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道》第174/212页


228把福利做成事实!

……把福利做成事实!

转眼间,时间一天一天过,万冥子他们已经走了有些日子,李世民也将明年会有蝗灾的事情用诏书传了下去。由于国人对蝗灾的恐惧,倒也是慌乱了一阵子,还好随着蝗灾即将发生的诏书发下去之后,李世民又将蝗灾发生前今年该做什么,该去怎么做的诏书也发了下去。

随着各级官员的讲解,百姓们也都明白了,这蝗灾其实没那么可怕,也不是皇帝失德引得天随人愿,而是上天给予大唐人民的一个考验,只要度过了这次蝗灾,那大唐的国力就蒸蒸日上,大家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若是过不了这个考验,那将是重演南北朝的悲剧。

这大唐立国没几年,唐朝之前的隋朝也没几年,隋朝之前的南北朝混乱状况,基本上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听说这次蝗灾度过不了之后会造成如此大的后果,大家都紧张了起来。好在提前知道了明年会发生蝗灾,还有一年的准备时间。不然的话,那恐怕就会被蝗灾弄了个措手不及了。

既然有一年时间去准备,那还有啥怕的?蝗灾嘛,不就是吃庄家么?今年多种些,多省下来写。明年蝗虫来了大家也有吃的,不会被饿死,再说了。不是皇帝从上天求得了新犁了么?据说那新犁可不是比原来的犁头好上一倍两倍,又省力,又有效率。皇上又同意只要有能力的开垦多少田地他都不管,而且还供给田地所需要的肥料。这田多了。农具好了,有肥料了。要是粮食在种的比较少,那自己都对不起自己。毕竟粮食种的越少,到了蝗虫来袭的时候,挨饿的可是自己。所以所有农人们都牟足了劲,静静的等待着农耕时候的到来。

不提那些壮劳力,居家织布的妇女们最近也暂时放下了手中的织布梭。织布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是现在更重要的是养鸡!没听圣旨上说么?养鸡可以在蝗灾来临的是后让鸡把蝗虫吃掉,到时候既能消灭蝗虫。又能不费粮食的养鸡。一举两得的事情。不过话又说回来,家家都养鸡,估计明年鸡蛋和鸡肉的价格就不会高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再怎么说人不会被饿死,这一天吃几个鸡蛋还营养嘞,以前吃个鸡蛋还得等到过年,明年恐怕是要吃鸡蛋吃到满嘴流油喽。

除了妇人,还有一类人最为忙碌。这一类人就是木匠了,自从李世民发下了曲辕犁的图纸,只要是会干木匠活的匠人全都被官府聚拢到了一起,不让你干别的,就是做曲辕犁就行,最起码要赶在春耕的之前。把曲辕犁都赶制出来。匠人们一天三班倒,成品的曲辕犁早都堆积如山。就等着农人们前来购买了。

比起干劲朝天的人们,天仙宫可以说寂静的要死,这来来回回的已经走了三批人了,原本的两千多道士也下降到了一千人。前些日子孙思邈又暂时搁置了道藏中医道的编纂,带着医道的道士们出去采药去了,说是明年蝗灾,今年可要采够药材,不然等明年蝗虫一来,把药材都给吃了。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这样一来又少了一大批人。

不过孙思邈的这个理由黄俊明还是同意的。毕竟中草药,中草药,中医讲求的都是野生的药材,野生的药材又是什么?除了野生的动物药材剩下的都是植物了,而且这植物药材也是占了中医中的极大的比重,明年蝗虫来袭究竟会让多少人受灾黄俊明并不知道,毕竟在黄俊明看来,时隔一千四百多年,在现代还能提起的蝗灾肯定是小不了的。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提早做打算,要是等到事情来了再去想办法处理。黄花菜都凉了。

近些日子黄俊明也没闲着,每个前来上香的香客都得到了天仙宫的一份小礼物,不是别的,巴掌大的一个小镜子或者是个很平常的玻璃杯而已。这一来二去的果然有商人找了上来,几番商定之下,由商人代卖天仙宫的玻璃制品,所卖的钱财除了正常走税之外,留一成给商人。剩下的归天仙宫所有。而天仙宫将这些所得到的钱财和所收到的香火钱放到了一起。轰轰烈烈的开启了社会福利的首班车。

从过年到现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仙宫的道人们在大唐基层小吏的帮助下,可是帮助了不少人,单单是长安周边正在建造的孤儿院,敬老院。可就花费了不少钱财下去。这天仙宫做社会福利可是李世民亲自点头同意的,地方官员自然不敢为难,所以往往这孤儿院和敬老院都是一地中比较好的地段。够宽敞,生活也方便。

而敬老院和孤儿院的设计、施工都是黄俊明特地聘请工部的人来做的,这为了应对明年蝗灾,除了水泥路的修建和城墙的修葺之外,工部可是没有其他的任务了,一个个的闲的要死。听说黄俊明请人过来修建孤儿院、敬老院。工部的几个巨头商议之后决定还是给黄俊明这个面子,第一这黄俊明也是为了百姓嘛,是做善事。第二,黄俊明又不是让工部白帮忙,那可是给钱的。工部这些人早都预料到为了明年朝廷肯定会在今年节衣缩食。这出去做善事还能有点名正言顺的外快,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这快春耕了,建造的孤儿院敬老院又不是一个两个,所需要的工人也是相当的多的,对于这,天仙宫也有办法,一个曲辕犁市场上售价五十文钱。虽然已经是相当便宜了,但是还有些家庭会因为这五十文钱而头疼。黄俊明想的很好,春耕其实只要拿几个礼拜而已,只要有人出力帮着天仙宫修建孤儿院敬老院,那只要干够五天,这犁就给你了!若是在春耕之后还有时间也可以过来做工,每天十文钱。这可是相当多的一把外快了……还有三千字!加油!!!!(未完待续)

229充满干劲的大唐朝

229充满干劲的大唐朝

这样一来,在这准备农耕的前几天,建孤儿院、敬老院的工作还真没什么落下,反而是进展的飞快,黄俊明也适当的放宽了标准,只要是能来这里帮忙五天的,就可以在春耕前去领取一个崭新的曲辕犁。这让那些纠结于农耕临近却没做好准备的人相当的兴奋,纷纷跑到等级做工的地方签了五天的工作协议,领了曲辕犁欢天喜地的回了家。

这时候的民风淳朴的很,也不用怕这曲辕犁被农人拿回家之后,并不会过来做工,再说了,现在这偌大一个工部等着黄俊明这个财神爷吃饭呢。黄俊明准备的这份协议可是在工部的认可下签下的。虽说这工部照比其他的什么吏部、户部、兵部什么的地位低了不少,可是那在普通人眼中也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哪敢签了协议不去按照协议做呢?

在天仙宫的福利计划当中,这孤儿院和敬老院可是一件大事,本打算着直接给老人一些钱财和生活所需的,但是后来黄俊明一了解,若是将钱财和生活所需的东西给了老人们,恐怕老人们也会省吃俭用,一句话,穷怕了。

所以黄俊明最后想到了建立孤儿院和敬老院。在黄俊明的想法里,孤儿院和敬老院建在一起就可以了。现在的孤儿可是相当的懂事,老人们可以由孤儿们帮着看护,而孤儿们呢。又可以听从老人们的训导。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这些鳏寡老人大多数都是没有子嗣的,有了这些孤儿正好是解开了老人们心中的一个结。同样的孤儿也可以从老人们那里找到关爱。

这样一来一旦天仙宫的孤儿院和敬老院建成之后,天仙宫只需要派去一两个道士作为总领全局的存在,再招聘几个厨娘给老人和孩子们做饭,就足够了。当然这建立孤儿院和敬老院的这段时间,孤儿和老人们是暂时没有受到天仙宫的直接管理的。不过还好。这几个月统计出来的孤儿和老人们的数量相差并不是太大,在黄俊明的授意下,直接将孤儿们送到了老人们的旁边。美其名曰是互相熟悉。同时每周都给他们带去一些吃食或者钱财什么的。只等着敬老院和孤儿院建立好了之后就让他们搬进去。

除了将孤儿和鳏寡老人的问题落到实处之外,这残疾人的这一问题,天仙宫也都相当贯彻的按照年初定下的章程。认真的做了下去。残疾人不比其他,现在大唐的残疾人多数都是在战乱中受伤的平民或是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劳作,但却又有自己的家庭,所以这一来二去的家里也变得不富裕了。

对于这些有残疾人的家庭,黄俊明可是想了又想,现在科院的发展还不是很强大,现代很多能够帮助残疾人的东西无法制作出来。这样就显得相当的捉襟见肘了。不过好在每个有残疾人的家庭大多数都有健康的人存在的。黄俊明也只好先让这些家中身体健康的,在孤儿院和敬老院中找些工作去做。或是做些打扫工作。或是做厨娘。在黄俊明的眼中,无论什么人,想要得到钱财,必须付出相应的东西,一味的给予需要收帮助者钱财。时间一长容易使他们产生惰性心理。只为了这些救济金,而不去从事力所能及劳作。这并不是黄俊明想要看到的。

由于现在天仙宫的香火钱是越来越多,而且天仙宫还有了自己的生意经。建孤儿院、养老院的花销虽然大,但对于天仙宫钱库里面的钱来说那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近期天仙宫又收购起了粮食,价格给的相当公道。这理由嘛也说得相当的中肯。天仙宫的道士不劳作,所以就没有产出。只好买粮来预防明年的蝗灾了。同时由于天仙宫承诺在灾年尽可能的给予灾民帮助。但是手中没有粮食,想要帮助那也是有心无力。所以才向社会上收购粮食。

天仙宫现在在黄俊明的带领下可没那么多弯弯道道,有事说事这一点倒是相当的明确。大家看了天仙宫收购粮食的理由之后,只要有能力的多少都买给了天仙宫一些粮食,说实话,这也是大家给自己买的一个保险,万一明年蝗灾没扛过去,自己家没粮了,跑到天仙宫一看,天仙宫的道士们都饿死了。这最后的希望也都没了。现在提前买给天仙宫一些粮食,等到蝗灾来了自己真没抗的过去,还能依着天仙宫挨过这场天灾不是?

不过这天仙宫的福利待遇一实行,这弊端又显现出来了。虽然说李世民已经下诏大唐所有道观都要向着天仙宫学习,开展社会福利这一项待遇,不过毕竟不是所有道观都能收到像天仙宫这么多的香火。本来自己吃饭都靠着信众施舍,怎么有钱才去开展社会福利事业?

所以整个大唐除了天仙宫和几个有名有号的大观之外,还真没几个开展社会福利待遇的道家宫观了,这样一来,得知消息的孤儿、老人们为了生活不得已又开始了向着长安的方向迁徙的活动。没办法,谁让现在社会福利体质还不健全呢?只有者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才有社会福利待遇,而且又是以长安天仙宫的福利待遇为最好的呢。为了生活,也只能千里迢迢的奔向长安了。

第一时间得知这件事的黄俊明也是大伤脑筋。这老人孤儿不是天仙宫养不起,只是这本来就没有什么依靠的这群人,跋山涉水的来长安,实在是太不安全了。恐怕这一路上身死的人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到时候这本来的善举也变成了罪孽了。是在不是黄俊明想要的。

若是不让他们来长安享受福利吧?不说黄俊明下不了那个狠心,就算是下了这个狠心,那也是把自己顶下的规矩给破了。这思来想去一段时间,黄俊明也只能紧急通过官府向在外的天仙宫道人们发了讯,要他们在外传道行走天下的同时,与当地官员和宫观商议好,共同找一处地方修建孤儿院和敬老院。一切福利水平按照长安城的来。到时候所需钱财由天仙宫这边拨出。

这样一来,估计就能止住那些孤儿和老人向着长安迈进的脚步了吧。随着黄俊明的沟通,一纸告示飞奔大唐的各大城市,孤儿们和老人们固然是停止了脚步,不过天仙宫怎么运输钱财这一点,却被很多本来就打算劫掠的人盯上了,而这是后话。

现在的大唐朝,充斥着一股子干劲,只要是回的起锄头,扶得住犁的,全都跑到田地里去耕种去了,各大城市又火热的进行起了孤儿院和敬老院的建设工作。甚至连那些商人们,也因为突厥和大唐之间的商城而一窝蜂似的带着自己最得意的商品,走上了北上的道路。同时为了李世民在救日仪式上的那一句“重视人才”士子们埋头苦读的同时,又更多的关注起了现在的朝廷是怎么运作的,在即将来临的灾难前是怎么处理好民众之间的关系的。这样一来可比之前的那死读书强了不知道多少倍。而以前书中看不懂的话也一一变得了解了,这或许也就是实践的作用。至于士兵们呢?现在的士兵们的生活也是相当的充实,大唐本来就是府兵制,现在又是农时,大多数的士兵早都领了器具,开始了农耕生活,而那些边疆的守军们,更是每天将刀枪磨得锃光瓦亮,防范着敌人的进攻。

毕竟现在的大唐可是处于一个相当紧绷的状态,这时候外人要来趁火打劫肯定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边关的守将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守护这个国家。不过效果上还是蛮不错的,起码突厥那边由于商城的存在没有太大的动作。而在高句丽那边更在大唐的高压下,暂时不敢抬头。吐谷浑目前还是大唐很忠实的一条狗,和吐蕃两国争斗的正厉害。唯一麻烦点的就是梁师都了。不过梁师都在柴绍和李靖的双重压力下,也不敢有所举动,相信只要梁师都稍微有一点动作,绝对会是一个灭亡的结局。这一天,大唐已经等了十年了。

说完了士农工商,国外军情,再说说国内的官宦世家,要说这官宦世家一直都是李世民最头疼的。不过起码大多数世家还是懂得这大灾来临之前要怎么做的,这灾祸一事们虽然世家不是太相信,但是也是不敢懈怠,世家家业大,每次受灾损失的最大的便是他们了。这些对于他们的思维有些模凌两可的事情,却是最要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所以大世家们还算安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官宦世家都能看清楚形势的,那些看不出形式的,只是刚一冒头,就被大唐的高压,压成了粉末。其中过程太过血腥,总之是贯彻了李世民在太极殿中的话就是了。西南也就不一一叙述。

230暴怒的黄俊明。

当前:第174/21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