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败家子》第742/744页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必然还是顾命大臣,但相比于原本的历史,多了一个自己。李世民这般重用自己,目的就在于培植一个制衡长孙家的力量,防止外戚专权。

长孙家上下开始是有些不待见自己,在长安偶遇时彼此经常看不顺眼,但谢逸相信长孙无忌是明白人。

相信他已经看懂了局势,也明白李二陛下的意思。只是有时候理智和野心是相互矛盾的,现在是相安无事,但将来李二陛下百年之后,长孙无忌还能安于现状吗?

但愿老头子能想开点,不要找不痛快,至少不要祸及子孙,更不要闹得上吊自杀的悲剧。

自己不是历史上的武媚娘,只要大家过得去,没必要闹得灰头土脸,你死我活。

除此之外,另外一件事引起了谢逸的警惕。

根据李明达的说法,她回宫的时候见父皇接到了顺阳郡王李泰的奏疏,心有感慨和思念。这几年李泰时常上书,缓和关系,李世民似乎也渐渐原谅了这个儿子,大有重新召回长安的趋势。

若不是朝中大臣反对,恐怕早就成了现实。谢逸觉得真狠危险,李泰是个野心家,贼心不死。如果让他回到长安,还不知道会搅起多大的风浪。

相比之下,吴王李恪就安分多了,除了每年回长安朝见之外,平日里在宋州十分低调。尽管身为兄长,但见到太子李治的时候仍旧是恭恭敬敬,其行为举措广为称颂。

如此最好不过,只要李恪愿意接受这个事实,那么历史上长孙无忌冤杀他的事情就不会再出现。至少谢逸会出面,尽力保全他,还上最后那个人情。

当此之时,帝王垂暮之年,谢逸当真希望大唐能够风平浪静。

终章幸有你们

贞观二十二年四月,晋阳公主李明达诞下一个男孩,取名谢景。

满月之时,抱入皇宫去见皇帝外祖父,李二陛下龙颜大悦,当即给外孙颇多赏赐,疼爱备至。

要不是嫡长子将来要继承谢逸的爵位,只怕还会直接给封爵。不过李世民也给了谢家其他子嗣补偿,比如郑丽婉的儿子谢昱便得了高陵县子的爵位,算是补偿吧!谢昕将来则能够因母亲杜惜君蔡国夫人的爵位而得益,最起码也能混个伯爵子爵。

至于其他儿子,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了,或读书在朝为官,或经商,或闲云野鹤都行,谢逸没有强制性要求。只要不胡作非为,只要安安稳稳生活下去就好。

现在整个大唐的局势还算稳定,唯一担心的就是李世民死后会生出什么变故来,一个是长孙家,一个便是不安定的李泰。

前者问题不是很大,即便是长孙无忌的权力**很大,但他比较理智,在皇权压力下也会按规则本事,不至于有太过出阁的举动,只要制衡得当,最终相安无事并不难。

但是李泰这边,着实是个不安定因素啊!

好在有阚棱在,和萧月仙一连生了两个孩子之后,越发的在乎如今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当然不让地投入了对李泰的提防之中。

贞观二十二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玉米和土豆种植已经遍布大唐,辣椒在南方潮湿之地广受欢迎。也许川菜和湘菜会提前诞生吧,湘江边上早早会有人唱起辣妹子山歌也未可知。

年景好,收成好,国富民强,四海臣服。

经过几次战事之后,周边各国部族已经全部被大唐军队打的服服帖帖。加之有火药这样的神器在手,简直可以说是无往不利。

这样的形势让耳李二陛下心满意足。古往今来有哪个皇帝的功绩超越自己了?秦皇汉武已经败在脚下,三皇五帝恐怕也不能相比,作为继往开来的第一帝王,李世民心中不免有些飘飘然。

臣子们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像当年那样劝谏,而是默许了皇帝的骄傲,毕竟李二陛下已经年纪大了,一年内多次发病,难免给人一种命不久矣的感觉。

太子李治这段时间很精心,每日入宫请安。探视李二陛下,父子俩还时常坐在一起聊聊天。慈父孝子,此情此景让人十分欣慰。

如此,李治接位之后,便可安安心心,坐享太平天下,好好守着大唐天下便是。

就这样一直到了贞观二十三年,这年的春天很短促,天气早早变得有些炎热。所以李世民搬到了秦岭山下的翠微宫居住避暑。

五十二岁,年纪不算很大,但早年间征战四方,旧伤新病。加上一直困扰的风疾,李二陛下的身体已经不大如前。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他就是这一年去世的。

也许是李世民自己感觉到了什么,长孙无忌先奉诏前来朝见。君臣之间又谈了许久,没有人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

数日之后,谢逸和晋阳公主一起抱着谢景前来探望。李世民将外孙抱在怀里逗弄了半天,然后支开了李明达母子。

“谢逸啊,兕子嫁给你这两年过的不错,看得出来她很开心。”

“让兕子开心幸福是臣应该做的。”

李世民点点头,悠悠道:“看着兕子这般贤惠地抱着孩子,朕总恍惚,想起当年观音婢抱着承乾的模样。

当前:第742/74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