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儿全集.com》第91/96页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吴三桂再次叩头后,准备退出!
  但他发现自己的下肢完全麻木,一时间竟无法挪动。
  幸亏左右发现了他这一尴尬,赶快将其扶起,踉踉跄跄地退出永历帝的“行宫”。
  “行宫”外,阳光刺眼、乍暖实寒。众多的部下聚拢过来,向这位面如死灰的平西王,投向复杂的一瞥。
  吴三桂烦躁地摆摆手,让部下各自退下。
  回到大帐中的吴三桂,冷静片刻后,向全军传达了班师回国的军令。
  捉住了永历帝这只“政治大鳄”,足可对清廷作一交待了,他已无心再战。
  返回国境后,他除留下一部分军队对付李定国、白文选的“游击队”外,其余的队伍,整队向昆明进发。
  一路上,永历帝及其家人,在生活上倒是受到了吴三桂“相当精心”的照顾,这让他感到了“归国”的温暖,求生的愿望,反而比以往更加强烈。
  经过三个多月的跋涉,1662年3月12日,永历帝及其家人,跟着吴三桂凯旋的队伍,回到昆明。
  听说永历帝回来了,昆明的百姓,再次倾城出动,万人空巷地迎接这位落难的天子。人们对老朱家的感情,恍若隔世,但对这位撤退时不肯烧掉百姓存粮的朱由榔,却情有独钟。
  大家仍清晰地记得,六年前,永历帝在明军的簇拥下,气宇轩昂地进入这四季如春的城市。那时的人们,何等欢悦,何等激动!
  六年后的今天,永历帝在清军的押解下,黯然神伤地再返这美丽依然的城市。这时的人们,何等失望,何等哀叹!
  此情此景,让本就多愁善感永历帝更是潸潸泪下;此情此景,让本来天性豁达的昆明百姓也泪光滴滴。
  但此情此景,却让心胸本不宽阔的吴三桂醋意大发。
  1662年,注定将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冥冥上苍,仿佛已厌倦了华夏大地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乱与杀戮,将那些个代表了战乱时代的风云人物,开始一个个地召回天庭!
  第一个被召回天庭的,是大清王朝的头号人物――福临。
  1662年1月7日,年仅24岁的顺冶帝,患天花在北京出世,把一个锦绣却不安宁的帝国,交到了年仅8岁的儿子玄烨手中。
  他为了不让儿子再吃家里人的亏,转而将这个帝国的行政权,交给家外人――四个辅政大臣,暂时打理!
  就在这种权力的新老交替中,一个“顺天趋冶(顺治)”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全民致富奔小康(康熙)”的新时代,已经开启。
  这个时代开启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向天下诏告:“永历既获,大勋克集。士卒免征戍之苦,兆姓省挽输之劳。疆围从此奠安,闾阖获宁干止。”
  换了新主子的吴三桂,马上考虑是否兑现自己的承诺,上书恳请清廷给永历帝一个善终!
  他心中为数不多的善良因子在提醒自己,应该兑现诺言,保护故主,以便让全天下人感到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奇男子。
  即使不能兑现诺言,他也不希望永历帝死在自已的手中,他想以“献俘”的名义,把永历帝交给清廷,让他们去处理,避免自已承担汉人万世的骂名!
  但他这个一厢情愿的想法,转眼间就被几场突然而至的兵变粉碎了。
  在永历帝回到昆明的一个月里,昆明及周边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十几场兵变,兵变的参与者,不但有刚刚收编的明军,还有他从山海关带来的“辽军”。
  这些兵变的目的,只有一个――救出永历帝。
  闻此消息,准备兑现诺言的吴三桂,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他那颗“私欲第一”的心,又一次支配了他的下一步行动。
  他为了划清界限、撇开自已,十万火急向清廷上了一道建议将永历帝“就地处决”的奏折。
  在利益面前,他又一次违背了自已的诺言,但这并不是他最后的一次违诺。在未来的岁月中,吴三桂同志,还将会屡屡违诺。
  对吴三桂的奏请,清廷马上下旨同意,并由其具体负责执行。
  傻了眼的吴三桂,只得玩起来“隐身”,把这一遭人唾骂的苦差事,交给副手――满将爱星阿去落实。
  1662年4月25日,在昆明郊外的箅子坡,永历帝的大限到了,南明王朝的大限到了!
  随同永历帝共赴黄泉的,还有他年仅12岁的儿子。
  在爱星阿的建议下,处死他们的方式,比较干净,而且很具有满族特色――用弓弦而不用刀剑(参见多尔衮母亲的处死方式)。
  当弓弦套到脖子上时,永历帝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相信一个只知利害的人诺言,多么幼稚、多么可笑!
  随着弓弦的越勒越紧,他仿佛看见自已的一生,呼啸着从眼前飞过,他怯懦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怯懦地被人从这个世界上赶走!
  他的双手在拼命地挣扎,却什么也没有抓住。当生命即将终止的那一刻,他游离的目光,最终定格在儿子的身上。
  “走吧,孩子,一起上路吧,愿我们自今而往,不复生帝王之家”。
  “艰难苦恨繁双鬓,未老先衰尚英年。”永历帝被害时,虽容颜苍老,但却年仅39岁(同李自成、多尔衮、郑成功这些一世枭雄死时同岁)。
  至此,永历这一年号,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至此,那个懒皇帝万历帝的子孙,全部撒手人寰!
  至此,南明的最后一面代表大明正统的旗帜,飘然坠地。
  但旗帜虽倒,刀戟仍在,热血尤存!
  接下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反清复明”这个幽灵,这个代表汉族不屈与抗争的幽灵,依旧会在大清的国土上,在新权贵们的头顶上,游荡、游荡!
  定国之死
  看着永历父子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躲着暗处观刑的吴三桂,浑身颤栗,虚汗直冒。
  为彻底清除这父子俩留在世界上的任何痕迹,行刑完毕后,吴三桂命昆明知县聂联甲,带领手下把他们的棺木抬到北门外,秘密焚化。
  缅怀英雄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同情弱者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在听到永历父子死讯的昆明市民,置清政府的“白色恐怖”于不顾,三三两两地结伙出城,拾得父子俩未烬的残骨,合葬于太华山上。
  以后,每到清明时节,昆明市民在给亲人祭奠扫墓时,也会向这位为国死难的父子俩,寄去一份怀念和哀思,并口口相传,将“篦子坡”改为“逼死坡”。
  返回城中的吴三桂,马上就落入了一种莫名的狂躁之中。他曾杀人无数,但从没有像杀这父子俩,让他这样感到这样的恐惧和愧疚!
  但这种不良情绪,很快就被清廷姗姗而至的“封赏”化解了。
  清廷鉴于他在擒拿并杀害永历帝的“特大贡献”,特加封其为亲王(清朝历史上唯一活着就被封为亲王的汉人,孔有德是死后封的亲王),并镇守云南及贵州。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虽然没有老沐家“世代镇守”的风光,但毕竟也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这让吴三桂一时“春心荡漾”!
  而且,好事接踵而至,中缅边境上抗清武装的重要领导者,李定国同志最亲密的战友――白文选,终于打熬不住,“不好意思”地带领三千部下,“羞羞答答”地投向了大清的怀抱。
  放眼望去,整个云南也就只有李定国还“贼心不死”,领着五六千人,东奔西走,仍在不自量力地和他对抗到底。

当前:第91/9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