一定程度后,优良道路和较劣道路对驾车者来说就没有差别了。这种无差别意味着优良道路高于较劣道路的价值完全消失。再比如,1954年,戈登发现,海洋渔场对所有渔民开放,结果会导致渔民的过度进入和捕捞,使渔业的总产量下降,海洋渔场的价值下降。价值的下降就是租值消散。

当前:第2/2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