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32/170页


  为了应对眼前的困境,刘邦在下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在会上,刘邦说了三点。
  第一点:“我有罪。”
  “罪从何来?这次彭城失利主要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从战略上再重视一点、思维再清晰一点,就不会导致彭城的一败涂地了。”作为一个堂堂的汉王,刘邦在众将士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起到了表率作用。
  第二点:“我们还有戏。”
  刘邦看着手里的调查表,用饱含希望的语气说道:“据不完全统计,汉军尚有十来万人马流落在外,信使已出各路,相信他们马上就会聚集而来。”刘邦说这句话,是为了起到定军心的作用。
  第三点:“我愿将函谷关以东的地盘作为封赏,有谁愿意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
  函谷关以东的土地现在基本上都掌控在项羽和其他诸侯的手上,刘邦开出这张空头支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振奋军心,让大家继续拼死拼活地为他卖命打江山。
  果然,刘邦讲完这三点后,汉军军心大振。对他们来说,这个“地盘”的诱惑太大了。封妻荫子、荣华富贵、衣锦还乡,这是谁都想要的生活。
  这时候,张良站了出来:“其实,大王不必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我给您推荐三个人,如果这三个人都用好了,打败项羽就是迟早的事了。”
  张良推荐的第一个人是九江王英布。
  “英布有两大优势,一是骁勇善战,千军之中可取敌首级;二是手握重地,他管辖的九江郡是西楚的后防。如果能让这样的铁面杀手归顺,就可以直接威胁到西楚的侧翼。”
  张良推荐的第二个人是魏相彭越。
  “彭越同样有两大优势,一是骁勇善战,虽然他是盗匪起兵,但就是这样一个混世魔王,竟然能干掉济北王田安,大败楚将萧公角,最后逼得项羽大兵伐齐,因此不可小觑;二是他和田横两人在齐地打游击战,连项羽都拿他们没办法。如果能把这样的豹子头据为己有,楚军便又多了一份牵制。”
  张良推荐的第三个人是大将军韩信。
  “韩信有两大优势,一是善于用兵,他小从熟读兵法,并且能因地制宜地运用兵法;二是善于用谋,各种谋略胸有成竹,令人防不胜防。如果能把这样的天才军师运用好,何愁打不败项羽?”
  众人听完张良的建言,都惊讶地看着他。这时,刘邦替大家说出了心中话:“具体要怎么实施呢?特别是英布,他还是项羽身边的人哩。”
  张良不疾不缓地进行了答疑解惑。
  “彭越一直跟项羽是死对头,他能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闹得风生水起,也足以说明他的优秀。现在要想把他召入麾下,只需派人送一封书信和将军的官衔给他就行。
  “至于九江王英布,他原本是项羽的死党,但要搞定他并不难。项羽在出兵征伐齐地以及彭城之战时,英布一直以生病为理由拒不出兵,看来他们两人之间已有嫌隙。我们只要抓住这大好时机,乘虚而入,说服英布倒戈一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韩信嘛,他是大王一手提拔的,现在只需要让他更加忠心就行。要获取忠心,就要先表达信任。大王可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来完成,众望所归,让他有成就感;并把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他指挥,独当一面,让他有归属感。”
  这就是张良著名的“下邑画策”。我们不得不佩服张良,他在失败的阴影下,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这三人是叱咤沙场,助汉王成大事必不可少的英雄豪杰,事实也证明,正是因为这三人的功劳,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
  不管怎样,更趋强盛的前面是历经磨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能量集聚之时,负能量也在暗流涌动。
  进攻时先行试探,真正出拳前,拳头是收回来的,因为收回的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量。
  接下来,楚汉争霸会上演怎样的跌宕起伏呢?
  


第十一章 人才拉锯战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宋・苏轼《范增论》
  博弈之道
  在张良的下邑画策中,和另两位“自己人”相比,英布算是“外来人”。如果非要弄个武将排行榜,骁勇的英布是当仁不让的第一战将。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大战就是在英布充当急先锋的情况下,偷袭秦军粮道成功,从而才使得项羽发起全面进攻,大破秦军。后来在分封大会时,项羽把英布封为九江王,也足以说明项羽对英布的认可和信赖。
  如何才能从虎口夺食呢?虽然张良已经指出了两人关系正处于微妙的“别扭期”,这就是突破口,但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派谁去九江才能成功抱得悍将归呢?”刘邦陷入了沉思。
  众人也都沉默不语,刘邦端坐良久,站起身来,发出了一句感叹:“唉,你们这么多人,居然没有一个可为我分忧的。”
  “大王何出此言?”但见一人站出来厉声道,“何以解忧,唯有随何。”
  “随和!”众人大笑,“太随和了也不行,除非你是萧何。”
  “我再说一遍,随是随意的随,何是萧何的何!”随何道。
  既然都自己送上门了,刘邦大手一挥道:“去吧,就凭你这份勇气和胆识,相信你一定会不辱使命。”
  随何原本只是刘邦身边的一名近侍,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使得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演说家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他说服英布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后人引为典范。下面,就让我们搬起小板凳好好坐下,慢慢来看随何这次九江之行吧。
  随何兴冲冲地来到九江后,英布命太宰(古代一般指大臣,在秦汉时指专管膳食和宴会的官员)招待他,自己避而不见。一连三天过去了,随何再也坐不住了,他对负责接待自己的太宰说道:“我来这里已经三天了,大王连见都不肯见我,他心里分明是认为楚强汉弱,不能做最后的决断。但是,我既然来到了这里,好歹也得见上一面吧。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拉倒,这样拖着总不是办法吧。”
  太宰只好去请示英布。英布想想也有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见面吧,在我的地盘上,还怕他不成?”
  于是,英布接见了汉朝特派使臣随何一行。随何充分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演讲功力,堪称经典。
  “请问大王,您和项羽可有亲戚关系?”随何一见面便来了个单刀直入。
  “我们无任何血脉关系,只有上下级关系。我是被他分封到这里的一个诸侯王。”英布也许是被随何那种气势给慑住了,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地答道。
  “大王过得还如意吧?”随何第二问出炉。
  “还行吧,一般。”
  “只怕是不太行,很差吧?”随何的第三问咄咄逼人。
  “这……”
  “当初项羽攻打齐地时,曾向您发出‘遣兵令’,结果大王没去,只派了几千老弱残兵前去增援,算是敷衍过关了。还有,项羽回救彭城时,二度向大王发出‘遣兵令’,结果您这一次真是做绝了,不发一兵一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我病了嘛。”面对随何的发问,英布支支吾吾地答。
  “不,不,”随何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义正词严地说,“大王您其实没有病,只是有心病罢了。您表面上对项羽绝对效忠,但内心其实早就想弃暗投明了,只不过碍于当前汉弱楚强的形势,您下不定决心罢了。”
  这下英布无话可说,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了。
  “恕我直言,您如此拥兵自重,虽然打起仗来不会吃亏,但恐怕在政治上还是稚嫩得多。这样玩下去,恐怕到时候您会死无葬身之地啊!”随何开始发表“威胁论”。
  “依你之见,我当如何?”英布弱弱地问了一句。
  “政治学讲究看清路,站好队。您当务之急当然是弃暗投明,加入汉王的阵营啊。”随何对此早已胸有成竹。
  “项羽毁盟约、杀义帝、废旧王,此乃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也;汉王收诸侯、高筑墙、广纳粮,此乃韬光养晦、谋图未来也。您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都托付给项羽是大错特错的,只有回头是岸,选择支持投靠汉王这边才是明智之举。”
  英布闻言,沉默良久,心里很是触动,但嘴上却问:“不管是楚强汉弱还是汉弱楚强,就算我有心归附汉王,但仅凭我这么一点兵马,怎能抵挡住项羽的不败之师?”
  “不是让您一个人对抗项羽。您只要拖住项羽几个月时间,给汉王赢得反击的机会就行了。”随何说完这句话,开始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汉王早已立下承诺,事成之后,必定封王封地给您。”
  至此,英布已心有所动,但离付诸实践还有那么一丁点距离。
  “容我三思。”英布以此结束了这轮谈判。
  此后几天,英布那里毫无音信,随何察觉事态不妙,马上派手下十多个随从在军营中四处打探,结果得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英布正在密室会见项羽的使者。
  于是,形势进一步明朗:在这小小的九江,刘邦和项羽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充满了火药味。只是这场人才争夺战还没开打,项羽一方就已经落了下风。原因有二:
  第一,刘邦派出的使者随何比项羽的使者稍稍快了那么几天,但这几天却决定了整个局势。随何在项羽的使者到来之前就已经争取到了英布的心。
  第二,刘邦派出的是智勇双全、巧舌如簧、胆识过人的随何出战,而项羽却是随随便便派了几个粗鲁的武士充当使者。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项羽明显对对手估计不足,他甚至没有考虑到刘邦会介入。单从这两点来看,项羽已注定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失利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就在英布和楚国使者进行单方面会晤时,随何不请自来,出现在了会客大厅。他直指楚国使者:“九江王已是我大汉的人了,你楚国的人还来这里干什么?”
  随何语出惊人,把包括英布在内的人都惊住了。楚使呆了半晌才回过神来,突然叫了一句:“妈呀,原来你们早已勾搭上了啊!”
  关键时候,楚使个人素质不过硬暴露无遗,他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就单方面相信了随何所说的话,并且选择了中途离席这个极其错误的举动。他起身离座一气呵成,然后拔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厅外跑。

当前:第32/1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