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69/860页
苏轼见秦明把他的行囊背了出来,这才想起,陆承启给他的密旨还在行囊之中。若是到了紧急时刻,单凭这尚方剑,没有圣旨在手的话,他想要调动厢军,还是很困难的。
秦明把行囊交给苏轼,环顾了一下周围,发现一行十六人,全都到齐之后,问道:“你们还有什么没拿吗?”
每个皇家军校学员身后,都背着一个行囊,异口同声地说道:“没有!”
秦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小兔崽子们,这次做得不错,总算没枉费我一番心机。”
苏轼脱离险境之后,总算恢复了一两分神采。只是惊吓过度的脸庞上,血色还是有点少。怔怔的看着被大火笼罩起来的客栈,喃喃地说道:“是谁想要致我们于死地?”
秦明冷笑一声,说道:“定然是那幕后黑手了,连桐油都洒了上去,分明是不给活路。还好我们机灵,不然的话,真的就成了烤全羊了!”
苏轼现如今状态不算很好,睡得迷迷糊糊间,差点被人烧成一团黑炭。又经过了腾云驾雾,脑袋里的聪明才智,似乎还停留在客栈里面,听着秦明的话,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应好。
不过,苏轼到底是苏轼,心态调整得很快。不一会,苏轼的思路便慢慢回来了:“秦大郎,你有没有看到别的人走出来?”
秦明一愣,他只是在想,谁这么想他们死,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而此刻,一个皇家军校的学员说道:“苏大才子,我起来的时候,没有发现客栈里面有人呼救,也没有惨叫声。想来没人会睡得那么死,那么大声的叫走水,死人都听得到了。”
秦明冷笑道:“好大的手笔,搭上一间客栈,都要致我们于死地,这是有多大仇啊?”
此时,被全部淋上桐油的客栈,已成一片火海。苏轼怔怔地望着一片通红的火势,照亮了半边天,心中念头急转,可半天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现在唯一能确定的一件事就是,有人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身份,而且想要杀死他们。苏轼就想不明白了,他们为何不在酒菜里面下药,非得先是派出一伙蟊贼来杀他们,然后又放火烧楼呢?
秦明听了苏轼的疑问,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还是那个学员的脑筋转得快:“难道这幕后黑手是用这手段告诉我们,不要再查下去了?”
秦明眼前一亮:“对,他就是在说,再查下去的话,下一次就是来真的了!”
苏轼闻言,没有言语,只是呆呆地看着化作一片瓦砾的客栈,仔细思索着里面的线索。过了好一会,苏轼想到一个很重要的破绽,突然开声问道:“那么喊走水的,又是谁人?”(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八章:龙颜震怒
秦明一愣,说道:“不是监察士他们吗?”
苏轼也愣了一下,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道:“对啊,按理说,监察士早就在附近了。可他们为何没有阻止他们放火呢?”
秦明摇了摇头,苦笑道:“现在别说人,鬼影都没有一个,大才子,你问我,我问谁去?要不我们回梓州城,找到监察司一问便知了。”
苏轼摇了摇头,说道:“此地疑点还有许多,我没有想通。等火势歇了,我要进去翻看一次,不然我不甘心。”被人算计了两次,还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苏轼到底还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被人这般欺负,这一口气是怎么都咽不下去。
秦明看了看天色,估摸现在也不过是寅时左右,要等到天亮,还有一个时辰。此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要是再中了埋伏,说不定真的会全军覆没。秦明也默认了这个结果,起码在这里,还有点火光,黑暗中心里面也算是有个着落。
火势笼罩了整个客栈之后,慢慢地减弱了。毕竟昨日才下过雨,即便客栈内部很干燥,也浇上了桐油,可一时半会是烧不掉整个客栈的。
再加上这个客栈的厨房不在客栈里面,而是在客栈外面,一时半会还波及不到。只是火势太大,热浪逼人之下,接近不得而已。
又过了半个时辰,火势已经渐渐熄灭了。只剩下零星的火苗,还有烧红了的木头。见火势一小,苏轼立即前往厨房。刚进厨房,便闻到一股血腥味。苏轼连忙加快了脚步,推开柴房门一看,三个被剥得赤条条的汉子,倒在了血泊之中。
秦明一进来,也愣住了。苏轼蹲下来,观察了一番,发现这三人手中都有着厚厚的茧,心中登时明亮了:“秦大郎,我们看到的店小二,不是真的!”
秦明也明白了过来:“没错,真的店小二,已经被人杀了。这三人,一人是厨子,一人是小二,一人是掌柜的,都被人预先杀死,然后放在柴房之中,专门候着我们送上门来。”
苏轼一阵后怕,若是这伙蟊贼的武艺再好一点,计谋再狠一点,恐怕倒下的就不止这三人了。
秦明问道:“现如今怎么办?”
苏轼白了他一眼,说道:“还能怎么办,报官啊!”
余下的皇家军校学员也沉默了,此行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似乎从进入梓州城开始,便有一张专门针对他们的网开始洒了下来。他们就像网中的鱼,想要挣脱,却找不到任何突破口。
众人掩盖起了柴房,稍稍阻挡了一下浓厚的血腥味。而后,所有人都没有说话,都在等着天亮。
时间缓缓地流逝着,黎明前的黑暗过去后,天终于在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借着幽幽的亮光,苏轼踏入了被烧成空壳子的客栈,开始搜寻着有用的证据。
但一场大火过后,任何痕迹都消失了。只剩下残垣断壁,和一个客栈的空壳。弄得满手火灰,却毫无发现的众人,再一次回到厨房,洗漱一遍之后,便启程去梓州城报官了。
两日后,通过监察司的渠道,远在京兆府,长安城,皇宫之内的陆承启,接到了苏轼他们遇险的报告。这是监察司第一时间呈上去的,列为了最高机密。
陆承启弄掉火漆之后,摊开暗报一看,登时大怒。苏轼的身份如此保密,谁有这么大的能耐,得知了他们的行踪和目的?连朝廷钦差都敢谋杀,难道这些人贩子的胆子,已经大到这等地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