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第1/28页



小说网 www.

哈佛女孩刘亦婷 - 哈佛女孩刘亦婷

《刘亦婷的 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无数读者提问,让我们日夜惦记
张欣武 刘卫华
  再写一本书答《哈佛女孩刘亦婷》读者问,是2000年底就有了的想法。

  当时,《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刚刚问世4个月,已经加印到30万册。不 断加印的新书,像泼到沙丘上的水一样,迅即被市场吸干。这种势头一直延续了12个月,直 到加印至126万册,加印的频率才渐渐慢了下来,但仍然在持续加印,目前的印数已达165万 册(2004年1月第55次印刷)。

  随之而来的是读者来信不断增多。从几岁稚童,到7旬老人,很多父母和大、中、小学 生都把我们视为朋友,坦率地倾吐自己面对的种种困惑,希望听取我们的看法和建议(很多 人更希望采用传统的书写信件,而不是需要具备上网条件的电子邮件,但我们只能采用费时 较少的电子邮件。对此,我们深感抱歉)。来信的读者文化程度相差悬殊,从小学生到大学 教授都有。除了少数读者只是单纯地表达他们的赞扬和感谢之外,多数读者都是为了探讨和 咨询与素质培养及个人成长有关的各种问题。

  从我们收到的数千封读者来信,和与数万名读者的面对面交流,以及在报纸和互联网上 看到的读者自发性讨论来看,《哈佛女孩刘亦婷》拥有的是一个渴望优秀、追求卓越的读者 群体。这个庞大的群体张扬着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积极进取的本性。他们对新信息的高度敏 感;他们不囿于成见的开放心态;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关注;他们让亲友分享他人经验 的慷慨热情(几本几十本地买书送人是常事)……都深深地久久地感动着我们,并引起了中 国媒体的重视,和西方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及正面报道(详见《后记 还有一些心里话》) 。

  权威的中央教育机构也一直对我们持肯定的态度――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4月,教育 部基础教育司、团中央少儿部、全国妇联妇女儿童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关心下 一代工作委员会家庭教育中心等机构,分别邀请我们在三个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言。我们的育 儿心得也分别入选上述机构选编的《更新家庭教育论文集》和《成功家教100例》。中国书 刊发行协会两度把《哈佛女孩刘亦婷》评为2000年及2001年的“优秀畅销书”。

  读者的好评、媒体的宣传、教育机构的支持以及坚持销售正版书的各家书店……种种因 素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把《哈佛女孩刘亦婷》造就成了罕见的中国原创超级畅销书,以 至于出版时间已逾三年,读者的E-mail仍络绎不绝。这些电子邮件和我们在各地的交流活 动中收到的数千张提问字条(大半都来不及当场回答),代表着无数渴求上进的灵魂,让我 们日夜惦记,不敢懈怠。

  我们把给读者回信当作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希望尽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尤其 是对那些深陷苦恼或困境的读者)。但电子邮件提供的信息毕竟有限,于是,如何避免误导 读者,就成了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经常的,为了提出副作用最小、实用性最强的建议,我 们动手回信的时间远没有考虑如何回信所用的时间多。

  在不慎重不行,慎重又太慢的情况下,尽管我们经常熬夜到凌晨2―3点写回信,积压的 信件仍在增多。当然,盗版书的猖獗也是来信增多的一个原因。一些读者来信说买不到正版 只好先买了盗版,我们可以拒绝在盗版书上签名,却不忍拒绝给盗版书的读者回信,因为不 能拒绝他们的诚实。于是,等待回信的读者就更多了,其中包括借书来看的读者,和一连几 天跑到书店站着把书读完的学生。
[下一篇]又一本心血结晶,回答各类咨询
张欣武 刘卫华
  我们每信必回的计划勉力支撑了4个月,就招架不住了。我们终于认识到以下三点:
  1.由于分身乏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跟读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哪怕是排除了面谈、 电话和书信之后的电子邮件。

  2.即使是电子邮件,也只顾得上集中回复和有选择地单独回复。

  (顺便解释一下:由于2001年9月之前我们只有一台电脑,处理完每天的“硬任务”之 后,可用于给读者回信的空当不多,得到单独回信的读者也较少。当我们增加了一台电脑, 2002年3月又上了宽带和更新了邮箱软件之后,得到单独回信的读者就大大增加了。不过, 我们优先给积压的来信写的回复邮件,却屡屡收到“无法递交”的通知,只好放弃了这种努 力。在此,特地向2001年3―8月来信的读者说一声“对不起!”另外,在我们改变收信方式 之后,我们的“自动回复”失灵了几个月才偶然被发现,并重新启用。在此,还要向连“自 动回复”都没收到的读者说一声“对不起!”)
  3.需要再写一本书,才能把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点到为止”的许多方面说清楚。

  由于我们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素质培养纪实介绍0―18岁的育儿新 思路,内容侧重于记述成长过程,很多具体的培养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只能“点到为止”。这 本《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则深入细致地介绍了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笔(或 几笔)带过的培养方法和学习方法,详细回答了各界读者关心和咨询的各类问题。比如说, 由婷儿讲述多姿多彩的哈佛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回答读者最关心的:“刘亦婷,你在哈佛 还好吗?”用哈佛申请表格上透露的信息,回答众多读者追问的:“哈佛看重的优秀素质究 竟是什么?”用我们归纳的“0―18岁整体素质培养法”,来回答重视素质教育的读者探寻 的:“你们怎样培养了刘亦婷的哪些素质?”此外还有“怎样培养创造力?怎样掌握各科学 习方法、记忆方法及考试方法,以增强学习能力?怎样有效地辅导孩子学习?如何实行强身 健脑的生活方式?如何把握家庭性教育的方法与时机?如何用《丹佛小儿智能发育检测表》 检查孩子的心智发育进度……”
  看看目录,您就会发现,这本书比单独讨论某个方面的个别回信更有参考价值,可与《 哈佛女孩刘亦婷》互为补充。

  2000年12月16日,我们启用了一封长长的“自动回复”,集中回答最为常见的一些咨询 ,使提问的读者不至于等得太久。对那些需要用一本书的篇幅才能谈得较透彻的问题,我们 先在“自动回复”中提出几点原则,同时给读者一个承诺。比如说:
  1.基础很好(或基础不够好)的孩子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
  答:力争把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孩子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像我们一样,把爱心化作 耐心与信心,坚持“立足现实,设法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一步是一步”。具体做法将是我们下 一本书的一项内容,请耐心等待。

  始料不及的是,这一等就是三年。其间与各地读者见面交流和出《哈佛女孩刘亦婷》增 订版用去了一年的时间,写作这本《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又用去了两年――刚 动笔时婷儿还在读大三,等到初稿完成进入修改阶段的时候(2003年6月初),婷儿都大学 毕业了!
  急于出增订版的主要原因是,有很多错过早期教育的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到困惑。 我们有责任尽快在增订版里加上有关的理论依据和事例,提醒他们注意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 极大潜力和成长方式的多样性。同时还增补了早期“科技熏陶”、“消除安全隐患”等有关 章节,共计50页,以至于书价被调高至20元――这实非我们所愿。另外,这本《刘亦婷的学 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本来可以写得很快――如果我们采用省时省力的办法,把现成的资料分 类编排一下,最多个把月就可以交稿。但我们不想这样做,就像我们当初不肯用粗制滥造的 方式写作《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我们坚信,水管里流的是水,血管里流的是血,读者分 得清血与水的不同。

  数次推迟交稿日期后,我们终于在2003年12月底交出了这份认真写成的书稿。但愿我们 没有辜负读者的等待和期望。

  需要提醒您的是,和《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这本《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也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仅供各位读者参考。欢迎您把新的感想和看法寄到我们的读者信箱 :[email protected]
  又及:有意选载或连载本书的报刊,务请在刊登时注明本书的正式书名――《刘亦婷的 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谢谢![上一篇] [下一篇]你在哈佛还好吗?
张欣武 刘卫华
  时光回到1999年8月1日,婷儿在首都机场告别亲人,开始了她人生新的奋斗历程。

  随着婷儿手拉行李箱的身影在国际出发厅渐行渐远,挂牵之情便丝丝缕缕地拴牢了父母 的心。其实我们挂牵的内容不多,“平安”二字就足以概括。放不下的大都是多余的担心, 却又忍不住这些担心――知道她重视锻炼和保健,还是担心“会不会生病?”知道她习惯于 安全第一,还是担心意外和车祸。尤其是婷儿大一那年,美国接连发生了几起中国留学生被 害的血案,其中之一就是个成都女孩;2001年美国又发生了“9?11”劫机撞楼恐怖袭击;2 002年春季40天内国内外竟接连发生了4起空难……家有游子,这类新闻总是格外刺眼锥心!
  婷儿出发之前,已经听说哈佛学生忙得平均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为了既不给婷儿增 加负担,又可以让父母安心,我们事先约好,除了婷儿想要倾诉什么或有事要谈,平时常用 电子邮件发个“好!”报声平安就行了。半年后,婷儿觉得写电子邮件没有打电话过瘾,不 如每个月多打一两小时工,用多挣的一二十美元每次和爸妈谈个够。于是,每隔十天半月, 婷儿就会和我们通一次电话。每当她在我们的午后美国的半夜1点多打来电话时,各种新信 息便天女散花般从听筒里往外冒,其间穿插着许多深层次的交流探讨,足以让我们高兴好几 天。

  然后,又是等待,又是牵挂。

  很多读者也在牵挂着婷儿,关心她学业是否顺利?关心她是否适应哈佛?关心她有没有 遇到歧视?关心她将来如何发展……这些牵挂满溢着读者对婷儿的真心关爱。为了报答这份 关爱,我们一直在记录婷儿给我们打来的电话,每年暑假和婷儿的短暂相聚,更是免不了有 空就聊,有趣就记。有了这些积累,再加上婷儿的订正补充,便有了本书的第一章:“刘亦 婷,你在哈佛还好吗?”
  ――这是读者询问人次最多的问题,所以优先回答。
[上一篇] [下一篇]
开学前,另一种形式的充电
张欣武 刘卫华
  [刘亦婷自述]
  开学前,另一种形式的充电
  1999年9月4号,在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的海滨城市波士顿,天空和我刚来时一样蓝得诱 人。拉瑞夫妇开着他们心爱的越野吉普车,把我和我的两箱+两包行李送往哈佛。

  当我在4份录取通知书中最终选择了哈佛之后,拉瑞建议我至少提前一个月飞到美国, 以便进一步了解和适应美国生活,并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来美国后的前半个月,我住在华盛 顿特区兰登中学的艾丽老师家,在她的指导下练习英语写作。然后,拉瑞夫妇邀请我跟他们 一起到波士顿海滨度假,他们还邀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孙维佳来共度假期。孙维 佳高我一届,她在上海复旦附中读书时,比我早一年被拉瑞主持的WBSE(华盛顿―北京学者 交流项目)邀请访美。

  孙维佳也是全奖本科生,哥伦比亚给她的是由华商Z.Y.Fu捐助的Fu奖学金。这是一种纯 粹赠与性的奖学金,不含贷款和校内打工,还提供假期的生活费用,本科4年没有任何经济 负担,任何学生得到它都会感到极其荣幸。哥伦比亚给我的也是Fu奖学金,放弃它的确令我 惋惜,但想到学校会把这份厚礼转赠给得到“候补录取通知”的大陆学生,还是让人高兴。 孙维佳是哥伦比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听她介绍在美国名校就读的亲身体验,为我增添了不 少信心。

  那是一段极其轻松愉快的日子!

当前:第1/2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