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儿全集.com》第81/96页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于血冷”,在前途无望中,疾病开始快速侵袭刘文秀心灰意冷的肌体。几个月后,他由“宅家”変成了“宅床”。
  当永历帝、李定国相偕来家中探望时,刘文秀已是面容枯犒,病入膏肓。
  目送两位离开后,眼见来日无多的刘文秀,写下了自已人生中的最后一道上疏。
  “北兵日逼,国势日危,现只有与夔东十三家联合,取四川以图存。尔后,进军陕西、河南,或能转败为胜,挽救危局……臣有窖金十六万两,此毕生积蓄,现捐出以作兴军之用。臣死后,家人仍会秉承忠贞,为国效力……”
  这些遗言,既是对永历帝说的,也是对李定国说的。
  1659年4月25日,刘文秀病逝于昆明。
  虽然文秀同志治国不及孙可望,打仗不及李定国,但就其人品、谋略和组织协调而言,却有略胜一筹之处。
  他的离去,让李定国在此多事之秋,顿时失去了一位“忠言可讲、危急可倚”的好兄弟。
  南明的夕阳,正一点点地向天边沉沦!
  与刘文秀在明永历朝饱尝猜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可望在清顺治朝的备受恩宠!
  孙可望的归降,首先对已经陷入山穷水尽的五省经略——洪承畴老儿来说,无疑是一个柳暗花明的“利好”消息。
  四年多来,由于寸土未拓、劳而无功,这位已被无数汉人唾骂为“当代秦桧”的大汉奸,在满人那里,也横遭非议,认为其所作所为,是不忘故国,有意“存明”!
  “唾沫效应”加上年老体衰,让洪老儿有苦难言,萌生退意。
  半个月前,忍无可忍的他,终于以“眼疾失明”为借口,向顺治帝打了辞职报告,并很快获准离职回京休养。
  就在他打点行装、牺惶北上时,来降的孙可望,却像一位“妙手回春”的良医,未曾谋面,就让他药不到,病已除。
  对洪老儿而言,作为“同道中人”的孙可望,不仅和自已有共同的语言可讲,而且在末来进军大西南的日子里,这位昔日的“国主”,将发挥别人“难以企及”的特殊功用。
  于是,这老儿一扫病态愁容,棈神抖擞地赶到湘乡,去与孙可望“约会”。
  在路上,他还心急火燎地向顺治帝上了一封“病已痊愈,愿留职为国效力”的奏章。
  收到奏章的顺治帝会心一笑,自然淮奏。
  12月28日,孙可望、洪承畴这两位新老汉奸见面会,在湘乡如期举行。
  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两位有过共同人生经历的汉奸,免不了做一番“虚情假义”的吹捧。
  见面会后,洪老儿趁热打铁地给顺治帝上了一封用“小说手法”写就的奏章,夹在孙可望的降表里,一同呈上。
  在这篇奏章中,洪老儿将孙可望“由叛到归”的过程,娓娓道来,让读者(内阁成员及皇帝)赏读之余,看到了洪承畴忍辱负重、以守代战,最终促使南明生变的“高大形象”。
  当然,在奏章的最后,他也对孙可望“归来”的作用、意义、使用方法,也一一作了介绍。
  其实,不用洪老儿费心,对“天上忽然掉下个孙国主”,顺治帝简直可以用“喜从天降、喜不自胜、喜极而泣”的喜悦三步曲来描述!
  几年以来,就是在这个“孙国主”领导下,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成为了最大最牢的“反清堡垒”,把年轻的顺治搅得心神不定、未老先衰!
  川黔桂千里国防的艰难建设,几十万军队的昼夜防守,数百万两白银的浩大支出,曾让顺治帝感到身心疲惫、欲振乏力。
  更致命的是,明清战争状态一日不停,内地的汉人不甘心做顺民之心,便会一日不死。
  因此一度期间,顺治帝已在认真考虑“以土地换和平”的方案,想通过让出长江以南的土地,划江而治,以使双方得到相互的认可和生存。
  但现在,这种沉闷颓丧的空气,一扫而光。
  而对孙可望的“攻心”工作,正式实施。
  1657年12月,按“对等”原则,顺治帝下特旨,封孙可望为大清“义王”。
  为体现封王的隆重及庄严,顺治帝特派出弘文院学士麻勒吉(副总理级)为正使,礼部尚书(正部级)胡兆龙、礼部右侍郎祁彻白(副部级)为副使,从京城出发,千里迢迢,赶往湖南,行册封大典。
  1658年2月20日,册封大典在湖南长沙举行,“赶来”的省城各界群众,“有幸”目睹了这一难得一见的盛况。
  这可是孙可望同志人生历史上的第二次封王了。
  上一次,他拿着“广土众民、兵强马壮”的云南,归附永历,请求封王时,是何等的曲折、何等的艰难。
  这一次,他土地、兵马、钱粮一无所有,仅靠400多人的资本,却被如此之快、如此之重地封王,出乎意外,始料不及!
  一时间,即将“奔四”的他,竟在册封大典上,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洒泪之后,一种为新主子效犬马之劳的冲天干劲,在孙可望干涸的心田,勃然而生!
  但这还不是“攻心”工作的高潮。在封王之后,孙可望在麻勒吉的陪同下,进京陛见。
  5月2日,在北京京郊,孙可望受到了“外国国家元首”来访,才可享受的待遇。
  以和硕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乐为首,大清公侯伯等大批“高官”组成的“巨无霸郊迎团”,对其进行规模宏大、场面热烈的“十里郊迎”。
  次日,顺治帝在太和殿接见了孙可望,并对其温言抚慰,关爱备至!
  在接下来的十天内,在顺治帝的过问下,孙可望的住房问题、薪资问题、待遇问题,都“优质高效”地得到了解决!
  考虑到孙可望远道而来、人地比较生疏,内心比较孤独,生活比较困难,顺治帝特别为其举办了三次高级别的“接风酒会”,并先后赐银一万二千两,锦衣多件、美食多种。
  见孙可望转眼成了顺治帝的红人,大清的当朝官员,也争先恐后加入“捧孙团”,促使这位“大清义王”的人气指数,急剧攀升!
  吃过了、喝过了、住过了、红过了,这一切之后,就该孙可望“加大工作力度,体现自身价值,积极回报组织”的时候了。
  这一点,“义王殿下”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清军业己开始的进军大西南行动中,他就上窜下跳,积极扮演着“领路人”及“招降者”的双重角色。
  他曾日以继夜、忘我工作,写出了累牍连篇的“永历朝国防白皮书”,对南明现在的山川地理、国防设施、兵力分布等,作了全方位地“揭密”,在书后并附上了自制的“滇黔地图”。
  为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战斗力”,他从自己带来的四百多人中,选出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导,经过思想改造后,带着他的研究成果,下拔到前线的清军中,作为“超级导航”使用。
  在招降工作中,孙可望采取了“多处撤网,重点捕捞”的办法,不遗余力地给留在南眀阵营中的“老部下”写信,现身说法地引诱这些同志,沿着他开辟的投降道路前进!前进!进!
  在写信中,他还超越责权地出台了一项特别政策————“各将可赦,惟定国一人不赦”,以此出了自已心中的一口“怪气”。
  但实际上,他真应该感谢李定国这位“好兄弟”,因为正是在这位兄弟“关门主义”的配合下,孙可望的“招降政策”,才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在清军进军西南的战争中,大批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秦兵秦将”,自动放下武器,拿着“义王”的介绍信,归顺清朝。


第三十三章 云南陷没
  三路进军
  自孙可望投降的那一天起,清廷上下就积极行动起来,筹备向南明发动新的进攻。
  自李定国带着永历帝去了云南后,南明在广西的国土,就东一块、西一块地丢光了。目前,南眀的国土,仅剩下云南、贵州的全部及四川、湖南的一部。
  清军的进攻,便是向这四个省份发动的。
  其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突破防线、占领贵州;第二阶段为占领云南、消灭南明。
  1657年12月15日,“大清国国家元首兼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爱新觉罗·福临同志(顺治帝)发表《告全旗、全军、全国人民书》,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对南明进行“最后的一战”,并签署了三路进军的圣令。
  在第一阶段的军事行动中,三路清军的具体构成及行军路线为:西路军
  统帅: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
  军队构成:以吴三桂的嫡系——关宁铁骑为主,陕川甘豫的汉军为辅。
  进军路线:陕西汉中→四川重庆→四川遵义→贵州贵阳。
  中路军
  统帅: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宗室成员、满族),固山额真济席哈(满族)。
  军队构成:少量驻京八旗及洪承畴手下的部分汉军。

当前:第81/9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