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战》第2/28页


  入侵挪威
  挪威人希望不卷入这场战争,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因为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德军从挪威海岸可以对英国的斯卡帕湾海军基地形成翼侧包围。如果德国潜艇或水面舰艇打算前往大西洋活动,那么,由挪威出发要比从德国基地出发便利得多。而且,还有一个尚不明显的特点使得利用挪威领海对德国尤为重要。从埃格松到北角的挪威海岸线上,沿海岛屿和大陆之间有一条长达1000海里南北向的隐蔽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作挪威水道。自北欧海盗时代以来,它就是挪威的海上交通要道,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都被德国所利用。德国舰艇可以无视挪威的中立立场,在飞机的掩护下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峡或卡特加特海峡,冲过斯卡晏与克里斯蒂安桑或埃格松之间狭窄的海面,再顺着挪威水道北上。然后,选择时机,突入大西洋。
  然而,舰艇使用挪威水道,这仅仅是问题的很小一个方面。德国入侵挪威的主要原因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铁”。德国每年要进口1500万吨铁矿石,而其中将近75%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夏季,这些铁矿石由瑞典的律勒欧港通过波罗的海运往德国,这样可以免遭英国海军的袭击,因为英国海军不可能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可是一到冬天,波罗的海冰冻,因此,铁矿石只好经陆路运至挪威的纳尔维克。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石有41%就是由这条路线运往德国的。所以说,挪威对德国来说极其重要。
  雷德尔元帅很早就提醒希特勒注意挪威的局势。但他认为,如果挪威的中立立场能受到英国尊重的话,那将对德国有利。然而,雷德尔知道,英国将不会容忍在其封锁线上保留一个豁口而不加以堵塞。所以,他命令海军参谋部制订出作战计划,在必要时入侵挪威。雷德尔为了以和平手段达到其目的,他为希特勒与极端亲德的维德孔·吉斯林安排了一次会唔。雷德尔错误地认为维德孔·吉斯林能够控制整个挪威议会。冬季,挪威的事态并未按照雷德尔所希望的轨道发展。挪威非但不能为德国提供帮助,相反,却伸手向德国求援。“弗林特城”号与“阿尔特马克”号事件表明,挪威水道也并非如德国所想象的那样安全。后来柏林收到的一些情报表明,英国打算在挪威水道实施布雷。德国人认为挪威人将会对此表示默许。因此,1940年3月1日,希特勒签发了代号为“威悉河演习”(即入侵挪威和丹麦)的作战命令。
  在实施这一战役时,除了突然袭击这一条外,德军违背了所有的海军战略原则。入侵挪威的德军将要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的威胁下越过大海,并将在若干个广为分散的登陆地点上陆,其中有些地点距德国基地将近一千海里。德军上陆后必须巩固滩头阵地,稳住阵脚,并要抗御英国不可避免的反击。德军要想占领挪威,就必须做到这一点。德国具有一个可以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即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发起突击后,德国可保持着一条补给线,这条补给线是从斯卡晏通过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到达奥斯陆峡湾,航行距离相当短。由于这一海区靠近德国北部的空军基地,英国皇家海军在此无法行动。为了保护这条运输线,德国决定既要占领挪威又要占领丹麦。雷德尔和德国海军参谋部估计,如果最初登陆损失不大的话,物资可以先由海上运至奥斯陆,再由奥斯陆经过陆路运至各占领区,以保障各占领区的供应。
  德国将其海军的整个水面舰艇部队和大部分潜艇投入了挪威战役。雷德尔充分预计到德方的兵力损失可达一半。他命令邓尼茨将25艘潜艇派往挪威附近,这使邓尼茨大为烦恼。为了执行命令,邓尼茨只好从北大西洋的狩猎区抽调一些潜艇兵力。在这次战役中,德国水面舰艇的部署情况如下:
  第一大队:前往纳尔维克,包括“格奈森诺”号、“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10艘驱逐舰及2000名部队。
  第二大队:前往特隆赫姆,包括“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及1700名部队。
  第三大队:前往卑尔根,包括“科隆”号、“柯尼斯堡”号轻型巡洋舰、“牛虻”号老式训练巡洋舰、一些小艇(即鱼雷艇)及900名部队。
  第四大队:前往克里斯蒂安桑和阿伦达尔,包括“卡尔斯鲁厄”号轻型巡洋舰、一艘供应船、一支鱼雷艇部队及1400名部队。
  第五大队:前往奥斯陆,包括“布吕歇尔”号、“吕佐夫”号、“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数艘小艇及2000名部队。
  此外,德国海军还向丹麦派遣了两个大队。其中一个大队拥有1艘老式战列舰“石勒苏盖格-荷尔斯泰因”号,负责大贝耳特海峡;而另一个稍小的大队则拥有一些轻型艇只及1000名部队,负责夺取哥本哈根。
  按预定计划,德军将于1940年4月9日凌晨在各个登陆地点同时登陆。正当德国秣马厉兵进行战争准备之际,英国也在拟定挪威作战计划。这真是战争的一大巧合。为了阻止德国使用挪威水道,英国海军部计划在纳尔维克沿海布设水雷,并在采取这一行动的同时向挪威政府宣布英国的意图。该项行动预定于4月6日夜开始实施。一旦这一行动计划付诸实施,很可能会挫败德国的入侵企图。英国预感到德国对英国在挪威沿海布雷将会做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会因此入侵挪威,于是派遣了一支小型的远征部队乘船与布雷舰部队一同行动。可是,由于在最后阶段出现了一些障碍,布雷行动推迟了48个小时。后来,对于伦敦接到了有关德军行动的情况,内阁便决定部队由船上下来,以等候局势弄清后再行动。所以,当德国远征部队航渡时,急需前往挪威反击德军的英国军队却依然待在英国。
  4月8日,一艘德国驱逐舰同英国驱逐舰“萤火虫”号在海上发生一场遭遇战,由此开始了挪威之战。在两舰遭受重创之前,德国的特隆赫姆大队(即第二大队)的“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型巡洋舰突然出现在战场上。“萤火虫”号驱逐舰有效地利用烟幕作掩护,勇敢地向这艘新出现的敌舰发起攻击。最后,处于沉没状态中的“萤火虫”号向着敌舰猛冲过去,将德国巡洋舰的舷侧撞开一个缺口。“萤火虫”号在驶开后即爆炸沉没了,德国人从海上救起了大约40名“萤火虫”号的幸存者。“萤火虫”号的舰长在死后被迫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4月9日凌晨约3时30分,又发生了一次海上战斗。英国“声望”号战列巡洋舰遇上了德国的“格奈森诺”号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双方展开了短暂的交战,但未分胜负。尽管英国海军部,认为这些德舰可能前往纳尔维克,但在他们看来,情况似乎并不象是要对挪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挪威人也没有看出这些事件所显露的不祥之兆,他们也不从数小时前德国“里约热内卢”号运输舰在克里斯蒂安桑附近被一艘潜艇击沉的事件中接受警告,当这些警告被曲解时,挪威形势中的关键时刻却已悄然过去。德国的冒险行动正在获得成功。
  当德军入侵丹麦时。丹麦人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抵抗。德军的1000名士兵在哥本哈根登陆。另一支德军小分队在该岛西部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当丹麦人尚未醒悟过来时,他们就已经处于纳粹军队的铁蹄之下。
  在奥斯陆,德军遭受一次极为严重的挫折。入侵挪威的德军必须穿过70海里长的奥斯陆峡湾。即使在夜晚,他们也无法避免被对方发现。在奥斯陆以南25海里处,即在霍尔滕海军基地附近,峡湾约有200码宽,设在此处的挪威岸炮已经戒备。挪威人突然准确地向德舰开了火,于6时23分将德国“布吕歇尔”号巡洋舰一举击沉。正当德国的海军武官在奥斯陆码头上焦急地迎候时,德国的突击部队已在霍尔滕的南面登陆,并从背后夺取了霍尔滕。随后,德军继续向前挺进。与此同时,德国的空降部队占领了奥斯陆的福内布机场。不久,奥斯陆城便落入德军手中。挪威国王将政府迁到奥斯陆以北100英里处的哈马尔。
  在其他大多数地方,德军的登陆未遇到抵抗,或遇到轻微的抵抗。只有在卑尔根,挪威的岸炮重创了德国“柯尼斯堡”号轻型巡洋舰,并使之处于瘫痪状态。第三天,该舰被英国海军航空兵炸沉。在北部的纳尔维克,德国入侵部队遭到了挪威的两艘海岸防卫舰“艾兹沃尔德”号和“诺格”号的抵抗。但经过一场英勇而无谓的抵抗后,这两艘挪威舰艇都被击沉了。此后,在两艘战列舰的全面支援下,10艘德国驱逐舰溯峡湾而上,将部队遣送上陆。
  看来,“威悉河演习”作战的结果比那些持乐观态度的决策者们所预料的还要好。这次行动的损失极小。至4月9日晚,所有目标均已落人德国人手中,现在该轮到德国陆军去利用德国海军所创造的种种有利条件了。当然,德国海军还有一些任务尚待完成,他们的军舰需要驶出挪威领海,去保卫通向挪威的海上补给线。
  德军所遇到的第一次反击发生在纳尔维克。英国海军部深感纳尔维克港之重要,他们打算尽快采取行动。英国人确信只有一艘德国驱逐舰驶入纳尔维克港。于是,他们命令沃伯顿-李海军上校率领一支驱逐舰分舰队“前往纳尔维克,击沉或俘获这艘敌舰。如果沃伯顿-李认为可以从现有的敌守军手里夺取纳尔维克,则可酌情派部队登陆。”后来听说德军兵力比所预料的强得多,海军部又命令沃伯顿-李:如果他认为德军防守严密、进攻无望的话,他可以取消这次行动。沃伯顿-李的回答体现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作风:“立即投入战斗”。
  沃伯顿-李上校乘坐的“勇敢”号驱逐舰在“猎人”号、“哈沃克”号、“霍特斯珀”号和“敌忾”号驱逐舰的随同下,于黎明前驶入弗斯特峡湾。在接敌阶段,当“霍特斯珀”号和“敌忾”号与敌岸炮交火时,另外3艘舰冲入港内。在港内,他们发现的不是一艘德舰,而是5艘驱逐舰和数艘商船,在第一次攻击中,“勇敢”号的鱼雷就击中了德国的“威廉·海德坎姆”号驱逐舰,1名德国海军准将丧命。另一艘德国驱逐舰也被炮火击沉,第3艘搁浅。当德国人从突袭中清醒过来时,开始了还击。他们向英舰进行交叉射击,可是没有击中“哈沃克”号。英舰在烟幕的掩护下撤出战斗。不一会儿,“敌忾”号和“霍特斯珀”号加强了“勇敢”号和另外两艘英舰,再次发起攻击。“霍特斯珀”号击沉了两艘德国商船。英舰一鼓作气又发动了第三次攻击。可是,这一回时运逆转。沃伯顿-李又发现3艘德国驱逐舰从赫简斯峡湾正径直向他驶来。当相距10000码时,沃伯顿-李首先向德舰开火。然后,英舰调转船头,边打边撤。可是,当英舰驶至巴兰根峡湾时,遭到了德舰的伏击,另有两艘德国驱逐舰正在那儿等侯着它们。“格奥尔格·蒂尔”号迎击“勇敢”号。没过多久,“勇敢”号的舰桥被击中一炮,沃伯顿-李上校不幸牺牲。几分钟后,“勇敢”号沉没了。“格奥尔格·蒂尔”号转而向左,瞄准“猎人”号驱逐舰一连发射了数条鱼雷,又将“猎人”号击沉。“霍特斯珀”号和“敌忾”号均被打伤,可它们终于和“哈沃克”号一道逃入公海。德舰因遭受了损伤不能进行追击,也不能按原定计划撤回德国。幸存的3艘英国驱逐舰在向外海撤退的途中遇上了德国军火船“劳恩费尔斯”号。英舰打了几个齐射后,这艘军火船便在一声巨响中爆炸了。
  几天之后,即4月13日,英国一支强大的舰艇部队(包括“厌战”号战列舰和“暴怒”号航空母舰)继续完成了沃伯顿-李未竟的使命,将德国在前几天战斗中幸存下来的8艘驱逐舰全部击沉。这两次战斗的经验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在第一次战斗中,沃伯顿-李的分舰队的兵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而且作战海区对他也极为不利。这一海区的地理特点限制了英国分舰队的速度与机动能力。并为德舰进行伏击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英国分舰队在接敌时达成了战术上的出敌不意,从而使德舰招致了重大损失。但是,后来英舰在撤退时,却遇到了两支德国舰艇部队的夹击,其中一支切断了它们通向公海的退路。这一点是沃伯顿-李所未曾料及的。在第二次战斗中,英军正确地运用了优势兵力,从而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总而言之,在对待德国入侵挪威的问题上,英国表现出优柔寡断,临时应付。英国深知德国在入侵挪威时根本未把英国的海上力量放在眼里。因此,英国急于寻找一条回击入侵者的良策。形势要求英国采取迅速而果断的反击措施,因为德军在刚刚登陆后最易遭受攻击。在从奥斯陆通往一些德国占领军据点的铁路交通建立之前,德军只好靠原来配给的给养品维持生活。在英国本土舰队处于戒备的情况下,德军也不可能从海上得到补给。可是,正当德国人紧张地忙于在挪威建立交通运输线的时候,英国内阁却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去讨论选择什么地方作为反击地点。英国大多数部队已被派往法国前线。尽管法国愿意派出一个阿尔卑斯步兵旅和两个旅的外籍部队来加强英军,但英国也只有极少量的部队可用于挪威作战。盟军的部队部署在什么地方最适宜,这是英国内阁所面临的一大战略难题。当时,有两个地方可作为战略突击点,这就是纳尔维克与特隆赫姆。如前所述,纳尔维克控制着挪威与瑞典的铁矿石的输出,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鉴于海军在那里已经取得了胜利,纳尔维克吸引了包括丘吉尔在内的一些高级军官。但另一方面,特隆赫姆作为一个战略重点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个城市位于只有几英里宽的挪威中部地段,它可以控制所有通向北方的陆上交通线。英国内阁提出继续发展海军在纳尔维克所取得的胜利;可是,当这次行动刚刚开始时,政府却又将主攻方向改为特隆赫姆地区。
  纳尔维克
  1940年4月12日,英国首批特遣部队(即纳尔维克远征军)在麦克西陆军少将的率领下乘舰前往纳尔维克,担任支援任务的海军部队的指挥官是海军元帅科克(奥里瑞)勋爵。麦克西将军接到的指令内容如下:
  虽然知道在一个人烟稠密的区域内,有一个真正的目标,但如果不能确切地找到它的位置、也不能准确地加以鉴别时,决不可进行轰炸。如果轰炸,显然是违法的。
  这支部队的目的是将德军从纳尔维克地区清除出去,并占领纳尔维克……你的最初任务是率领部队进驻哈尔斯塔,保证与可能在当地坚持斗争的挪威部队进行协作,并获取必要的情报,以便制订进一步的行动计划。我们并不要求你不顾敌方的抵抗强行登陆……是否应该登陆,将由海军高级军官和你商量后再作决定。如在哈尔斯塔无法登陆,应该另外寻找合适的登陆点。登陆必须是在你拥有足够的部队时实施。
  这些指令的审慎的语气似乎给麦克西将军留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几乎不考虑帝国总参谋长艾恩赛德将军在给他的一封信中所提出的一项比较有进击性的建议:“你也许会有利用海军作战成果的机会,如果确有这种机会,你应该加以利用。必须大胆从事。”
  制订进攻纳尔维克的计划的过程,明显地暴露出英国对于两栖作战毫无准备。当需要大胆从事的时候,麦克西将军接到的指令却强调要审慎。麦克西和科克被任命为地位同等的司令官,他们个人的与共同的职责没有明确规定。最为奇怪的是竟然选择哈尔斯塔作为最初登陆地点。部队在哈尔斯塔不能阻止德军向主要目标纳尔维克的补给,而且从哈尔斯塔再向纳尔维克进攻,还需要进行两栖作战。
  当英国远征军向哈尔斯塔挺进时,科克接到本土舰队司令的一份电报。电报中提出,鉴于“厌战”号战列舰和“暴怒”号航空母舰对德舰攻击的成功,可以直接向纳尔维克发动突击。科克敦促麦克西采取行动,可是麦克西将军引证有关不轰炸居民区的指令,表示拒绝。科克进一步要求,而麦克西坚持认为纳尔维克的德军防御实在太强,海军进行炮击无济于事。最后,他还认为他手下的运输船并非战斗装载。在麦克西的强烈反对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科克无可奈何,只得按原计划行事。
  后来,内阁发来一份电报,要求科克和麦克西勇敢地采取行动。电文如下:
  你们的建议,会在纳尔维克造成不利的僵局,并使我们最精锐的一个旅无所作为。我们不能将法国阿尔卑斯步兵旅派给你们。“厌战”号在两三天内需要派往其他地方。因此,你们应充分考虑在“厌战”号和驱逐舰的掩护下向纳尔维克进攻。这些军舰也可以在罗姆巴克斯峡湾作战。夺取纳尔维克港口和城市,将是一个重大的胜利。我们希望你们能说明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并告诉我们,你们估计在岸滩阵地将要遇到的抵抗会达到什么程度。望火速回电。
  麦克西仍然无动于衷,但在哈尔斯塔的登陆照常进行。当部队上陆后,他却宣布在积雪溶化和建立起补给线之前他不能向纳尔维克前进。这样,一方面德国在加强纳尔维克的防御力量;另一方面,因气候寒冷和德国空军的轰炸,英军在哈尔斯塔的力量不断消耗。德国空军的攻击严重地危及着英军进行补给与增援的企图。
  特隆赫姆
  在进攻纳尔维克的同时,英国内阁将其注意力转向了特隆赫姆。根据计划,英军将在特隆赫姆发动主攻,并分别在特隆赫姆以北100英里1英里=1.63公里处的纳姆索斯和特隆赫姆以南100英里处的翁达尔斯内斯实施翼侧辅助登陆。4月15日,英军冒着德国飞机的猛烈攻击在纳姆索斯实施了登陆。三天之后,在翁达尔斯内斯也实施了登陆。而在特隆赫姆的主要登陆预定于4月22日进行。然而,在4月18日那天,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对在特隆赫姆的登陆产生了疑虑。他们强调指出,长时间地通过峡湾进行接敌要冒极大的风险。参谋长委员会建议将纳姆索斯与翁达尔斯内斯的登陆改为主要登陆;然后,两处的登陆部队再从陆上进行南北包抄,夺取特隆赫姆。但丘吉尔和海军元帅罗杰·凯斯爵土竭力反对。罗杰·凯斯爵士自告奋勇地提出要亲自率领一些老式军舰进入特隆赫姆峡湾。这样,他们又慎重地讨论了一天。最后,参谋长委员会的意见占了上风。
  盟军撤离挪威
  不久,事实表明,在日益增多的德国飞机(从被占领的挪威机场起飞)的猛烈攻击下,盟军无法坚守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的登陆场。虽然英、法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可以趁夜间运送补给品与增援部队,可是在白天,德国空军掌握着制空权,他们将盟军的基地炸成废墟,切断盟军的交通线。英国航空母舰试图对登陆部队实施战斗机空中支援,可是,英国没有足够的航空母舰去持续不断地派出飞机,也没有足够的战斗机同时对航空母舰、对在该地区的其他海军舰艇和岸上部队进行掩护。由于航空母舰“光荣”号驶出了德国轰炸机的作战半径,英军试图让“光荣”号上的一个中队的战斗机从一个冰冻的湖面上起飞。结果,却导致战斗机顷刻间全部毁灭。盟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在4月末和5月初撤出战场,从而使德军占领了挪威的整个南部与中部地区。
  然而,英军在挪威北部的哈尔斯塔还保留着一个立足点。英国内阁对麦克西将军的行动的一再延误大为恼怒。4月20日,内阁指定科克勋爵对纳尔维克作战实施全面指挥。最后,英军于5月中旬发起了进攻。不过,这次突击的方向不是直逼纳尔维克,而是攻取北面的别尔克维克。英军的意图是在别尔克维克集结起一支部队,然后再从那里出发,越过罗姆巴克斯峡湾进攻纳尔维克。在“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的支援下,英军在别尔克维克一仗获得全胜。到此时为止,英军已在陆上为空军部队准备了一些机场。航空母舰“光荣”号和”暴怒”号运来许多战斗机,以便在战役的下一阶段用以对付这里不断增长的德国空军力量。
  可是,截至此时,德国已经侵入低地国家指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总称。和法国,盟军在西线的彻底失败已近在眼前。于是,新的指令发向纳尔维克地区的英国部队,夺取城市,摧毁军事设施,然后准备撤退。英军于5月27日成功地渡过罗姆巴克斯峡湾,28日攻下了纳尔维克。随后不久,英国的3支运输船队运载着24000名部队和大量的装备与补给品,撤离纳尔维克,至6月8日全部撤离完毕。
  为了阻挠英军的这次撤退,雷德尔派出了“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舰前往北部海区。这两艘战列舰的战斗巡弋称作“朱诺行动”。“朱诺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舰队的其他舰艇向特隆赫姆运动。由于英国本土舰队被派去支援纳尔维克的撤退,德舰安全地抵达特隆赫姆。当“光荣”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尚未来得及起飞时,“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就发起突然袭击,将“光荣”号一举击沉。为“光荣”号护航的两艘驱逐舰奋勇上前援救,但也一同被击沉。除此之外,德舰还击沉了两艘商船和一艘反潜拖网渔船,其余的盟军远征部队安全地返抵英国。
  挪威战役由此而告终。德国精心地计划与实施了这次战役。战役的结果表明,一个残忍的民族如果硬要利用别国的友谊和中立立场进行侵略行径,是能够得逞于一时的。德国使用了那些穿过英国海军所控制的海区的海上航道。这件事充分说明,力量比较薄弱的海军通过突然袭击也能够做出奇绩。德军一旦巩固了他们的登陆场,他们便没有必要再依赖于突然袭击了,因为他们可以在免遭盟军攻击的情况下通过卡特加特海峡向他们的部队进行补给与增援,然后在挪威陆上展开进攻。
  英国之所以要在挪威作战,这只不过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然而,就英国的声望而言,这次行动是得不偿失的。当比利时、法国以及后来的希腊出现危机时,他们都吸取了挪威的教训。
  法国的沦陷
  盟军远征挪威的失败导致了英国政府的垮台,1940年5月10日,即希特勒对低地国家发动进攻的那一天,内维尔·张伯伦将英国首相的职务移交给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与他的前任的保守党政府完全不同,他着手组织一个由所有党派参加的国民政府。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孤立无援的英国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渡过了战争中最黑暗的时刻。
  德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越过了莱茵河。面临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不论是荷兰还是比利时都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希特勒最终抛弃了争取与西方妥协求和的一切希望。他和25年前的德皇一样,令其陆军部队横扫整个低地国家。在德国空军和装甲师的联合进攻下,盟军就象波兰人一样,被打得节节败退。尽管法国和英国的空军偶尔在个别地区略占优势,但他们决不能阻止象洪水般横冲直撞的德国部队。不论法国人怎样抗议,英国仍然留下25个航空中队用于本土防御,拒绝将全部兵力投入一场即将失败的战争中去。
  德军采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做法,再次穿越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的左翼。然后,德国的装甲师在摩托化步兵的尾随下,从色当往西开向英吉利海峡,使驻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英国远征军陷入困境。英国海军部考虑到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处于危境的英国军队,早在5月20日就开始组织运输舰船,为英军从法国沿海的邻近比利时边界的敦刻尔克撤退做准备。英国的船主们积极支援海军的这项工作,自愿提供人员与船只。英国海军部欣然接受这些援助。然而,海军在制定撤退计划时感到相当棘手,因为他们希望在两天之内救出大约45,000名部队。
  希特勒认为德国空军可以阻止英军的撤退,于是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向敦刻尔克推进。他之所以这样做,还由于他担心战线拉得太长;另外,也是为了给赫尔曼·戈林空军元帅的飞机在消灭那些准备撤退的英军过程中以争得荣誉的机会。戈林打算采取反复轰炸的方法,将英国部队瘫痪在海滩上,并准备当敌人的救援舰船出现时尽快地将其击沉。可是,他没有考虑到以下三个因素:第一,松软的沙滩大大减弱了炸弹的爆炸威力,从而使得对部队的轰炸无效;第二,英国皇家空军全力以赴保卫敦刻尔克滩头,甚至将其最后的一支后备力量——英国首都空军部队(一直保留下来未派去参加法国保卫战),投入敦刻尔克的战斗;第三,英国投入如此众多的舰船舟艇,使德国空军无力对付这样众多的目标。游艇、渔船、驱逐舰、扫雷舰、拖网渔船——各种类型的舰船与舟艇——由敦刻尔克海滩向英国港口撤运部队,然后返回来再次进行装载。截至整个撤退工作结束时,英国总共出动了861艘舰船,将338,226名部队安全运至英国。在撤退过程中,英国共有243艘舰船被击沉,还有许多艘被击伤。此外,在法国沦陷前的最后几个小时内,将近50万英、法士兵与公民从其他港口撤离法国,其规模仅次于敦刻尔克大撤退。
  为了分享德国的胜利,6月11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接着,意大利军队越过法国边境。6月14日,巴黎落入德国人的手中。翌日,法国总理保罗·雷诺要求英国政府解除法国不单独同德国媾和的誓约。英国对此表示同意,其条件是法国舰队不得落入共同敌人的手中。英国决心坚持斗争,并要求法国在其北非和海外的其他殖民地继续战斗。丘吉尔甚至提出与法国结盟,两国公民共用同一国籍。法国议会拒绝了这项要求,而且也不可能答应英国关于继续进行战争的要求。丘吉尔和雷诺劝韦岡将军就地投降,因为这样做就不会缚住法国政府的双手。韦岡将军拒绝投降。他说他决不投降,除非国民政府作出全面停战的决定。这种全国性的停战决定自然将使整个法国武装力量受到约束,而决不象丘吉尔和雷诺所希望的那样,仅限于陆军。因为法国海军如果在海外继续坚持斗争,这将违反停战条款,德国就有理由采取任何它所认为合适的手段进行报复。韦岡提出这种要求无疑是在向政府施加压力。可是,雷诺总理并没有解除他的职务。实际上,雷诺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因为在第二天,即6月16日,他就被迫辞职了。菲利普·贝当元帅继任总理。贝当上台后立即要求停战。德国人在德军于1918年签订停战协定时曾使用过的同一节火车车箱里和法国人进行停战谈判。德国人的这种蓄意做法使法国蒙受了奇耻大辱。结果,法国被划分为两个地区:一个是德国占领区,即濒临大西洋和包括巴黎在内的整个法国北部地区,另一个是非占领区,由贝当政府所管辖,但实际上却是由亲纳粹分子赖伐尔·皮埃尔和他的同僚所控制。
  法国海军总司令弗朗索瓦·达尔朗上将曾信誓且旦地表示,法国舰队将不会完整无损地落入德国人的手中。此时,他向所有的舰艇发出以下密电:
  本人参阅了现正以其他途径发送的停战条款,现特借此次发送密电的最后机会宣布一下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
  第一、遣散后的舰艇仍归属法国,舰上须悬挂法国国旗,配备少量法国舰员,驻泊在法国的沿海大城市或殖民地港内。
  第二、要秘密做好破坏舰艇的准备,以便在敌人或别国武力夺取后不能使用。
  第三、假如负责解释协定的停战委员会作出一项与第一段的精神相违背的决定,在没有其他方法保存舰艇的情况下,勿需等待进一步的命令,而应将舰艇派往美国,或者将其凿沉。舰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完好无损地落入敌人手中。
  第四、在没有预先接到总司令的命令时,在国外寻求庇护的舰艇不得用来同德国或意大利作战。
  最终宣布的停战条款规定,法国舰艇必须在德国或意大利的监督下集中于指定的法国或法国殖民地的港内。德国郑重地宣布,它的意图决不是要使用法国舰艇,也不是要在停战协定缔结后占有这些舰艇。但是,停战协定还规定,法国的大西洋基地必须完全由德国潜艇使用。意大利提出的条款几乎与德国的相同。法国同德国和意大利所签订的停战协定于1940年6月25日零时35分生效。
  尽管法国作出保证,而且英国人也了解有关法国舰队的总的规定,但英国对于法国海军实际上没有被轴心国控制这一点并不相信。当时,有一些法国舰艇已在英国港内,计有:2艘战列舰、4艘轻型巡洋舰、数艘潜艇、8艘驱逐舰,以及大约200艘扫雷舰和反潜舰艇。但是,还有很大数量的舰艇仍在法国或法国殖民地的港内,而在这些地方的舰艇可能受到德国人的控制。
  这种局势使得英国进退维谷。英国时刻都会遭到入侵,它的海军很难履行其现时的任务。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对付一支象法国现存的海军舰队。英国人不知道达尔朗6月24日发布的命令。所以,他们感到不能轻信敌人的言词,而拿国家的安全当儿戏。英国战时内阁意识到,法国舰艇会被轴心国所控制,德国随时都可以以“不遵守协定”为借口撕毁停战协定。因此,英国战时内阁冒着同法国交战的危险,情不自愿地决定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以保证法国舰队不落入轴心国的手中。于是,1940年6月3日,英国夺取了停泊在普利茅斯和朴次茅斯所有的法国舰艇。一些法国水兵志愿来到他们原来的舰艇上,在自由法国的旗帜下战斗。他们拥戴夏尔·戴高乐将军为他们的总司令。戴高乐将军领导着流亡在国外的自由法国政府同驻维希的贝当元帅领导的德国傀儡政府作斗争。
  英国对法国驻地中海舰队的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场悲剧。关于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介绍。为了使在非洲西突出部的达喀尔的法国战列舰“里舍利厄”号丧失战斗力,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驶向该舰,并派出6架鱼雷轰炸机对它实施攻击。结果,这艘法舰遭受重创,整整有一年时间不能出海活动。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外交斡旋,驻西印度群岛的两艘法国巡洋舰和一艘航空母舰也都解除了武装。这样,由于英国人取得了部分胜利,他们便可保持他们那种脆弱的制海权。可是,他们为此却伤害了他们过去的法国盟友。这些行动所造成的不幸后果使英国在1942年末实施入侵北非的“火炬”作战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德国入侵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
  希特勒对于迅速地征服了法国,颇感欢欣鼓舞;同时,也满怀信心地认为,英国将在数周之内举手投降;因此,起初他对入侵英国的意见不太重视。希特勒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信念是因为受到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的影响。可是,雷德尔元帅担心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希特勒可能突然下令越过英吉利海峡对英国发动进攻。雷德尔将英国视为德国的主要敌人,但他对入侵英国则缺乏信心,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物质基础。尽管雷德尔在入侵英国问题上向希特勒进行的种种试探没有得到反应,但他仍然预先制订了初步计划。这样,即便希特勒和戈林明显发现英国毫无投降之意、决定进行入侵时,雷德尔也不致于感到措手不及。雷德尔比陆军司令官们对困难有着更深切的了解。这些陆军司令官们手下雄兵百万,而无用武之地。因此,他们开始对入侵英国发生了兴趣。他们观察了英吉利海峡后认为,横渡这条海峡并不比横渡一条宽阔的大河更困难。在陆军的鼓动下,希特勒于1940年7月16日下达了入侵英国(即“海狮”作战)的指令。
  在这份由陆军拟定的指令中几乎不体谅海军的困难。指令中规定德军将在拉姆斯盖特到怀特岛附近的宽大正面上实施登陆突击,全长约200英里;指令要求在8月13日前做好攻击的准备。雷德尔耐心地向希特勒作了如下解释:这样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将需要许多港口供突击舰队做准备,法国的港口已被破坏得无法使用,舰船在这些港内的集结必然会使入侵计划暴露给英国人;无论如何,德国没有这次登陆作战所需要的大量舰船。雷德尔强调指出,两栖突击必须选择在一个狭窄的正面上实施,这样,才可以保持一条跨越英吉利海峡的补给线。根据雷德尔的观点,唯一可行的登陆场位于多佛尔至比奇角之间。听了雷德尔的建议后,陆军总参谋长反驳道,“那我干脆将登陆部队直接送进碎肉机里好了。”海军参谋长则回敬说,他是要将部队遣送上陆,而不是葬送海底。
  最后,希特勒只好亲自来解决陆军与海军的冲突。根据最后订出的计划,德军拟在四个主要地区进行登陆:福克斯通至邓杰内斯,邓杰内斯至克利夫斯恩德,贝克斯希尔至比奇角,布赖顿至塞西岬。陆军和海军对这一折中方案都不满意,可是双方又都据此着手制订自己的作战计划。
  在此期间,一切都依赖于德国空军。大家一致认为,掌握制空权是入侵英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德国空军向英国南部和其他地方的空军设施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以期获得对英国空军的优势。另外,德国还企图通过空中攻击迫使英国求和。可是,德国想把英国皇家空军逐出空域的希望破灭了。英国当初曾拒绝将其25个用于本土防御的航空中队派往法国作战,这一作法终于在“不列颠之战”中得到了报偿。英国飞行员英勇善战,几乎以一架飞机的代价击落德机两架。在空战早期的关键性阶段,即1940年8月,德国空军从未将英国皇家空军力量削弱到执行“海狮”作战计划所要求的程度。
  1940年9月14日,是对于“海狮”作战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天。“海狮”作战原定于9月28日开始实施。但是,在一次国会会议上,希特勒在听取了三军司令的报告之后,决定暂不下达实施入侵计划的命令。这意味着德国在这一年内执行“海狮”作战计划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在10月24日之前没有合适的潮汐和月相,而在24日之后恶劣的天气又会影响作战。
  1940年10月12日,希特勒决定无限期地延迟横渡海峡进攻英国的作战。但是,为了继续对英国施加压力,德国仍继续进行入侵英国的准备。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战备命令,这实际上就等于彻底取消了“海狮”作战计划。这项命令指出:“甚至在结束对英国的战争之前,德国国防军必须为进行一场迅速击败俄国的战役做好准备。”
  在希特勒能对苏联发动进攻之前,他不得不将部队调往北非和希腊。他之所以准备同俄国作战,是为了消除一个潜在的敌人,并夺取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了援救战败的意大利部队和支撑轴心国在那里的地位,希特勒还将部队派往地中海战场。而且他将这两次行动视为最终降服英国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希特勒进攻俄国的意图是消灭英国的一个可能的盟友。希特勒进攻北非的战役逐渐发展成为一场经过埃及进攻苏伊土运河的作战,并随后通过伊朗进攻印度。当希特勒的战略方向指向东方时,在他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个未被挫败而且还在顽抗的英国,这就迫使希特勒在西欧保留49个师的兵力来保卫大西洋海岸。希特勒把军队的战线拉得这样长,最终成了德国的一个致命弱点。
  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希特勒企图同时效仿拿破仑在1798年与1812年的两次战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拿破仑的那两次战役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1941年的战略态势中的另一个因素是,英国可以求助于美国的支持。希特勒的军队于6月22日侵入俄国。美国根据租借法案立即向苏联提供援助。6个月之后,当俄国寒冷的冬天阻止了德国人向前推进时,美国便站在英、俄一方参战了。丘吉尔所称的“大联盟”此时已完全建立。
  现在,我们必须再回过头来考虑那场海上和大西洋前线正在继续进行的战争。
  达喀尔
  英国从欧洲大陆被击退后,便恢复了其传统的外线战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海上机动能力来查探对方的簿弱点。尽管英国重创了法国的“里舍利厄”号战列舰,但英国内阁对于达喀尔仍然掌握在法国维希政府手里始终感到忐忑不安。达喀尔地处非洲最西端,控制着大西洋的狭窄部。一旦德国人夺取了达喀尔,并将它作为德国潜艇和海上袭击舰的基地,那么,达喀尔将对英国贸易以及英国绕过非洲至埃及的海上军事运输形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英国内阁下令对达喀尔发动进攻,以便使达喀尔掌握在自由法国人的手里。盟军计划派遣4200名英国部队和在戴高乐将军直接指挥下的2700名自由法国的部队在达喀尔登陆。他们估计登陆将不会遇到顽强的抵抗。担负登陆作战支援任务的是J·H·D·坎宁安海军上将指挥的一支海军部队,其中包括两艘战列舰、一艘航空母舰、数艘巡洋舰和驱逐舰。运输舰和支援舰于1940年9月初驶往达喀尔东南的英属弗里敦港,这里将作为这次登陆作战的前进基地。

当前:第2/2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