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96/860页
经历了朝廷的风波,现在对于人情世故有着更深一步了解的陆承启,也明白了沈括为和要这么说。他们三人是分工合作的,沈括负责新式战船的设计,而唐勋则负责铸炮。苏颂因为是全才,则统筹全局。
现如今唐勋这边出问题了,沈括即便有心帮忙,也怕抢了他们的功劳,结恶了他们。唯有陆承启下旨,才能“名正言顺”地参与到铸炮之中。
这样的弯弯绕绕,要是之前的陆承启,定然是毫不知觉。可政治斗争是最锻炼人的,陆承启作为皇帝,要是头脑简单,不习惯深究的话,那他这个皇帝就是做得很不合格了。
这样的念头,现如今的陆承启只需一转念便能想明白,当即笑道:“你们三人是朕最倚重的人才,沈卿有什么奇想,但说无妨!”(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三章:火炮初成(六)
顺了沈括的意,也顾全了苏颂和唐勋的面子,这是双赢的事情,陆承启还是很乐意做的。沈括听了这句话,也顺驴下坡地说道:“陛下,且看这后装火炮的优势,不过是装填快而已。这三门火炮,应当是苏监正和唐侍郎竭尽全力铸出来的火炮,却仍不能解决漏气的问题。臣愚钝,窃以为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只是苏监正和唐侍郎当局者迷,尚未想到一个笨法子而已。”
唐勋和苏颂对望了两眼,并没有阻止沈括说下去。陆承启曾说过,学术的问题,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要想科技进步,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就要集思广益,共同寻找办法了。
陆承启示意沈括继续说下去,沈括得到了小皇帝的认同,也大胆地说道:“后装炮门这个想法,以臣愚见,是非常好的设想。只是漏气这个问题过于严重,才被两位弃之脑后罢了。要是解决了漏气的问题,岂不是又得一门犀利火炮?”
陆承启来了兴致,他始终认为一门火炮,射速的快慢,直接影响战场的走向。开花弹不难,陆承启脑子里就有几个方案,可射速的问题就不是他能解决的了,当即说道:“沈卿,继续往下说。”
沈括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臣有个笨法子,也是根据苏监正和唐侍郎的思路而来的……”
见沈括像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卖唱女子一样,陆承启恨不得赏他一个爆栗,心道:“你丫的,有什么想法就说啊,这是在吊我胃口么?”
好在沈括见到他脸上的不快,连忙说道:“……臣认为,如果像洪祥式步枪一样,给这门火炮配上一个子弹就好了。发射炮弹之时,只需把这个子弹装入炮门之中,点火既能发炮……”
沈括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听得糊里糊涂的,不知所云。沈括见他们都不理解,急得在一门后装火炮上指手划脚地说道:“陛下请看,就是把这里掏空,然后再另外造一颗子弹,里面装着黑、火药和炮弹,要发射炮弹的时候,把子弹装入,点火就行了……”
陆承启到底是有超过他们近千年知识的人,听了沈括的描述,他似乎明白了沈括的想法。这个办法似曾相识,不知道在哪里见过而已。
只是苏颂和唐勋就没有陆承启这么好的理解能力,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沈括到底在说什么。陆承启见他们两眼迷茫的模样,便知他们没有明白过来,便说道:“沈卿,你的画功如何?不如拿来笔墨纸砚,画出你的想法,这样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沈括正愁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得陆承启这么一说,大喜过望,当即说道:“请陛下稍等片刻,臣这就去画出设计图。”
陆承启点了点头,沈括也不耽搁,径直走出了试射场。沈括前脚刚离开,后脚那两个个测量射程学徒便回转了。骑着马的学徒翻身下马,深深躬身说道:“陛下,我们粗略测出,这一炮打出了九里地。若是再加大火药的量,用更重的炮弹,应当能打出十二里地……”
陆承启吃了一惊,他隐隐记得后世在虎门旅游的时候,听导游说过虎门炮台上的仿制红夷大炮,最大的射程也是和这门火炮差不多,甚至还有所不如。这么说来,这门不计钱银造出来的火炮,已经拥有了一流的性能。若是能配上开花弹,再提高一下射速的话,那简直是战争利器啊!后世把大炮成为战争之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几百门大炮一起发射,几百枚炮弹同时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面爆炸,哪里是活人能存活下来的?陆承启记得德国某个军事家的名言:“用无限的暴力歼灭敌人的战斗力,为达此目的,惟有机动力与火力综合之冲力。”
在绝对的火力面前,任何的抵挡都显得很苍白,很无力。这无关残不残忍的问题,难道让敌人冲上来把你杀死就不残忍了吗?
火药武器的出现,必定是冷兵器的退出战争帷幕。这是历史的进程,在更有效的杀人利器面前,冷兵器已经跟不上潮流的发展了。而恰好在这个时候,大顺的冷兵器也发展到了巅峰,弓弩的射程已经接近了极限。要想以兵器之利继续抗衡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唯有进一步发展。
陆承启出现,也填补了原来历史进程的缺陷。由他一手主导的黑、火药武器研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要是火炮再完成的话,那么契丹人、女真人,还有尚未形成的蒙古人,拿什么抵挡汉人?
见到陆承启惊讶后,若有所思的模样,苏颂和唐勋那颗被屡屡打击的心,才恢复了一点自信。
“没想到这火炮的射程竟如此惊人,苏卿和唐卿,你们功不可没啊!”陆承启由衷地叹道,他现在也总算明白了,为何红夷大炮能在原来的历史中流行三四百年,原因就在射程上!
这类型的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若是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依照中国历史的特性,在没有了明显敌人的时候,武器什么都停止了发展进城。以至于后来虎门炮战,虎门要塞上,居然还是这种大炮。即便调到最大射程,还不及英国人的阿姆斯特朗炮!陆承启在重生前到虎门旅游的时候,听到这则沉重的历史,不由地义愤填膺,心中闷气难平。
可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偏向于建城防守。而这种沉重的大炮,非常符合守城的要求,深受中国人的青睐,以至于三百多年来除了越造越重之外,并没有什么进步可言。到了后世的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人都用上了后装线膛炮了,虎门要塞上还是这种红夷大炮,相较之下,让每个心怀祖国的中国人都愤愤难平!
听得陆承启的称赞,苏颂和唐勋异口同声地说道:“此乃陛下远见所致,臣等并无甚么功劳,不过是把陛下的想法付诸实现罢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四章:火炮初成(七)
这是中国官场上的特性,一切功劳都是领导的,自己只是出了牛马力而已。如果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那距离领导给你小鞋穿的时日,也就不远了。
陆承启见怪不怪之下,也没有深究里面的意思。这功劳是实打实的,难道他还会抹了去吗?估计苏颂和唐勋也是这个想法,陆承启也懒得去揭穿了,只是说道:“苏卿,唐卿,你们铸成的这门火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远比抛石机、床弩远的射程,是这门火炮的优势,拿来守城,可以使城池固若金汤。只是不适合装在新式战船之上,也不适合野战。两位卿家也是知道辽人的铁骑的,以这火炮的射速,在敌人奔驰到军阵前,能发射几炮?”
苏颂承认了这一点,的确是他们想的不够严密。只是他们真的是已经竭尽所能,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所有事情,可还是解决不了炮管漏气的问题。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前装滑膛的火炮。
见他们都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模样,陆承启笑道:“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超乎朕的预料了。如今闲着等沈卿也是闲着,不如且用这三门后装炮射几发炮弹,让朕看看到底为何是失败品。”
唐勋到底是先入了官场几年,闻言连忙躬身说道:“遵旨!”
接下来便是那两个学徒的表演时间了,在他们二人的簇拥下,陆承启再次进了石屋之中。这一次不用以往,陆承启要求每一门后装炮都连着试射两炮以上,这一次这两名学徒就没有借口再躲进石屋里面了。
“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