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密码全集.net》第26/29页



  但是,对于改诏一说,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说法,首先是皇十四子的问题。康熙选立储君问题上确实是在犹豫。开始确实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祯的意向。但是,允祯倒在西宁并不合建立衙府、收受贿赂,引起康熙的不满。所以,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之时又让允祯回到前线,而让皇四子代为祭天。说明康熙此时已无传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对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另外,雍正改“十”为“于”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诏书中“于”与“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写得。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至于,雍正让十四弟把“禎”改为“禵”字,是为了表示避讳,没有什么值得奇怪得。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对允禵手中的军权不放心,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在一种说法就是“隆科多改诏说”,说康熙病重时曾下诏,召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传位给他。隆科多把诏书给扣住未发。等到康熙驾崩之后,隆科多又“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雍正才得以继位。对于此种说法,有人曾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隆科多虽然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但是,朝中仍有马齐、张廷玉等人比他地位高,资格老。受遗命这么重要的事情,隆科多想要一手操纵也是不可能得。

  此外,还有人提出“年羹尧改诏说”,说川陕总督你年羹尧曾与雍正的母亲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所以年羹尧改诏书,帮助雍正当上了皇帝。这一说更为荒谬,因为,年羹尧的年龄比雍正还小,怎么会是他的父亲呢?而

  在一个说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说”。说雍正在康熙病重时,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驾崩了。还说,雍正之所以不敢藏在康熙陵前,就是因为心中有鬼,不敢见康熙。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参的,雍正即使要谋害康熙,绝对也不会傻到用康熙不喜欢喝的参汤来下毒。而且清代也没有“子随父葬”的习俗,像顺治同皇太极,后来的乾隆与雍正都是不在一块的。

  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康熙比较欣赏雍正那种雷厉风行而又粗中有细的性格,认为他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扭转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颓风。康熙晚年让雍正代为祭天,就说明康熙早就有选立雍正为自己的继承人的考虑,因为在封建社会,祭天是天子独有的特权。此外康熙选中胤禎,还因为他喜欢胤禎的儿子弘历,康熙生前曾将弘历接到宫中亲自指导,康熙到围场打猎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康熙让雍正继位,也许真的有隔辈的考虑,他要为大清立下两代英主。这个在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证,这些都说明无论传位的诏书是真是假,康熙确实是要立雍正为继承人的。至于各种继位的传言也许是那些不甘失败的皇子和不满雍正严厉的政风的官吏们故意制造来诋毁他的。总之,对于雍正继位的疑案的各种说法,都还只是时人和史家们的一种一家之言。




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1)




  清末以来我国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香妃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连外国的一些词典中都出现了有关香妃的词条。

  民间关于香妃传说的版本很多,总起来大致有两种。在蔡东藩的《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以及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等书中所描绘的香妃与民间传说中香妃的故事差不多。在民间传说中,香妃是个传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于新疆喀什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后来被小和卓木纳为妃子,因为身上有一种奇香,所以被人们称为香妃。后来,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乱,乾隆皇帝派大将军兆惠前去平叛。在1759年的一次战役中,大小和卓木被清军打败。在后宫的香妃也被兆惠俘虏,后来,被带回京城。兆惠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就把身有异香的香妃献入宫中。乾隆见香妃“玉容未近,芳气袭来,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临近御台,更是柳眉微蹙,杏脸含晕,益发动人怜爱。”但是宫中的太监叫她向乾隆皇帝行礼,她却丝毫不睬,只是泪眼莹莹。”这时身边的近臣向乾隆耳语说也许香妃刚刚从叛乱的部落俘来,心里还有一丝悲痛,而且她自新疆而来,也不熟悉宫中的规矩,皇上可以先将她的饮食起居按回疆的风俗来安排,再派几个回部的仆人伺候,时间久了就好了。乾隆听了这位近臣的建议,就让人在西宫给香妃修筑宝月楼居住。并对她恩宠有加。但是,香妃却因为思念故乡,整天抱着新疆带去的沙枣花,暗自垂泪。后来,乾隆皇帝带着香妃到江南游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时候,乾隆企图强行临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倒光闪闪匕首来,想刺杀乾隆,乾隆给吓了一跳。从此再也不敢强迫香妃,可是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慈宁宫皇太后的耳中,皇太后恐怕乾隆被害,就趁着乾隆外出游玩的机会,将香妃召入宫中,逼她自尽了。香妃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尸体运回新疆,我要长眠在家族的陵墓里。乾隆回宫后,见香妃以死,大哭了一番。后来,因怀念香妃又让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士宁所画依照香妃生前的样子画了一幅“香妃戎妆像”挂在宫中。然后又依照香妃的遗言,派图尔都的妻子苏黛香人将香妃的遗体护送回新疆,苏黛香一行人在路上陪着灵柩整整走了3年才到达香妃的故乡喀什,后来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陵墓内。这座墓后来就被当地的人们香妃墓。

  后来,香妃故乡的人民为了纪念香妃,就为她在喀什噶尔回城北面的香妃墓附近为她修建了一座香娘娘庙。据说香娘娘庙很有灵验,当地的维吾尔族的年青姑娘们都经常到此祭拜,所求之事无有不应。1892年,萧雄在自己的《西域杂述诗》一书中用诗记载了这个史实。在他的“香娘娘庙”诗中说: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同时,在这首诗的注里面,他还写道“香娘娘,乾隆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母家。”但并没有提到香妃传说中的种种故事。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么样子呢?据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教授在1937考证。其实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这个结论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因为,孟森教授的考证只是通过清宫档案和时人笔记的材料来推断的,并没有得到考古材料的实证。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露出了“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后来,考古学家根据这个线索对这座坟墓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最终确任此墓就是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的墓。后来,又将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证一对照,发现孟森教授所说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

  这个容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据《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2)




  后据学者考证,容妃(1734~1788年),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一家久居叶尔羌,后来曾一度迁居伊犁。她的哥哥胞兄图尔都,叔父额色伊,堂兄玛木特等是重于清朝的。1758年,大军兆惠率领清军进攻大小和卓的叛军时,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围困,形势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和哥哥图尔都,率领布鲁特骑兵出击喀什噶尔,迫使叛军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机反攻,获得大胜。后来,在图尔都等人的协助下,清军重于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军,额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为辅国公。三年后,图尔都也因军功被晋封为辅国公。后来朝廷褒奖图尔都一家人,让他们一家人都迁到北京居住。容妃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哥哥等人进京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平叛立功的图尔都、额色尹等人时,容妃也随着哥哥进宫,在乾隆召见的过程中,还是一名姑娘的容妃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很讨乾隆欢心。此后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宫中封为“和贵人”。时年26岁。和卓氏入宫后,很得乾隆的宠爱,很快就被册封为容妃。容妃进宫以后,一直坚持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她在宫中被允许穿著本民族的服装。在封妃前夕,乾隆还特意命人为她制作了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鹅绒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及项圈、耳附等饰物穿着民族服装。为照顾容妃的饮食,乾隆皇帝为她配备了一名叫努伊玛特的维吾尔族厨师,为香妃做维吾尔族的饭菜。容妃深得皇帝宠爱,她曾随乾隆南巡江渐,东巡到泰山曲阜,还到过盛京(今沈阳)去拜谒清朝祖陵。乾隆赏赐众妃嫔的时候,也特意照顾容妃,赐给她的“御膳”,都是一些新疆出产的哈密瓜、葡萄,以及伊斯兰教徒们经常食用得羊肉,鸡、鸭和素菜等菜肴。乾隆三十年(1765年)容妃随乾隆帝南巡,一路上乾隆特意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赏赐她羊肚、炖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再次随着乾隆等人东巡祭孔,乾隆也是赏赐给容妃回回饽饽等回教食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赏“奶子月饼”。到达木兰围场,乾隆猎获野猪和狍子,赏众妃野猪肉,而赏容妃狍子肉。乾隆为容妃安排了回族厨师,为她做回俗清真饭菜如羊肉馄饨等。容妃在乾隆宫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后,她的排位已经在各妃中已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容妃病逝,终年55岁。容妃病逝之后被葬在河北清东陵的裕妃园寝内。因为容妃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她的棺木上刻有《古兰经》的经文。

  至于这位容妃娘娘是不是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香妃,历来也存在争议,因为在乾隆后宫中的41位妃嫔中只有容妃自己一个是维吾尔族女子,所以,一些史学家认定这个容妃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香妃娘娘。而且从容妃墓中出土的文物来看,也与历史记载中的香妃极为相似。

  但是,也与人对此结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墓中出土的文物只能够证明历史上有来自维吾尔族的容妃这个人,但不能因此就说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那位香妃。容妃原名为买木热?艾孜木,出身于回疆贵族,而传说中的香妃则名为伊帕尔汗,出身于回疆的一个贫民家庭。另一方面如果认定河北清东陵的容妃墓就是香妃墓的话,那喀什噶尔的那座被当地人成为阿帕霍加麻扎的香妃墓又作何解释呢?另外,如果容妃就是香妃的话,为什么史学家没有在清宫档案及其他的历史典籍中没有找到一点关于容妃有“体香”的记载。所以,人们认为现在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娘娘。

  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地,就是无论容妃同香妃是不是一个人,她或她们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景仰和尊敬的。她同汉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一样,都是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巾帼英雄。她是维吾尔族人民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民的一笔精神财宝。




嘉庆帝死因谜案(1)




  清仁宗,爱新觉罗? 颙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余年,为了不让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圣祖康熙,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颙琰。也就是世人所知的嘉庆皇帝。

  嘉庆忠厚老实,在乾隆皇帝的诸多皇子中,并不怎么引人注目。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乾隆初年的时候,想要立嫡长子永琏为储君,只可惜他将传位永琏的诏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不久,永琏很快夭折了。此后,乾隆又想立皇后所生的七子永琮为储君。谁知道乾隆将传位永琮的诏书方到正大光明匾后不久,刚满两岁的永琮也离开了人间。如此两次,乾隆皇帝在也不敢将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了。乾隆年老之后,开始考虑储君的问题,只可惜现在皇子们有的已经年纪很老,有的已经先他而去,有的则无心于做皇帝。无奈之下,嘉庆这位老老实实的年轻皇子才进入乾隆皇帝的视野。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之后,就口头传诏将帝位传给了皇十五子颙琰,自己做起了悠哉乐哉的太上皇。其实,大清王朝到了乾隆后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入不敷出。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贿赂成风。嘉庆继位后之后,一直想致力于挽救日渐衰弱的大清王朝,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亲政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了天下第一大贪官和坤,他从和珅的家里抄出藏金32000多两,地窖藏银200余万两,取租地1266顷,其他还有取租房屋1001间半、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达到了8亿多两,是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总收入的十几倍。嘉庆赐死和珅之后,将他的家财全部收归国库,但是,如此得来的钱财根本不可能弥补制度上的漏洞,大清王朝在官僚制度上的弊端日渐严重,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并不是嘉庆这样一位过于软弱的君主可以理清的。此时的清王朝就像一个积疾以久的病人一样,开始总的爆发。官场上,官员公开卖官敛财,对百姓敲骨吸髓。老百姓不堪压迫,纷纷揭竿而起,各地相继爆发白莲教、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嘉庆帝也因此险些两次被刺。一次是在嘉庆八年(1803年)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从圆明园返回宫内的路上,突然冲出一名男子行刺,把嘉庆的随从下了一跳,后来费了一番周折才把刺客制服。后来得知这名刺客叫成得,是京师中的一名厨役。嘉庆皇帝命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会审成得,但他默无一言,只说:“若事成,则公等所坐之处,即我坐处也。”嘉庆皇帝为人宽仁,不想因此而诘兴大狱,就下令将凌迟处死。其他人就不在追究了。

  另外一次是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皇帝到木兰围场狩猎。京郊林清领导的一支天理教农民起义军,决定乘清朝的王公大臣,大内侍卫都出宫护卫的机会。乘机攻占皇宫,推翻清王朝。这天起义军在林清的领导之下,花装成小商小贩,把武器藏在山品里面,骗过守门的侍卫,混进了京城。然后,林清又派人合皇宫内的内线取得联系。弄清宫里的虚实之后,便于15日中午发动了进攻。起义军在林清的率领之下,攻杀守门的大内侍卫,冲入西华门,然后沿着皇道向隆宗门进攻。隆宗门的侍卫们慌忙关闭了大门,林清向隆宗们射了一箭,正中隆宗门的牌匾,据说至今在这块牌匾之上仍有一个当年起义军射下的箭头。此后,起义军见久攻隆宗门不下,就率军刀了养心门外的墙边,想通过攀援树木,攻入内宫,这时后来的道光皇帝旻宁带着火枪攻了出来,在清军用火枪队的攻击之下,起义军被迫撤离。后来,嘉庆回宫之后听说了这件事情,大惊不已,说:“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为此,嘉庆帝又亲自前往天坛、地坛祭拜天地。

  嘉庆帝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他从小苦读,精通四书五经,继位之后,又十分的勤于政事。但是,一人之力总是不能挽救整个频临衰败的大清王朝。朝政的繁杂,官员的腐败,宫廷内部的斗争,以及八卦教、捻子军、天理教、白莲教等多如牛毛的农民起义。整天弄得嘉庆皇帝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特别是他的同母弟庆亲王的去世之后,嘉庆皇帝变得更为忧郁。




嘉庆帝死因谜案(2)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庆皇帝为了散散心,从圆明园起驾到承德避暑山庄外的木兰围场去狩猎。这时的嘉庆已经是一位六十一岁高龄的老人。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皇次子旻宁,皇四子瑞亲王以及大学士、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大臣都亲自随行护驾。他们一行人从圆明园出发,一直走了七天才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因为时值七月,天气炎热,在加上沿途的一番奔波,到承德后的第二天,嘉庆皇帝就病倒了。25日上午,嘉庆突然感到痰气上涌,说话困难,头脑发胀。他身旁的皇子和王公大臣们慌忙去请御医。并召大臣赛冲阿、托津等入室。谁知每过多久,嘉庆皇帝就不会说话了。太医们没有见过如此怪病,都感觉束手无策。到了晚上八九点钟,忠厚的嘉庆皇帝便在电闪雷鸣中神秘的死在烟波致爽殿的龙床上,享年六十一岁。嘉庆皇帝死后,热河行宫立即封锁了消息,避暑山庄大门紧闭,限制人员出入。嘉庆帝死得如此突然以至于连棺材都没有预备好,事后随行的王公大臣们只好让人将北京宫中预备的寿宫连夜运到承德。嘉庆皇帝临死之前不会说话,也没有安排后事,他死了之后,人们在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有发现装有继位诏书的小金盒。嘉庆随身携带的那个盒子也不知道放在哪了。在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皇太后的支持之下,只好宣布由皇二子旻宁继承皇位。由于这其中种种突然的变故,道光皇帝到了八月初二日,才公开发布嘉庆驾崩的上,告知朝廷上下。当时朝鲜国官员在盛京中江地方见清官员皆着素服,头帽拔去花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得知是皇帝驾崩了。由于嘉庆皇帝离开北京时还好好的。如此突然驾崩,驾崩之后又迟了这么久才对外公布。以至于,事后人们开始对嘉庆皇帝死因议论纷纷。

当前:第26/2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