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4/170页


  以前是别人追他,现在是他追别人,由此可见刘邦对自己的现状还是不满意。而他追的人也非同一般,是当时名震天下的大人物,被誉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而刘邦之所以把他当成偶像,原因有三。
  其一,信陵君是魏国国君的亲弟弟,地位显赫,是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
  其二,信陵君人品好,是如假包换的“爱才士”。他求贤若渴,不管身份如何,地位如何,不论是守城门的老夫,还是杀猪的贩子,只要是贤士,他都会放下身份,亲自去向对方请教,甚至还会邀请对方到自己家里来,好酒好饭地招待,只为和人家交朋友。
  其三,信陵君计谋足,是力挽狂澜的“谋略家”。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四十万大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首都也被攻破。因为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国相平原君的妻子,所以平原君自然请魏国出手相助。
  当时魏国大王被秦国强大的气势震住了,不敢发兵相助。信陵君在劝说无果后,先是准备亲率手下三千门客前去救援,后又设计说服魏王宠妾如姬夫人为他盗来兵符,从而指挥魏国边防八万精兵前去救援,并在邯郸大败秦军,从而彻底粉碎了秦昭襄王的大一统梦。
  总而言之,信陵君在刘邦眼里就是一个值得自己去追的偶像。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很快,刘邦滚烫的心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当他不远千里来到魏国时,信陵君已然英年早逝了。原本想求教于他的刘邦,此刻只能缅怀他了。
  信陵君虽然死了,但他手下的门客还在。其中较为知名的一位,是正在魏国当公务员的张耳。
  人间再无信陵君,人间还有张耳君。刘邦只好退而求其次来找张耳,当张耳的弟子。
  在跟随张耳求学的两年多时光中,刘邦不断吸取知识,积累经验。在张耳的言传身教下,刘邦对信陵君的为人处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他的眼界也变得开阔起来,各方面的修养都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贵人相助
  三年后,天下已不是乱成一锅粥的战国时代了,而成了秦始皇一个人的天下。
  秦始皇新皇上任三把火,首开思想革命,开始搜杀全国的“外士”。张耳因为名气太大,被秦始皇钦点了人头。为了保命,他开始了并不光彩的逃亡生涯。
  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张耳本着爱护弟子的原则,把刘邦打回了原籍――让他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就这样,刘邦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沛县。沛县还是那个小沛县,街道还是那些旧街道,房屋还是那些破房屋,亲朋还是那些土亲朋……唯有他的心境已然不是那个心境了。
  此时的刘邦不再满足于逍遥快活地混日子。他的胸膛里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心中藏着鸿鹄之志。刘邦的大志如深埋在地下的种子,正破土而出,拔节而长。
  但还是那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刘邦眼前的残酷现实涛声依旧――如何生存?如何糊口?因此,再就业成了他面临的第一个尴尬难题。
  为此,他做了两件改头换面的事。
  第一件事:改名字。
  刘邦的父亲因为没文化,在给儿子取名时,为了图方便,分别取名为伯、仲、季、交。对刘邦来说,“季”字太文气,像个姑娘的名字,与自己的形象不符。于是,他索性把名字从“刘季”改成了“刘邦”。
  “邦”是他对自己游侠生涯的总结,寓意要讲哥们儿义气,才能独霸一方。同时,改名也代表着刘邦此刻已经下定决心,要洗心革面了。
  第二件事:结贤人。
  如果说以前的刘邦只满足于召集几个小混混,和“小人物”一起混,那么,此时的他,眼光已经变高了,开始结交起了“大人物”。而这些“大人物”中,最重量级的就是萧何。
  萧何是丰邑人,出生于地主之家,自幼饱读诗书,现在在沛县衙门做司法科科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深受沛县人的称赞。
  “萧何啊,你才华非凡,我愿意向上举荐你。”县令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不愿意萧何被埋没。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萧何居然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自己的好意。
  “首先,这里是我的故乡,我热爱这里的一切。我想一直在此为父老乡亲服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其次,我给衙门跑跑腿还行,不适合做大官,那些官场上的事我可应付不过来。若再生出一些是非,追其源头,可能还会连累到您的头上。”萧何郑重其事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县令见萧何如此“淡泊名利”,自然对其更加器重。可他哪里知道,以萧何的慧眼,他早就看出秦王朝有迅速衰败的迹象,倘若在朝廷为官,只怕将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他认识了一个人,一个很特别的人,一个腿上长着七十二颗黑痣的人。
  那是一个天气很热的夏天。萧何和县衙的几个小吏到城外的护城河洗澡。洗完澡躺在河边休息时,萧何不经意间看见了一个躺在草地上的人,他那高高跷起的左腿上还长着几排黑痣。为了弄清他腿上究竟有多少颗黑痣,萧何主动上前和那人聊天。
  “啊,这不是萧大人吗?”萧何还没说话,那人便惊叫着坐起身来。
  “嗯,你是……”
  “在下刘邦!”
  就这样,萧何一边和刘邦聊天,一边数他腿上的黑痣,最后确定不多不少正是七十二颗。萧何不由得大吃一惊,一下联想到了熟读百家之书时,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上古时期,五位主持天事的帝王中,赤帝的脸上就有七十二颗黑痣……
  “这人难道是赤帝的化身?”萧何想。
  偶然的相识后,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后来据萧何所说,当他看到刘邦腿上那几排奇特的黑痣时,就断定这人一定非同寻常。
  论年龄,萧何比刘邦大一岁,论地位,萧何比刘邦高百倍。但在人前,萧何却甘当刘邦的“小弟”,不顾自己的公务员身份,总是跟在刘邦身后,丝毫不顾他人惊讶的眼光。而在人后,萧何却充当着刘邦的“保护伞”,一旦刘邦遇到困难,他便挺身而出,为其化解燃眉之急。
  沛县人常在茶余饭后谈论起这对莫逆之交,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这两人会走在一起。
  旁观者迷,当局者清。
  萧何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刘邦,后来才能成为大汉的开国丞相。
  刘邦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萧何,后来才能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
  当时泗水亭正好缺一个亭长,机敏的萧何立即向县长举荐了刘邦。从此,刘邦告别了“无业游民”的身份,得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秦始皇当初设立郡县制之后,又在县里设立了亭乡制。所谓亭乡制,就是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每亭设亭长,每乡设里正。
  那时的亭长不但管辖的地盘有十里之多,而且管辖的范围也很广,包括解决各种治安问题、民事纠纷,以及登记和检查本地的流动人口等。当然,亭长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兼任这十里之地的捕头。
  由此可见,亭长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岗位,弄不好还有伤身子掉脑袋的风险。但无论如何,身为亭长的刘邦好歹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可以拿国家俸禄了,这可比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游侠强多了。
  而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萧何的举荐。
  很多人都感叹刘邦的运气实在太好,遇到了贵人相助,但很少有人往深里去想这事儿。萧何之所以愿意助刘邦一臂之力,必定是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刘邦讲道义,讲宽厚,讲感恩,所以三教九流的人都愿意跟他交往。
  在沛县,除了萧何这个铁哥们儿,刘邦还结交了两个真兄弟:在监狱看门的狱掾曹参和管公车的司御夏侯婴。
  当时夏侯婴担任的司御一职,相当于《西游记》里的弼马温。就跟不能小瞧齐天大圣一样,夏侯婴也不仅仅只有管车马那点儿本事。在日后刘邦与项羽进行楚汉争霸时,正是因为夏侯婴的存在,才使刘邦能逢凶化吉,胜利大逃亡。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日后的发迹史中,刘邦不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一句话:所谓好运气,就是机会正好落在了你努力的时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刘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通过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成了泗水亭的亭长,迈出了成功转型的第一步。如果说当亭长之前的刘邦只不过是一条虫,那么当了亭长之后的刘邦,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条龙了。
  龙岂池中物?刘邦,就从这里发迹吧。
  少年壮志不言愁
  当上亭长后的刘邦,痛并快乐着。痛是因为亭长官虽小,但事情却多而杂,常常让他忙得四脚朝天。快乐是因为他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平民身份,可以利用职务之便,结交更多的达官显贵了。
  如果说以前的刘邦喜欢广交五湖四海的朋友是天性使然,那么,此时的他已含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了。
  刘邦“政治觉悟”的开启,是因为一次京城之行。
  一天,萧何急匆匆地找到刘邦,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老刘啊,有一件差事需要你去京城一趟。”
  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县衙里有人犯了法,犯了法按法律办事,也是合乎常理的,但事情难就难在这个犯法之人不一般,他是县里监狱厅的厅长。
  管罪犯的领导自己犯了罪,这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但他毕竟是个官,怎么判,县令为难了。于是,县令写了封文书,让萧何派人去咸阳,问问最高法院的意见。
  萧何想来想去,觉得让县衙里的人去办这件事情有些不妥,于是就找到了刘邦。萧何这么做,也是为了刘邦着想。一来,可以让刘邦提高点威信。再怎么说,刘邦此番也是代表沛县人民去京城的。二来,可以让守在沛县这个巴掌大地方的刘邦,去首都见见世面,顺便也了解下官场人情。
  事实上,刘邦也没有辜负萧何的用心。他这一趟京城之行,再次打开了自己的世界。倒不是刘邦又得到了高官重臣的青睐,要提拔他“连升三级”,从此青云直上,而是他有了更远大的理想。
  流氓时代的刘邦,理想是有吃有穿,有几个喜欢的姑娘;而官吏时代的刘邦,理想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的目光投向了秦始皇风光背后的本质所在――权力。
  刘邦马不停蹄地赶到咸阳城,雷厉风行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后,顺便去闹市逛了逛街。这一逛,竟然碰到了秦始皇出巡。
  在擂鼓喧天中,众人迅速分站成两排。无论男女老少,都齐刷刷地看着缓缓而来的一队人马。
  头一个映入刘邦眼中的是一面迎风飘展的皇旗,后面跟着训练有素的仪仗队。仪仗队的后面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护卫队,再后面才是秦始皇乘坐的豪华得令人咋舌的“黄金马车”。
  皇旗、仪仗队、卫士、黄金……对刘邦来说,只恨没多生几双眼睛来看。
  “皇帝陛下!皇帝陛下!”
  众人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呼天喊地。
  刘邦还没从惊羡中回过神来,双腿就已经不听使唤地跪在了地上。良久,他说了一句话,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情不自禁发出的这句感言,后来成了他终生的理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此,刘邦开始了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之旅。
  老婆大人
  对刘邦来说,好事一件件接踵而至。当上公务员后,他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爱情。
  尽管三十好几的刘邦一直单身,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姑娘。相反,他一直都不缺姑娘。

当前:第4/1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