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全集已完结》第409/624页


……

周末,偷懒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一丝困惑

杭州城码头,由于几日来暴雨连连。河面水势比之前有所上涨,变得宽阔了许多,还好水流却是平静无波,几里宽的河水静静的流淌着,这对于停运了数日的船工来说的确是个十分幸运的消息。

几日来暴雨倾盆,狂风呼啸,就算经验再丰富的舵手也不敢出航,固然是事出无奈,推迟几日,商家未必会责怪,但是舵手是靠这行吃饭的,若是天再不放晴,无法出工,家里就该断粮了。

如今上天开眼,从人所愿,船工舵手自然不敢怠慢,急忙赶到码头,清洗甲板,搬运货物,有手脚麻利的,已经开始起锚扬帆而去。而且也有几艘船从外驶来,如梭一般交织而过,井然而有序。

宽敞的码头上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河面平顺得犹如一面镜子,被无数的木橹打破,散成无数细小的碎片,如同鱼鳞一样,在阳光下闪烁光芒。

或者是下了雨的缘故,虽已午时,天空却是阳光明媚的天气,悬挂正空的太阳没有了前些时候的毒烈,散发出柔和的光线,将清澈的河水染成了金黄之色,悠扬的歌声遥遥传来,婉转动听,也不知道谁有这样的好兴致。

一艘客船顺水而下,徐徐剪破波浪荡了过来,船头站着一个秀美少女,江风拂面而过,吹动着她裙摆飘舞翩翩,犹如一只绚美蝴蝶。

客船渐渐靠近码头,这时众人才看清楚了少女模样,一张俏脸光洁得好像珠玉,精致绝伦,双眉弯弯犹如天边的那一轮新月,眸子明朗如星,一身华丽而得体的衣裳。松散系着一条鸢带,将少女装点得纤腰细细,配上她美好的容颜,秀丽得犹如一朵盛开的百合。

在船工们的操纵下,客船悄无声息的停了下来,秀丽少女柔唇微展,绽放出一抹无比喜欢的笑容,纤步轻移,曼妙多姿的身影消失在船舱之内。

“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小娘子,居然生得这般俏美。”

“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女眷……”

爱美之心,本是天性,突然之间看见一个秀美佳人,就如同在万花丛中发现一抹绿意,一时之间,不仅是在各艘船上忙碌的船工舵手,就连在岸边过往的行人,纷纷给予关注目光,也暗暗猜测起来。

客船抛下铁锚,放下缆绳阶梯,甲板不时可见有人在忙碌着,过了片刻。先是几个仆役打扮的人下了船只,上了码头,目光带着几分迷惑打量着四周,迟疑了下,发现不远处有几顶看起来比较干净的轿子,连忙走了过去。

与轿夫聊了几句,好像是在讨价还价,过了一会,双方满意点头,然后轿夫们当然是跟在仆役身后,抬着轿子来到客船底下等候,之后几个仆役返回船上,进了舱中,应该是向主事人汇报此事。

就当某些人以为能再次见到那秀美少女时,却见在船工们的帮助下,十几个青衣仆役抬起七八口大箱子从船舱内鱼贯而出,那吃力的模样,可知箱子应该比较沉重,小心翼翼的走下阶梯,把箱子摆放在码头岸边,随之围站在旁,仔细看护起来。

从外地来的,不知是返乡,还是探亲,见此情形,众人又开始揣测,目光不停瞄向船舱方向,暗想,这回应该出来了吧。

然而。有些事情不是想就能实现的,只见船舱里再次出现几个侍女,模样倒也清秀标致,手里捧着一些物事,款款而下,走近桥子旁,又是铺绸垫纱,又是撒花喷粉的,不一会儿就把还算干净的轿子装饰得焕然一新,凭添了几分华丽。

装点好轿子,几个侍女返还舱中,在某些人期待灼热的目光下,秀丽少女终于从舱里走了出来,不过身旁有几个侍女团团簇拥,只偶尔闪现绰约的身影,让不少人失望不已,当他们想换个地方观望时,人家已经坐入轿子中,在一群人的前呼后拥下,缓缓朝城中而去。

“瞧这派场,指不定是哪位达官贵人的……”

对着轿子指点私语片刻,码头上又恢复了忙碌的景象,毕竟人贵有自知。既然明知道对方背景不凡,就算有什么想法都应该尽早断绝了,免得惹出祸事来,当然,也有些或另有目的,或出于好奇之人,悄悄地尾随而行。

……

州衙,范仲淹书房之中,楚质还在述说着自己的观点,认为如果有机会的话,那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劳而获。而范仲淹设想的义庄就是实施这个平均主义,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是在纵容族人的懒惰行为。

中国儒家讲大同社会,要人们有无相恤,互救互济,而身为儒家门人的范仲淹,更是身体力行着儒家的学说,设立义庄不仅是为了救济族人,同时也是在实践自己的理想,以实现传说中的三代之治,也就是有田同耕,有饭同吃的平均主义思想。

然而义庄固然反映了范仲淹的理想愿望,但是它不鼓励族人去生产劳动,创造自己的财富,而是在养闲人,据此楚质就可以料想,当范氏族人习惯被养之后,就开始不事生产起来,只会在义庄身上打主意,吃义庄,非把义庄吃空才甘心,就算把义庄搞垮了,也不会有人痛心,因为那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产业。

这并非楚质的臆测,历史的事实就是这样,毕竟有先例在前,远有太平天国平均地权,近有集体农庄制,但最后都证明其最终会失败。

如果有一个腐儒门徒在旁,听到楚质的话,恐怕立即会用儒家人性本善的那套空话来回应,然而范仲淹出身贫寒,而且了解民生,不然也不会看出宋朝存在的弊端,极力推行新政,所以自然把话都听进去了。

轻轻叹了口气,范仲淹摇头笑道:“老夫本意。原是想解决族人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劳作,或苦读求取功名,不料听你之言,反而是害了他们。”

“其实范公善举无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也不必因噎废食,只要多增订几个规矩即可。”楚质说道,但对此也不抱什么希望,毕竟义庄本身就是一种救济行为,而且范围比较狭小,只限于范氏族人,可以说是家族产业,没有问题才奇怪。

“就如你所言,老夫何尝不清楚购置义田之后,族中可能会有不肖子弟犯了规矩,然而,老夫宁愿养百个闲人,只要其中有一人是急需帮助的,那就不枉老夫此举了。”范仲淹淡淡说道。

宁错养三千,不放过一人,这是一种何等博大的胸襟,相对而言,楚质觉得自己应该感到惭愧,毕竟自己看到义庄,只想着会有人从中渔利,纵容懒惰,却从来没想过,对于某些急需的人来说,却可能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想必这才是范仲淹的初衷吧。

“君子以自强不息,若是居于安逸,却不思上进,那永远只是个庸人罢了,那又何必理会。”范仲淹继续说道,有意在点醒楚质。

“下官受教了。”楚质拱手说道,事实的确是这样,义庄的制度本身没有问题,有如此优厚的条件,不必为生活发愁,那正是奋发向上的时刻,要是某些范氏族人只想着怎样占田庄便宜,而不思进取,最后只能和守株待兔的结果差不多,或者那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

为什么自己看待事情总是那么的片面,敬服范仲淹之余,楚质也暗暗感叹,明明清楚要易地而处、逆向思维,可是事到临头却从来就没有实现过,这就是差距啊。

当前:第409/62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