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密码全集.net》第23/29页



  皇太子朱常洛好不容易才挨到神宗朱翊钧逝世,登上皇帝的宝座。此时的朱常洛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的这个皇位可谓来之不易。

  首先是登上皇太子的道路艰险,神宗朱翊钧宠爱郑贵妃而不喜欢朱常洛的母亲宫女出身的王氏。神宗曾与郑贵妃密誓一定会立他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这又违反了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度,不仅遭到朝内大臣的强烈反对,而且,也引起了皇太后的不满。在皇太后和群臣的压力下,神宗被迫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洛虽然被立为皇太子,但是神宗并没有拿他当皇太子对待。太子东宫的防卫也十分的松弛,以至于后来发生了暴徒张差闯入,欲行刺太子的梃击疑案。这个案子明摆着是郑贵妃在幕后搞鬼,但是神宗不想将郑贵妃卷入案子之中,便想办法让太子朱常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朱常洛的地位也由此有了一丝提高。一方面,他得到了朝中诸臣的大力支持,同时他还取得了万历的欢心,这一事件后,万历皇帝感到下不来台,便要郑贵妃亲自向太子常洛求情,太子长期受郑贵妃一伙的压抑,总感觉太子的地位朝不保夕。现在郑贵妃亲自向他求情,真有点受宠若惊,便痛快地答应了郑贵妃的请求,自己出面向群臣说明梃击一案与郑贵妃无关。这一举动令万历皇帝十分的高兴,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朱翊钧逝世,临死之前他嘱托内阁首辅方从哲及司礼监太监要齐心协力辅佐皇太子朱常洛,皇位在平静中完成了由神宗到光宗的交接,一切都显得十分平静。然而,平静中潜伏着的是凶险的风波,不愿意看到朱常洛登上皇帝宝座的郑贵妃,虽然暂时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但这并不证明她放弃了为儿子谋求皇位的野心。此时的郑贵妃见明功不行,便改变了策略。

  光宗朱常洛即位之后,开始行使皇帝职权,致力于扭转万历朝后期的一系列弊政,他发内帑犒劳前线军队,解决了长期缺饷的燃眉之急;还停止了民愤甚深的矿税太监的活动;起用了许多万历年间因为直言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他还亲自考课大臣,破格提拔人才。种种作为,显示出光宗皇帝要做一代明君的努力。但是,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而是随着光宗德突然驾崩,而变成一个历史的春秋大梦。

  神宗驾崩之前,曾经留下一纸遗诏,要朱常洛继位之后封郑贵妃为皇后。但是,朱常洛三十多年来,受尽了郑贵妃的压制和打击,直到现在郑贵妃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现在,神宗遗诏竟然要他封郑贵妃为皇太后,这就意味着她还可以通过垂帘听政来控制自己。光宗怎么会同意呢?而且这种做法显然也不符合祖宗的典章制度,也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所以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郑贵妃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想出了一个更为阴毒的计策。她知道朱常洛在做太子期间受尽了压抑,更别提接触女色。由此,她打算为光宗进献几名绝色美女,然后通过自己培养出来的这些心腹美女,来控制光宗。在朱常洛继位后不久,郑贵妃便挑选了八名绝色美女,并同大量的金银珠宝、珍奇玩物进献到光宗的寝宫之中。光宗的精神长期的处在压抑之中,此时作了皇帝,见连最恨自己的郑贵妃都对他那么好,不免一时飘飘然起来。在政务之余,开始贪淫纵欲,整天在后宫与美女们一起厮混,纵情淫乐。酒色掏身,光宗的身体本来就十分的虚弱,又经女色这番折腾,一时间元神大耗。不到半个月便一病不起了。关于这段历史,在文秉《先拨志始》中也有所记载:“光庙御体羸弱,虽正位东宫,未尝得志。登极后,日亲万机,精神劳瘁。郑贵妃欲邀欢心,复饰美女以时。一日退朝内宴,以女乐承应。是夜,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病体由是大剧。”李逊之《泰昌朝记事》也有类似的说法:“上体素弱,虽正位东宫,供奉淡薄。登极后,日亲万机,精神劳瘁。郑贵妃复饰美女以进。一日退朝,升座内宴,以女乐承应。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由此可见,光宗的身体应该是本来就很弱,光宗在即位之初也确实是很勤政的。而且,郑贵妃向光宗进献美女也应该是事实。




“红丸案”始末(2)




  光宗病倒之后,皇帝身边的太监召御医崔文升来给圣上把脉,光宗本是纵欲伤身,身体虚弱以致卧床不起。这个崔太医不知道什么原因,却诊断为肾虚火旺,需要泻火,便给光宗皇帝开了一副药性很强的泻药。结果,光宗服药之后,一夜之间便泄了数十次。精神萎顿不支,口干唇裂,面色青紫。随时都有大行升天的危险。郑贵妃也昼夜派人前来闻讯,却不提光宗病情,只是一味的催逼光宗封她为太后,光宗无奈,在病榻上诏谕礼部准备大封。大臣们见皇帝突然病重,都认为是崔文升庸医误人,或另有阴谋。主张严惩崔文升。这个崔文升原先是郑贵妃宫中的亲信太监,朱常洛即位后,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御药房太监。朱常洛患病后,崔文升以掌管御药房太监的身份,向皇上进奉一种药性极为猛烈的泻药后。朱常洛一昼夜连泻三四十次,支离于床缛之间,几近衰竭,可见这个崔文升是致使光宗卧床不起的主犯之一。并且联系到此前郑贵妃进献美女,可见这两件事情都是事先有预谋的。清人张廷玉所编的《明史?崔文升传》中也认为:“文升受贵妃指,有异谋”。但这只是后人的推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崔文升就是受了郑贵妃的指使。

  光宗病重之时,郑贵妃依然住在乾清宫,等待封她为太后。朱常洛的外戚王、郭二家发觉郑贵妃可能有异谋,便向朝中的大臣们哭诉:“崔文升进药是故意,并非失误。皇长子朱由校也常常私下里哭泣:‘父皇身体健康,何以一下子病成这样?’郑、李谋得照管皇长子,包藏祸。”大臣杨涟、左光斗等人听后,立即上了一道奏折,分析皇上“圣躬违和”的原因,指责崔文升违反药理,故意用“相伐之剂”,致使皇上“圣躬转剧”,主张将崔文升拘押审讯,查个水落石出;并且建议皇帝收回进封皇太后的成命。让郑贵妃先离开乾清宫,搬回慈宁宫居住。此时,光宗的身体已经有所好转,还同两位大臣见了面,交待了一些朝中的事情。

  但是,谁会想到接下来光宗却神秘的驾崩了呢。八月二十三日,鸿胪寺官员李可灼来到内阁,说有仙丹要进呈皇上。内阁首辅方从哲鉴于崔文升的先例,以为向皇上进药要十分慎重,便在觐见奏事完毕后,向光宗提起李可灼进献红丸的事情。光宗听了之后,很感兴趣,速召李可灼进宫。李可灼来了之后,为光宗把脉,并把光宗的病源和“仙药”的神奇说的是天花乱坠。光宗大喜,急切地要求李可灼速速服侍自己进药。光宗吃完药之后,顿时感觉浑身舒畅,全身暖润。说这果然是仙药,大臣们见皇上的病情好转也都十分的高兴,便从乾清宫退了出来,只留了李可灼及几个近侍的太监在身边。光宗皇帝服药后感觉十分的舒服,怕药力不济,就又向李可灼要了两粒仙药服下。此时,外官派人前来探问皇上的病情如何,李可灼说皇上服药后,病情已经稳定,大臣们认为李可灼为皇上诊病有功,令赏李可灼白银五十两,绫罗两匹。出乎意料的是,到了第二天凌晨,光宗的形势便开始急转直下。朱常洛服用了两粒红色丸药之后,五更时分病情突然恶化。大臣们听到太监的紧急宣召,急忙赶到宫中时,皇上已经“龙驭上宾”了。

  光宗从继位登基到突然死亡,满打满算才三十天的时间。有幸成了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同时,光宗皇帝的死因也是扑朔迷离,在他死后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并为历史留下了一个千古疑案。光宗到底是怎么死的?李可灼所进红丸究竟为何物?围绕这两个问题大臣们争论不休,相互攻击。有人认为,这件事与郑贵妃有关,光宗两次卧病都是由于进药,两次进药之人又都与郑贵妃有关系,御医崔文升原是郑贵妃的属下,李可灼及引荐之人方从哲也是郑贵妃集团的人。同时,大家认为光宗第一次病重是由于过度的接近女色,是纵欲过度,身体虚弱,需要温补之剂,慢慢的调养。而不应该使用大泄药物。第二次病重是因为大泄之后,圣体脱水致虚。病中还能召见大臣,病不致死,若用平和的药剂慢慢的滋养,自然会好转。而李可灼所进的红丸显然是春药一类的助火药,这种药含有红铅。可当时令人感到精力倍增,但是根本上却是要涸泽而渔,对于圣体大虚的光宗来讲,只会加速他的死亡。这件事显然是有预谋的。两派大臣激烈争论没有结果,最后,为平息事态,只好将崔文升、李可灼二人拉来做了替罪羊。判李可灼误用药剂,致使圣上大行,流戍边远。崔文升发配南京充净军。




“红丸案”始末(3)




  “红丸”一案由于各派的争斗总算草草了解,但其中的疑点并没有弄清楚。后人为此曾进行过一系列的考证和争论,但最后也都没有结果。光宗的死是否与红丸有关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移宫案真相(1)




  宫廷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明光宗的病逝而结束,红丸案的余波尚未荡平,宫中接着有发生了另一桩离奇的大案——移宫案。要弄明白移宫案的前前后后,还要从光宗的宠妃李选侍说起。李选侍本来是郑贵妃宫里的一名侍女,后来在郑贵妃的训练之下,成为一名出色的美女。

  郑贵妃为了讨好光宗,便将李选侍连同其她七位美女一同送给了光宗朱常洛。希望有朝一日这些美女获得光宗得宠爱,自己也好利用这些女人从中牟利。李选侍入宫之后,很快讨得了朱常洛的欢心。在宫里的地位迅速上升,很快爬到了仅次于皇后的位子,并且替光宗抚养日后的皇太子朱由校,地委由此更加特殊,几乎掌握了后宫的实权。而且她还同郑贵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李选侍极力的想通过的郑贵妃的力量将自己扶上皇后宝座,郑贵妃则想利用李选侍在皇帝面前说话方便的机会,帮她事先作皇太后的梦想。

  后来光宗病重,这两件事就拖了下来。但他打算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并当着大臣的面,告诉皇长子熹宗朱由校要视李选侍如亲生母亲,视为太皇后。可是,还没等皇帝的话说完,李选侍便掀开帷幄,叫皇长子朱由校进去。朱由校进去后, 对父皇朱常洛说了一句:“要封皇后!”众大臣听后全都变得瞠目结舌。朱常洛也面色一变,一言不发。

  她知道这一定是自己宠爱的李选侍在幕后指使,这个李选侍心计深沉,决不会甘心久居人下,她在宫中一向以敢作敢为、大胆果断著称。所以,尽管李选侍一再要求皇帝立她为皇后,但是光宗始终没有答应,他怕李选侍一旦被册封为皇后,她便可以通过自己抚养的朱由校,间接地控制朝政。所以他只封她为皇贵妃,说什么也不同意封她为皇后。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朱常洛在宫中暴毙。李选侍却仍住在皇帝、皇后的寝宫乾清宫,丝毫不想搬出乾清宫。按照明代的制度,外廷有皇极殿,内宫有乾清宫,都是属于皇帝、皇后专用的。而李选侍是想借年仅十五岁的光宗长子朱由校掌握朝政,坐镇乾清宫,进而统驭后宫。

  朝中大臣们见此状况,都猜到了她的心思,于是都在心里暗暗担忧。给事中杨涟对大臣周嘉谟、李汝华说,“宗社事大,李选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请见嗣王,呼万岁以定危疑……移住慈庆为是。”两人听了,均深有同感,便一起去见辅臣方从哲。群臣商量过后,又一起奔向皇宫,杨涟率先奔进后宫,太监们执棍拦阻。杨涟怒斥说,“皇帝召我等至此,今晏驾,嗣主幼少,汝等阻门不容入临,意欲何为?”太监们一时不知所措,只得让开,诸臣这才进入。众位大臣见了光宗朱常洛的灵位,都痛哭了一番,然后就请求拜见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将朱由校留在暖阁,不让他出来。宫里耿直的老太监王安哄骗李选侍,这才把朱由校抱持而出,众人连忙叩头,齐呼万岁。朱由校立在那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嘴里只是说:“不敢当!不敢当!”群臣奏请进诣文华殿。然后,朱由校登上一顶小轿。大臣刘一璟、周嘉谟、张维贤、杨涟抬轿,仓卒前行。走了几步,轿夫方到。这时,内侍李进忠三次奔来,传李选侍的命令,召皇长子回宫,并喝斥诸臣说,“汝辈挟之何往?”杨涟怒叱李进忠,拥着皇长子登舆。

  进了文华殿,朱由校西向坐定,群臣行大礼拜见,并请朱由校即日登基。朱由校不同意,只答应初六日登基。大臣进奏说,“今乾清宫未净,殿下暂居此。”吏部尚书周嘉谟也说,“今日殿下之身,是社稷神人托重之身,不可轻易。即诣乾清宫哭临,须臣等到乃发。”朱由校见到形势如此,也知道事态严重,就点头同意。杨涟这时对随行的太监们说,外事缓急有诸位大臣,调护圣躬却在诸内臣,责任重大。朱由校毕竟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小皇帝,也没有什么主意,他不想封李选侍,但又下不了决心。朱由校身边宠幸的太监王安,这时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宫。”朱由校听了,陷入沉思。太监王安答应群臣一定尽职尽责规劝皇上,众人这才退去。可是最后,大臣们合议,还是得即日正位,让内官进奏,朱由校还是不允。众人便在殿中坐等。这时吏部尚书周嘉谟又联合众臣合疏进奏,请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往别宫。御使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今已十六岁,内有忠直老成的内官辅佐,外有朝中重臣辅佐,哪里乏人,还须李选侍像照顾婴儿一般贴身相随?因此,伏请即早决断,如果李选侍借抚养之名而行专制之实,那武则天之祸就不会太远了!左光斗用武则天来比喻李选侍,一则不希望出现后宫专权的情形出现,二是担心朱由校血气未定,把持不住,坠入当初唐高宗纳父亲后妃武则天的事情中。这确实一番肺腑忠言!




移宫案真相(2)




  朱由校听了,觉得甚是有理,便发布上谕,说移宫已有圣旨,册封贵妃一事,尊卑难称,著礼部再议。给事中暴谦贞却毫不保留地坦白说;皇长子即将登上大宝,上有百灵呵护,下有群工拥戴,何用此妇人女子!而且李选侍并非忠诚爱国,万一封典得行,专权用事,恐怕难以抑制。好在宫中忙乱,没人理会,这一番话并未引出宫廷风波。

  不料,李选侍那边却正听取心腹李进忠的主意,邀朱由校和她同宫,还忿然宣言,要逮捕杨涟、左光斗。

当前:第23/2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