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全集.com》第27/341页
围湖造田必然会改变沙洲的生态环境,只能想办法怎样将这里改变最小化而已。甚至可以尝试用一定数量的树木营造森林环境使整个沙洲环境进化,并与人类生存环境相融合。这都需要建立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围湖造田也是张春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系统论和控制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随着调查工作的进行,在农学堂的地图越来越大,越来越详细。各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调查报告和方案。学术厅的论文演讲每天不断,资料室里的资料开始堆积成山。农学堂所有的专业都在围绕沙洲进行工作,甚至在北广湖开始进行小规模的种植试验。
兰慧芳不再担任教师,而是到了资料室进行资料整理,并把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形成教材提供给学生学习。
这使蒙学堂内,大学、中学、小学的区分越来越明显。
只是所谓的大学,现在没有固定的学生,全部都在研究一线。只有在学术厅有论文演讲时才聚集到一起。
小学五年的课程和目的已经比较清晰,就是基础教育,编制的教科书逐渐规范,袁芳与胡登平两个人已经很难全部教下来,所以从中学毕业生中又挑选了两个学生担任小学老师。幼儿园和小学已经有了六名老师。好在学生最多的时候已经过去,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正在减少。不过如果采石场正式进行招收工人,就难以避免要让工人的孩子上学,南漳码头的伙计们的孩子将来也是要来上学的。学校必须为以后的学生增加做准备。
比较混乱的是中学,他们人数最多,年纪都都偏大,他们中间大部分人都将只学习一个学科的知识后,快速补充到林业站、原种场、各类工厂中去当工人,以后还会有农场,或者直接回村当村干部。现在的数量仍然有两百多人。这些人只能算是后来的职业中学的学生。
而且因为师资力量的不够,教学不够系统,过早进入工作,这些人中真正能够留下来完整学完学业的,恐怕只有选拔出来进入各课题组和研究所当学徒的那些人,数量不超过五十人。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学生。希望就在随着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回增加中学生的质量和人数。
张春为这大多数“牺牲”掉的一代人可惜的时候。顾明和刘光利却把这些人当宝贝。只有已经成家,是半个农业所当家人的张迪等都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学弟学妹。
因为整个大清国的最高教育水平也不过如此,就是汉阳枪炮厂很多工人也都是不识字的。这些孩子都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很轻松地完成刘光利交给的任务,并且不时给刘光利带来一些惊喜。去哪里找这么多有着很强学习能力,能够举一反三的技术工人?
张春对于围湖造田的谨慎态度,让顾明说不出的难受,但是他也看到了由于张春推动,整个张家岭的实力正在突飞猛进。这使将来的围湖造田更加稳妥。推迟围湖造田的时间,也减少了张家岭的资金压力。
张春为了避免大家的急躁情绪,在学术厅连续讲了几天的系统论和工程控制论。以前虽然张春一直强调要系统地看问题,但是只有这次的讲稿才引用了后世的理论体系。
这让所有的人都沉迷其中,因为它是一种方法论,几乎适用于任何专业。
不过,顾明终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不折腾一点事情出来,日子会很难过。
所以,在张春慢慢整合蒙学堂的研究力量的时候,他就三天两头往云龙镇和汉口跑,连带着袁定国也成天不在家。他要打通一些关节,为未来铺路。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给张春弄一个官身,最好是武官,这种想法和辛宝久不谋而合。
这些事等张春知道的时候,基本已经敲定了。
第三十七章 搬离学堂
十月,新教学楼盖起来了。并通上了电,精工组终于把北广湖的水车坊装上了水力发电机,只是核心设备和材料都是花大价钱通过张扬氏从汉口买来的。这栋三层建筑,连同钢材和水泥,耗资巨大,连张扬氏都贴进去了一千多两银子。
张扬氏只说那是给丽质的嫁妆。
金鸡岭,张扬氏只带走了贴身的四个丫鬟和一些仆人。以前老姐妹因为孩子都在幼儿园读书,所以没有跟着张扬氏到汉口,而是留了下来。金鸡岭由一个叫做张淦的小伙子代为管家,就等着丽质年满十三岁正式划入张家岭。
金鸡岭因为田亩没有进行分配,张扬氏还是坚持收八成的租子。要知道金鸡岭的四百多亩水稻地和张家岭的种植方式已经改成了一样,又有蒙学堂的学生帮忙,产量比以前翻了两番还多。几年下来,成为了张扬氏敢在汉口大肆扩张的底气。
这些农户因为张春答应划入张家岭后,按照张家岭的农田分配模式进行土地分配和交租,所以还算安心。
教学楼通上了电,用上了电灯。这是只有在汉口枪炮厂才有的情景,让顾明和刘光利分外得意。张之洞在湖北打下的工业基础非常雄厚。除了钢铁厂、枪炮厂,还有灯泡厂和玻璃厂。可惜的是后来军阀混战,再也没有什么起色。
王自立两口子倒没什么,化工所从刚开始就是用电力,两个人在日本和上海都见过大世面,两个人都是搞研究型的人,认为这是必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袁芳和胡登平、兰慧芳,都被孩子们和资料包围,顶多多看两眼而已。因为这栋教学楼是正是专门为他们的小学而建,他们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此,王自立和张秀张迪倒是不着急,他们现在住在学堂里的人就很少,都在外面工作,就近住在哪里算哪里,所以还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只是以前医学堂吵吵闹闹的柴油发电机搬到了化工所,做手术时,教学楼的电力会被切换过来,影响不大。实验楼的电力准备接沼气站的发电机。
原有的发电机被精工所的人拆掉了,因为化工所有一台世界上最先进,最新的发电机。是朱利安老头在德国买好后,运到上海,再由顾家老爷子用船送到南张村的。老发电机拆开后,由刘光利带着两位技工和学生们进行测绘和研究。并和新发电机的说明书一一对照。因为老发电机和新发电机是同一家厂家生产的两代产品,所以还不算是茫无头绪。
蒙学堂有了正规学校的模样,这也意味着劫难后的张家岭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过由于云龙已经有了半官办的蒙学堂,所以张家岭蒙学堂只能作为族学登记造册,作为全县私塾改新学的一部分。
同时建好的还有张春和丽质的新家。
牛头山的最高峰叫做徐家寨,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名字现在无从考证。毕竟张家搬过来也不过是明末清初的时候。
徐家寨之所以名字还保留着,是因为山上有一座山寨的遗存,除了还有整齐的条石以外,就是十多株一人都围不拢的桃树。这可是山里的毛桃,品质还非常不错。只是树龄太大,产量不高而已。
徐家寨也叫桃花寨,就因为春天开花时老远都能看见。
不过最吸引调查组的不是这几株桃树,而是混杂栗树林里的楠竹林。这些栗树都非常高大,比桃树和竹林的年龄要大很多。只是树大则林疏,加上竹子是一种绝对不饶人的植物,所以除了这些已经根深蒂固的栗树以外,山上已经长不了其它树木了。除了一些寄生在树干上的藤本和草本植物,连其他森林里的藤萝都没有,这使这些栗树独占偌大区域的养分,经久不衰。
竹林和古栗树林就这样和谐地生长在一起,这曾经是环境组最有轰动性的一篇论文。
当然再有就是竹林里的蕨类和菌类、和少数几种草本植物。这些植物要么是药用,比如麦冬。要么可以食用兼药用,比如蕨菜。当然最主要的是小板栗和竹笋。
从这方面看,徐家寨以前是有居民的。因为无论是楠竹,还是板栗桃树,都不是野生品种。而是有人从外面移栽过来的,只是年代久远,发生了自然演变而已。
张春看中这里,还因为这里的空气要远比外界好很多,加上基础条件很好。
原来的房屋地基是厚重的青石板构成,整个房屋加上院子和可能用来当晒场平台都是用这种近一米厚的青石铺成。开着这么厚重的青石,就是现在,也是很耗费人工的事情。
石板的铺设也很平整。地基下面似乎做过什么处理,竹根和桃树的根系没有对它产生破坏。
清除了上面的石块、浮土和杂草后,能够看见天井,安放木柱的凹坑。石缝里是用某种三合土填充而成,下水道也会通畅的。天井中间有一口不小的水井,只是被乱石掩埋。
把乱石清理出来,清洗几次后,发现从条石井筒里渗出来的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
整个地基清理出来后,负责干活的村民都认为这里不适合居住。道理很简单,他们认为这里太阴冷了。
不过张春不认为这样,房子建在山腰向阳的地方,每天这里几乎是整个牛头山最先看到太阳。只是竹林和树木过于茂密,把原本就不打的院子给荫蔽了。虽然这里地势较高,但是四周的土丘隐然簇拥在这里,要知道,牛头山厚厚的土层下面可是整齐的砂岩和板岩。
张家大院地下就是如此。徐家寨的水井就说明,院子很显然也是建造在砂岩或者板岩之上。而且与四周的山体贯通。不然不会保持如此稳定的地下水。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张春的感觉,就算是有了竹林和树木的干扰,这里的空气流动也非常通畅,四周的山丘上的林木的气味,只要你细心,都能很轻松地闻到,而且是每一个山头都不例外。
这是张春选定这里居住最主要的原因,他觉得这里曾经住着一位高人,这位高人对四周的环境进行了一些奇妙的改造,再经过岁月雕琢,物种的进化,才达到了现在的效果。
这种圆满也让张春非常矛盾,因为就连修一条道路,也会让环境产生不可知的变化。比如以前设在山下的林业站,就被张春撤掉了,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徐家寨的重建比教学楼更加缓慢。
因为就算是仅仅重建院子,只要张春感觉不对,就会停下来,就这样一座不大纯木质结构的小楼,花掉了近一年的时间。
院子前面的桃树只保留了一株,因为他们太大了,都挤在了一起。老朽的树干,林业所已经进行了处理。
院子外的竹林和栗树也进行了清理,有一些保留着,一些挖掉了,保证阳光和空气流通更加顺畅
沿着竹林开出了深沟,以阻断竹林的侵蚀。最奇特的是,砍掉了水脉上游的几株栗树后,水井里的水居然满溢出来,并通过天井里的下水道排向了竹林边的水沟。没办法,那几株巨大的栗树太抢眼了,简直喧宾夺主。
砍掉的树木直接满足了建造木楼的梁柱和楼板。院子后面最大的株栗树保留着,巨大的树冠,替院子挡住了北方来的寒气。否则,院子冬天就真的变得阴湿寒冷了。清理出来的空气在竹根和树根挖出后,非常平整,这里也许是以前的田地。
这是院子四周都有不小的空地,面积有七八亩的样子,给院子的安全带来了一定保障。只要有人进入,很难隐蔽。
下山的道路现在还没有修,只有一条林间小路。
空地上也还没有想好种什么。
没有修建院墙,地基上按照既有的地基修建了主楼和左右厢房。三边都有通道,全开放式的。这种布局虽然不利于防御,但是要撤退,以春丫她们的身手,也没人能够阻止。张春和丽质要想跑掉也不是很困难。
张春带着春丫她们搬进去后,春丫住在右厢房,门前的青石场地就成了她们的训练场。
左厢房是小仓库、佣人房和厨房。现在住着来这里做事的村民,他们要从用废弃到一边的条石把竹林边的水沟砌好,并修建木栅栏,防止山林里的动物跑进院子。
主楼两层,张春和丽质住在楼上,楼下有会客厅、书房和客房。只是两个人除了晚上回来,平时都在学堂里。
但不管怎么说,这里也就算是张春的新家了。
张春之所以一定要搬出来,除了自己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是要把张家岭蒙学堂变成真正的学堂,它不再是张春个人的财产,而是所有老师和学生们的学堂,将按照现代的学校管理模式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