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风流才子全集》第2/1404页


想到这里,他似乎觉得在内心深处掀起一份感动,他知道这是那还残留这具身体原来意识对他做出这份决定感到开心。他说道:“奶奶,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要你担心了。”

刚说着,门被推开,一个小姑娘走了进来。她穿着一件绿色绣芙蓉花的短裙,下边是一条红色素罗长裤,红彤彤脸上一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后面还扎着两个马尾辨子,随着她跑动还上下甩动着,显得美丽活泼可爱。

她看到石坚能在室内行走了,欣喜地奔过来:“坚弟弟,你好了吗?”

赵青城通过石坚记忆知道这个少女就是石坚自幼定下的娃娃亲的对象李慧,他再次感到他脑海里残留意识见到李慧后欣喜。两个小人是两小无猜,她比石坚早出生几个月,因此喊他坚弟。可赵青城还通过记忆知道自从奶奶带着自己投奔李家后,李慧母亲和他们说话态度,以及李慧父亲对李慧母亲这种恶劣态度的默认,知道假如没有其他的变化,这桩亲事是不可能有结局的。

说着,李慧从怀里掏出一本厚厚的书来,赵青城说了声:“谢谢。”

他知道这个文弱的少年平时看的书基本上都是这个少女从她父亲书房里偷偷拿出的。这件事李慧的父亲也发觉了,虽然石家今天困窘的局面让他后悔当初定的亲事,可作为朋友的儿子,他还是希望石坚有出息的,也故作不知。

赵青城翻开少年的记忆,发觉他是记下不少书的内容,可没有人专门教导,靠这种自学想要成材,恐怕比登天还难,至少赵青城发觉他记忆里认错了好多字,更谈不上对记下的内容了解。

不过没关系,在这个年代里,自己领先了一千年的文化优势,三个博士学位全是文科学位,也话对古文他还没有这个年代当世大儒理解得深刻,可自己这个肉身才八岁,还有许多时间进一步学习。

想到这里,他心中生起万丈毫情,他来到窗前,看着外边绿树成荫,在心中大喊道:“大宋,我来了。从此以后我就是石坚!”

这一刻,他目光深遂幽远,只是室内两人一个老眼昏花,一个懵懂无知,否则肯定发现他现在的眼神完全不象一个八岁小孩子拥有的,而象一个沉稳的中年人。

李慧看到石坚这种坚定的眼神,她觉得她的坚弟弟似乎这一刻变得更加迷人,至于什么原因她可不知道。

然而就在此时,门再次被推开,这次进门的人是李慧的母亲,看到她凶巴巴的样子,石坚叹了一口气,不知道她看到女儿来到这里,又要说出什么难堪的话。

果然,她开口对李慧说道:“你怎么又跑来了,我不是告诉你不要和这个穷小子厮混!”

又对石坚的奶奶说道:“难道你们家没有铜镜?也不照照现在你们什么模样。”

说完又对石坚说道:“你小小年纪,什么不学,这么小就开始学起那些唱戏的小白脸卖脸蛋,勾引人家小姑娘!”

李慧父亲本是举人出身,现在还担任着和州节度掌书记的职务,作为他的正派夫人,她可不会象那些街上小市民一样泼口骂娘,可她这几句话说得比骂娘还要狠。

宋朝戏曲还在萌芽阶段,戏子们所唱的都是文人作的词赋。这时候,戏子的身份很低下,有些男戏子为了生活,不得不供那些爱好男风的富贾官员狎玩。直到明朝时,喜欢男风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种对同性恋开放的心态连现在西方国家也尤之不及。但在宋朝时,对这种戏子还持着一种相当鄙视的态度。

李慧母亲把石坚比作这些戏子,对石坚的侮辱已经够重了。连石坚的奶奶在旁边都气得发起抖来。

石坚前世因为家世和自身本绩,十分受人尊重,更加受不了这个妇人的侮辱,他行了一礼,说道:“李夫人,你不用担心,没几天我们自会搬出李府。”

李慧一听,还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问题,可她看到这个瘦弱的少年眼里闪出的不屑和藐视,她咬牙切齿地说:“好,少年人有志气,我倒看看你们还有几天搬出我家。”

说完,她气冲冲地拽着李慧走出了这间一贫如洗的房屋,一路上她还在对李慧呵欠着。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老妪叹道:“我的乖孙儿,你刚才怎能说出那样的话。我们这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奶奶,你放心,我会有办法的。”石坚说道。

老妪又是重重地叹口气。其实她投靠李府,也不是来吃闲饭的,每日帮李家洗煮扫抹,和下人相比,只是少了一张卖身文书。离了李府,她可以帮别人家做事,但如果签定了那份文书,作为一个朝庭命官的母亲,那比杀了她还难受。

石坚说出此话,是凭借着他强大的知识,不相信在这个年代,挣不到一份养家糊口的钱。可老妪以为他是少年人,说的气话,也不为意。就是李慧母亲也不相信他们真的离开李府,还准备过几天用这话再来羞辱他们祖孙。

过了一日,石坚感到自己身体好些了,他来到和州的大街上,看能不能找到一份赚钱的项目。

第二章 蒸酒

和州位于沿江地区,跨过江便是江州(今芜湖),往东是江宁(今南京)、润州(今镇江)、杨州,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富裕地方。直到南宋,因为经常受到金人的践踏,这等繁华才衰落下去。

和州在大宋时不算一个大州,州城面积也不大,可地处交通要道,还是很繁荣的。石坚一路走来,看到街道两边酒肆旗幡飘展,馆阁笙歌不断,街上人流如云拥挤,倒也十分地热闹。他试图从原来石坚的记忆里找出对和州城的一些印象,竟然发觉他投奔了李家后,只顾得闷头读死书,到街上闲逛没有三次,更谈不上什么印象,比前世自己书呆子形象还要胜了七分。

他此时只好凭着自己的眼力寻找一丝商机,可他立即发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一肚子主意,却无法得以实施,一是他手头没有本钱,二是石家人丁单薄,没有人帮忙。他犯起愁来。由于原来的石坚很少出门,没几个人认识他,路人看到这个小孩子皱着眉头在街上东张西望,还以为是谁家小孩犯了错,被大人责骂了,躲在大街上不敢回去,也没有人在意。

这时,石坚就发现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将这条长街走了一半,看到有三家酒肆挂着太白酒店、太白酒肆、太白酒家的旗号,看来现在李白的形象已经深入寻常老百姓的心中。他想到了李白的诗,李白的嗜酒如命,突然灵机一动。现在北宋恐怕还没有出现蒸馏酒,否则《水浒传》中武松不可能喝十八碗酒,还打死一只老虎。要是高度酒,十八碗灌下去,不要说打虎,连走路也走不动了。何况李时珍也说过蒸馏酒出自元代。

其实石坚这里犯一个错误,蒸馏酒在唐朝就有了。公元640年唐太宗时,我国新疆地区便会制作蒸馏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说明唐代已出现了烧酒。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之名句。李肇的《国史补》也记载有剑南之烧春”等等。以上是从蒸馏酒的名称来看。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气乘取”的记载。此外,近几年来出土的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果没有烧酒,肯定不会制作这么小的酒杯。这些都充分说明,唐代就出现了蒸馏酒,而先出于西南或西北。之所以没有完全普及开来,估计人们不懂原理,蒸馏的器具不够密实,在蒸馏的过程中许多酒气也随着水蒸汽散发到空中,浪费大,效果也不好,另一个原因高度酒浪费粮食,而温饱问题一直是封建王朝统治者头等大事,直到明末随着技术完善,中国高度白酒才大量流行起来。

石坚是犯了错误,可这个小州城里,现在的确没有蒸馏出现,却让他误打误撞,蒙对了一个发财的思路。后来随着小圣人酒名闻天下,他已经看了不少古书,竟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心芳先生提早了一千多年考证出高度白酒起源于唐朝(见《曲蘖酿酒的起源与发展》),也验证他从古书中找出这个方法的说法。

石坚找到了发财的办法,兴冲冲地跑回家,向老妪要钱。老妪知道她的孙儿有时为了卖书和笔墨纸砚,有时候也向她讨一些钱儿,不以为意。只是这次石坚叫她把身上所有钱都拿出来,她还是问道:“乖孙儿,你要这么钱做啥?”

石坚只好学着小孩子撒娇的模样,拽着她的衣袖说:“奶奶,放心,我不会胡乱花的。”

当前:第2/140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