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全集.com》第1/66页


《后望书》全集【实体书精校版】

作者:朱幼棣

【由网[ 电子书]整理(备用域名: 电子书),版权归作者和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内容简介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一关――潼关。那里,曾是一片古战场,风云迭荡、苍茫遥远;那里,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那里,文物古迹遍地。

回望延承历史文脉,蕴涵古老深沉的中国城镇。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回望着,我们发觉,虽然往事已经如烟,但在那些穷街陋巷之中,仍有许多值得珍视的熠熠发光的瑰宝。

回望曾经的敦煌,祁连云重,远山雪飘,曾经的“塞外江南”如今发出了怎样的呼救;

从敦煌到罗布泊,跟随着作者的步履,踏寻过我国西北生态链条中最脆弱的这一段,历史的黄卷哗哗地翻得飞快。一切都如同眼前。

当人们已习惯于沉默,眼瞳已习惯高楼与大坝的“雄姿”时,作者用他的脚步和心,踏遍了书中提到的每一寸土地,抚摸着众多历史痕迹,追怀了无数的昔人旧事。

作者在本书中从保护文化遗产加强人文关怀角度,以历史回眸的视角,对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三门峡水库、挽救敦煌月牙泉等重大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刻分析和反思,反映了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兴修水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两大重要课题,极具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朱幼棣,曾经是著名的新华社记者,现任国务院研究室司长。 出生于浙江黄岩。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国内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92年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为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地球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有《沉默的高原》、《中国世纪大灾变》等九部小说集和长篇报告文学。其作品多次获奖。

序:为了前瞻的回顾 解振华

朱幼棣同志约我为他的新作写序,我没有多思索就答应了。因为我们认识已经多年,对他也是比较了解的。当年他是新华社采访中央新闻和环境保护的记者。他勤于思考,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曾经写出不少有影响的报道。我们常常就一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交换意见。后来他调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后,关心的领域扩大,研究问题深入,视野也更加广阔。

这本书中,相当的篇幅谈到了水,水作为环境要求与生命之源,以其天然的联系,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形成了不解之缘。人类的繁衍、国家的兴衰,都与水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就是认识自然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与水和谐不断探索的过程。

朱幼棣先后采访过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白洋淀、滇池等重要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也调查过黑河与居延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记得那年长江三峡工程动工后不久,他带领一个中华环保世纪行的记者团去长江三峡地区,经过认真的调查后认为,三峡修建水库后,长江的流速减缓,水净化功能减弱,水污染的反映会加剧,并提出了三峡库区的水污染治理问题。这份建议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家环保局的重视,为后来建设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黑河与居延绿洲的生态问题调查也取得积极成果。深入实地的认真调查,又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层面,对存在的问题与缺憾,进行科学的观照与文化的思考,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与城镇化正在全面推进,神州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人总有时代局限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这时候,对半个世纪来走过的发展与建设道路,作一些回顾是必要的。既要发扬成绩,又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我们不入歧途,少走弯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很有好处的。时间的跨度会拉出真实与真理的坐标,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回顾是为了前瞻。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又将是明天的历史。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后望书――1

三门峡――无水的淹没

在很长一段时间时里,三门峡大坝是现代水利乃至新中国的标志性工程。

这个工程的得失成败不仅引起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议,事关着千万人的命运――至今,它仍然是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有的说它保证了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岁岁平安,有的说它造成了渭河与关中平原的灾难。这是一个时代复杂而多解的命题。

能不能换一个视角?找出一个没有异议的题目?

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被定于360米,按照这个水位,附近的陕州古城、潼关老城、蒲州以及方圆百里的村庄均要沉没水库。数十万百姓被迫迁出世代居住的家园。可后来,实际蓄水还未到达原来规划的水位,就威胁到关中平原的安全,被迫降低,大量良田并未被淹没,上述古城也没有沉到水库。但居民已迁,弃城荒凉,竟造成了“无水的淹没和毁灭”

――这20世纪含泪的荒诞,遗留至今的满目废墟和无数悲剧,应该写进教科书里的无知与愚味,难道就没有重提的必要?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

踏在古潼关城内,心陡然起了波澜。

潼关不仅仅是中国西部的大门,更是过去通向今天和未来之路。寻找本身便是一种信仰。今天,在西部开发、水电开发一再升温的时候,寂寞的潼关、黄河边上一座荒凉的城,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千百年来,黄河滔天的巨浪未曾撼动这“天下第一关”。但现在,潼关已经被抹去,成了一片废墟。

多少回,我们错过了这个地方,好像它从未存在过一般。

今天的潼关县城绝对是个没有特色的大镇――50年前它是一个叫做吴村的地方,与雄关险隘毫不相关。陇海线上的普客列车,在这里仅停靠几分钟。空空的街边上有一些店铺。烈日暴晒着,行人也很寥落。偶尔有一辆汽车高声鸣着喇叭驰过,卷起飞扬的尘土。还有毛驴不紧不慢地拉车,晃当晃当,赶车人的帽沿压得低低的,手中的鞭无精打彩地晃动。

不,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巍巍潼关!不是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的潼关!

毛驴车走远了,街两边晒蔫了的梧桐叶子低垂着。

――你想去老潼关?

――是的。还有风陵渡。

当前:第1/6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