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帝国时代全集.net》第144/343页


  有一次王有年实在忍不住了,提心吊胆的问她道夫人啊,我这么做你怎么一直什么都没说呢......
  她没听他说完,她打断了他的絮絮叨叨,她只说了一句话,很短的一句话:“这件事你做的很好,所以,继续。”
  连他那妖孽一般的夫人都觉得跟着李青混是错不了的,所以王有年从那以后就一直巴巴的跟在李青身后,李青说什么就是什么,差点要到了盲从的地步。
  不过李青并没有在他的事情上指手画脚,相反,自他真正的掌握了实权之后,他反而很少说话了,就算他巴巴的去问,他也只是淡淡的笑了笑,说一句我可不是知州我才懒得为你操心呢,你自己的事自己去搞定。
  不过,李青却也不是放任不管他了,时不时的,大概七天一次这样的频率,李青就会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很怪,大多是问他一些很奇怪很难回答的问题。
  他不敢不认真回答,每一次他都抓破了脑袋的深思,尽可能的让自己的答案击中要害,李青的回信很快,大多只是反问一个问题,但就是这一个反问往往一下就令他几天几夜不得安睡,他想啊、想啊、想啊,但总是想不出症结所在,所以他又回信,李青的回答于是越发的古怪了起来,说了很多,谈了不少,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他王有年恍然大悟。
  只是有一点令王有年很是不安,有时候他蓦然回头,却忽然发现他现在的想法竟然与之前的完全相反了,换句话说,他现在好像很反动啊!
  不过不安归不安,王有年却还是坚定的跟着李青。
  此时此刻,就连他自己都无比坚信,他王有年的春天很快就要来了。
  听说童贯已经在宫里运作了,听说蔡京暗暗安排的几个棋子也都动了起来,所以,毫无疑问,蔡京复起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蔡京一起,作为孙女婿的李青毫无疑问的就会如日中天,那么作为李青第一个忠实的追随者,他王有年又怎么可能还一直窝在杭州的这一亩三分地上?
  今天王有年来这里,第一是想听一听李青对于未来局势的一些判断,杭州的政局好像要乱起来了,江家的好多个追随者都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第二,是他也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通告李青,很秘密,必须亲自说。
  王有年四方看了看,当他确定并没有人偷听,这才压低声音道:“子玉,你听说了么?李雄安大人来杭州了?而且,现在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这条船上?”
  李雄安?
  李青一怔。
  李雄安是大宋负责岁币的主要官员,这家伙前来杭州,想来应该是为了岁币的事,可是他怎么也会在这条船上呢,难道,他已经与江河山达成了什么协议?
  李青的心猛的一下揪紧。
  这李雄安来杭州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
  这事情不正常啊!
  李雄安来杭州,自然是为了买布什么的,那么作为杭州最大的布行老板之一,蔡思雨怎么一点儿都不知晓,还有,楚楚可是掌握着不少机密情报的啊,可是她也什么都不知道?
  这事不正常!
  太不正常了!
  看样子,今天的这一场诗会有好戏看了!

第118章 岁币
更新时间2015-4-12 8:04:14 字数:2182

 118
  呼的一声,从西北方向吹拂过来一阵冷风吹得船上各处摆挂的物件哗啦啦作响,吹得站在船舷上的人一阵阵的瑟瑟。
  这是西伯利亚的寒流吧,怎么这么冷?
  李青也禁不住一个哆嗦。
  但其实李青自己明白,他并不是身体上感觉到了冷,他并不是受不了那种寒意,他只是被王有年的那个消息吓着了。
  也许,其实连李青自己都没有发觉,他现在有些飘飘然了,好像随时随地都充满了无穷的信心,好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脚步。
  可是听了王有年的话后,他这才悚然一惊。
  李雄安来了,他竟然不知!
  李雄安这么重要的人来了,他竟然不知!
  “李青啊李青,你这段时间有点不好啊,太飘飘然了,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也许,你真的太小看了江河山了!”
  “李青,记住,牢牢记住,你现在只能靠自己,果果已经陷入了深度沉睡,没有人再可以帮你了,你必须小心了再小心,一个不注意就会万劫不复,就得死!”
  呼――
  李青仰起头,长长的吐出了一口白气。
  李雄安?
  李雄安?
  不一会儿,他的大脑就开始高速运转起来,一个又一个的念头在他心里浮现又湮灭,湮灭了又浮现。
  其实严格说起来,李雄安在大宋的朝政里并不算什么重要人物,他的官并不大,能管的事也很少,他想插手杭州这一亩三分地上的事情,可谓是痴心妄想。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一旦有了契机,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了。
  李雄安管着一件事。
  岁币。
  岁币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听都没有听说过。
  岁币其实就跟大清朝时候的“割地赔款”差不多――尽管李青所在的二十一世纪曾经有不少专家用各种方法论证说他们差别很大:
  割地赔款是被逼的,是耻辱的,但岁币是自愿的,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好处大过坏处的:
  第一,有了岁币就不用打战了,大宋的军费开支啊税费啊什么的,一下少了不少,老百姓的压力从这个角度上讲应该是少了不少。
  第二,不用打战了,大家终于可以好好的过几天好日子了,大宋的经济于是又一次得到了休养生息的契机,大宋的国家和百姓愈发的富裕了。
  第三,从具体的数额比较,大宋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若是有一百万两银子,那么大宋从边境贸易中得到的好处甚至可能超过一千万两,也就是说,付出的远远小于得到的。
  大清朝的割地赔款是打战打输了,被人家逼着,不能不从,不敢不从,不从人家就灭你了。人家打一战可能只花了十万两银子,但割地赔款的金额加起来却可能千万!
  大宋的岁币是这样来的:大宋与大辽不想打战了,不想再死人了,只想好好的过几天安稳日子了,所以双方坐下来,谈判,我们不打战了好不好,反正谁也打不赢,再打还要死人,再打还要没好日子过,我们不打了,行不行?大家都回去好好的过几天安稳日子。
  谈来谈去,最后达成了条件,辽国说不打也行,那你们大宋得给我们辽国一些东西吧,比如这些比如那些,大宋点了点头,说好啊,不过你们也不能白要吧,边境贸易什么的,得开放吧,双方谈了几个回合,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于是,每年大宋都得又给银子又给货物,这些东西就叫岁币。
  所以,李青觉得,不管是岁币也好还是割地赔款,都他・妈的很耻辱!
  岁币就跟靖康之耻一样,都是大宋永远也抹不掉的伤疤和伤痛!
  况且岁币的数额也不小,又不可能由大宋的皇帝自掏腰包,最后还不是要朝老百姓要!
  所以这岁币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个李雄安,管的就是岁币这件事。
  当然,不是全管,只是负责其中的一部分。
  岁币包括很多东西,银子啊,布匹啊,茶叶啊什么的都有,李雄安负责的,是布匹。
  大宋的布匹当然是江南的最好了,江南的布匹里,有一种特殊的布料却是杭州最好。
  这一次,李雄安自然是又来杭州采购这种布匹了。
  朝廷来买东西,价格给的自然不会太高,甚至大多都是成本价格,不过不少商贾还是争先恐后的抢夺这岁币的份额。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机会啊!
  这样就能与朝廷甚至跟皇帝扯上关系了,不说以后朝廷需要别的货物的时候会优先考虑自己,单单是朝廷会知道自己的名字、甚至记住自己的名字,这就足以让无数商贾热血沸腾了。
  大宋的商业虽然无比发达,大宋的商人也很有钱,但地位真的不高,一旦出了什么问题,朝廷对商人都是要么抄家要么杀人。

当前:第144/34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