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68/860页


大顺的官员,也是和猪八戒是一样一样的。大多数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来,真心肯为百姓办点实事的,一百个里面,不知道有没有一两个。

而李诫则是属于沙僧型的人物,能力有,而且也肯吃苦耐劳。任职期间,也是兢兢业业,深怕对不起拿的那份俸禄。要是大顺的官员,都是这样,陆承启要操心的事情,就少得多了。有什么问题,手下的官员都自个解决了,哪里有他这个皇帝的事情?那时候,和周芷若谈谈情,说说爱,时不时逛一下江南,享受一下封建社会的腐朽生活,那该多好!

可惜啊,大顺的官员,大多也是和后世企业里员工一样,多数是出工不出力,抽一鞭子走几步,不抽就不走了。要不就是自认为能力通天,如同孙大圣那般,本事就是比你这个皇帝大。凭什么不给我权柄更重的官职,让我呆在这个九品芝麻官里面,一做就是几年?

其实,哪一个不想亡国的皇帝都不是吃素的,对于手下的官员,也算是了解得很清楚。哪个官员有本事,哪个官员只会夸夸其谈,哪个是来混日子的,或旁敲侧击,或道听途说,都算是有所了解。君不见正史上明嘉靖帝,几十年不上朝,专门躲在西苑里面炼丹求道,祈求长生,但国家还是一样运转?固然内阁制是一方面,但如何选对内阁首辅,这也是一个本事吧?

其实陆承启心里也跟明镜似的,有了监察司的存在,哪个官员真心为百姓办事,哪个是故作模样,哪个是混日子的,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比官员明面上的政绩可靠谱多了,政绩可以作假,但是百姓的口碑,监察士的火眼金睛,又哪里做得了假?

这也是为什么陆承启对李诫另眼相看,他的性格上是沙僧,专业能力上却是孙悟空,最为难得的是从来不持才自傲。这样的好员工,好手下,哪里找?

基于这样的想法,陆承启笑道:“李卿,朕不过说笑罢了,难道连玩笑都开不起吗?朕也知道,你是个大才,可别忘了休憩啊!你要是倒下了,朕的损失可就大了。唉,大顺的朝堂里面,多一些像李卿你这样的人才,该多好!”最后一句,可是陆承启的心里话。官员都不是吃素的,各自有各自的想法,私心总是比公心要大。奈何这又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相反,随着朝局愈来愈稳定,这样的官员更是愈来愈多。大抵这就是改朝换代,总是避免不了的原因吧。

李诫听得出来,陆承启是真心关切他的,嘴上动了动,想说什么没有说出口,只觉得一股热流经过心田,整个人如同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下面,两个字,舒坦!

李诫的木讷,陆承启是知道,再次问了一遍,确认李诫没有事情启奏了,便让他退下去了。而陆承启也开始了一天处理国事的工作,缓缓拿起刚刚飞马急报送来的军情,陆承启深吸了一口气,让心情平复之后,再开启火漆。

不出所料,飞马急报的消息,果然是“剿匪”大获全胜,已经捉拿住“匪首”,正让禁军送回长安城。

“太原王氏……”

陆承启自言自语地嘀咕了一声,心中想着:“世家已然没落于此了?仅仅一个照面,就把王家给吓怕了,估计里面没这么简单吧,难道这王元士有什么花招不成……”

陆承启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常言道狡兔三窟,王家岂能没有什么后路?说出去都没有人信,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之久的王家,涌现出的人才不计其数,哪怕现在没落了,那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啊!

再说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王元士“锐身赴难”,唱的又是哪一出?

还有,那个逃出去的王元士义子,又跑到了何方?

……

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一团乱麻,根本理不出一个什么头绪来。陆承启最怕就是这样的推理了,太耗费脑筋。往往还容易钻了牛角尖,想错了方向。

“罢了,待到尘埃落定,这王元士耍的花招,便一清二楚了……”陆承启只能这么办了,可这种感觉真不好,就好像冥冥中有股力量,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又如同雾里看花,瞧见了一丝端倪,偏生又无法窥得全豹。

陆承启继续思考着那个审讯制度的问题:“京兆府一审和刑部二审的制度,到底能在这个时空,取得多大的效果?《大顺律》这么多漏洞,这王元士又会钻了哪个漏洞?”

就在这时,监察司的暗报通过内侍传来,陆承启拆开一看,冷笑一声,心道:“果然留着后手啊!只是单凭这样,就能瞒得过我的眼睛吗?”

转念一想,陆承启又有些踌躇了:“这王家的后招,不可能这么拙劣吧?单单把嫡系一脉送出晋阳城,这样的手段,似乎太过简单了。嗯,这里面肯定还有什么文章……”(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一章:暗中紧盯

越想越觉得有这样的可能,有了很多次侥幸的陆承启,早就不敢小看这些古人了。中国人就是太聪明,只是把聪明都用在了政治的勾心斗角之上。古人在政治上那敏锐的触觉,就连重生而来的陆承启都感觉到汗颜。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内侍,宫女,都会在揣测他的心意。若如果陆承启出现和平常有些个什么不同,便会现出一张几近绝望的脸,不敢抬起头来看人了。

陆承启十分想笑,但又笑不出来。在极度压抑的皇宫之中,这些内侍、宫女都习惯了这样神经兮兮,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琢磨上半天。耗费了这么大的脑力,想出来的东西,能简单么!

这些内侍、宫女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仰仗着陆承启鼻息生存的官员们?别的不说,单单是陆承启的语言动作,都给这些别有用心的官员们,研究得透彻了。只可惜,他们得出的结论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皆因陆承启早已不是那个死去的倒霉蛋,换了一个重生的灵魂,这些官员再聪明,又怎么能猜得中他的心思?陆承启跟这些古人,基本都不在一个频道上面,能沟通都算是奇迹了。

可这些古人,对于他的性格,早已经摸得七七八八了,这也是陆承启每时每刻都在警醒自己的原因。要是身为一个帝王,却被人当枪使了,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现在,陆承启也是有些风声鹤唳的习惯了,哪怕对手是一个没落世家的家主,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待。

在垂拱殿之中踱着步子,想了许久之后,陆承启才慢慢回到龙椅之上,提起狼毫金笔,唰唰唰地写下一道密旨。要说重生以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莫过于把一手毛笔字练得好一些了。相比之前连一般读过几日私塾的蒙学儿童都不如的字,现在总算是可以拿出去见人。只是还不敢贸然提留匾额,要是挂出去,岂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要想写好毛笔字,心境才是第一位。太过于追求什么横、竖、撇、捺、点、钩、提……就是落了下乘。一般来说,这些都是初学者才会注重的地方。书法大家,一般都不会过于注重形式,而是在乎心中的感觉。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也是王羲之酒后一时即兴之作?不过,基础都没打好,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作品来,那也是扯淡。

中国书法,向来有着中国人最为坚持的内涵,那就是:书法之道,浓淡干湿,粗细强弱,左右迎让,上下接应,险中求稳,知白守黑……这难道仅仅是书法一道么?说的这些东西,又何尝不是一种心境的修为?

也不知道从何时而起,只要一握住那支狼毫金笔,陆承启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境沉了下来。不管遇到多么愤怒,多么兴奋的事情,都能很快地融入到书法的世界当中去。平复了心境之后,会发现,原来在意的事情,好像并没有这么重要了……

当深思熟虑地写好这道密旨,再遣内侍宣监察司司长许景淳觐见,陆承启又开始想发展的事情了。“剿匪”的意义何在?不就是为了获取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吗!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一个至理名言。要想对抗外敌,必须要内部团结一致方可。就算不团结一致,自己人别拉后腿,那也行。现在大顺和辽国签署了三年停战协议,总算获取了一个发展良机。凭借着黑科技的火药,以及驰道等最新科技,陆承启不觉得汉人会败给契丹人。虽然在辽国之中,汉人的比例多达一半以上,但陆承启没有任何的心软。

坐到这个位置上,如果还有什么妇人之仁,那么当这个皇帝也算是笑话了。陆承启心中还构思着,如何利用这些汉人扯契丹人的后腿呢!

当前:第168/86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