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全集.com》第58/99页


但野津道贯仍然遭到了日本国内媒体的批判。

在攻占田庄台街道时,野津道贯吸取了上一次与魏光焘巷战损失重大的教训,他没有再进行巷战,而是命人提来了一些东西。

这是几百桶油,日军集体浇油放火,火乘风势,整个田庄台化为灰烬,这个有着几千户民居的繁华市镇变成一片焦土。野津道贯的这个放火行动遭到了日本国内百姓的批评。

“田庄台城内有不计其数的物资、武器弹药,它们都是我国的战利品,却被你烧了,多么可惜呀!你难道就不能想想别的办法吗?”

几十年以后,日军吸取了这个“教训”,“三光”政策的顺序是:先杀光,再抢光,然后烧光!

为何大清不打持久战?

好吧,现在是时候该总结一下清国在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源了。当然,我现在的总结都是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的,虽然之前分析了很多的原因,它们都是清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但是,它们都还没有涉及到清国失败的根源。

这个根源就是,清国输在了起点――战略。

300年前,日军是由丰臣秀吉带领进攻明朝,虽然他只打到了鸭绿江边,但是在明清两代对中华帝国的战争中,日本的战略都是一样的,这个战略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速。

先抢夺制海权和朝鲜战略要地,再直插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速战速决,以迅速取得胜利迫使对方投降,换来和约。

对日本来说,这样的战略带有极大的赌博性,完全是一个不计后果的亡命赌徒式的打法。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因为日本国小民贫,补给有限,无法进行消耗战,日本的国力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战争,只要在一处遭到对手的牵制,就将满盘皆输!

比较一下,大明和大清在战争初期都曾经战败过,但不同的是,大明很快清醒过来,那个万历皇帝虽然从来不上朝,但他对跟倭国战斗到底的信念是无可动摇的。在坚定的信念下,后来的明军开始改变战法,以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和延缓其攻击步伐为主要作战目的。大明“抗倭援朝”战争持续七年,日本被打到崩溃边缘,不久即爆发内乱,国内长年内战,国力一蹶不振达200年,以至于后来的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仅凭几条海盗船就能横行日本!

所以,在历史上,除了无比强大的唐朝和元朝以外,对日作战历来都做好“相持以久,持久以战”的准备。

面对接下来的战事,清军新任总指挥刘坤一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在上奏给朝廷的奏章中,刘坤一表示:“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关键。而这种思想也得到了其他不少大臣们的认同,大家表示,跟日本打架,一时打不过,可以长时间打嘛。

这种想法是很符合现实情况的。一旦清国确定了要和日本长时间打架,这对日本只能是个不幸的消息。

清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不仅投入了本国几乎全部的陆海军,国内兵力空虚,更重要的是――他们快没钱了。

为了维持这场战争,日本已经花费了临时军费两亿日元,而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才8000万日元。也就是说,为了打这场仗,日本把未来几年的钱都花完了,整个国家也变成了一个为战争服务的机器,在战争正式爆发后仅仅三个月内(至1894年11月),日本全国工业生产就减少了一半(51%),商业减少了三分之一(31%),农业生产减少了13%。打仗是需要钱的,为了继续打下去,日本准备向汇丰银行借款。

但朝廷并不打算打一场持久战。

不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朝廷没有这个想法,而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对于朝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说,她面对的事实是,淮军已经灰飞烟灭了,这支军队是李鸿章的,同时也是她的权力基础,淮军是属于后党的,这仗再打下去,只能由帝党的人物来继续负责指挥,很显然,谁指挥战争,军权就会落到谁的手上,如果帝党掌握军权,这是慈禧和她的后党集团不愿意看到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战争一开始,李鸿章虽然明知这场战争绝无胜算,属于朝廷帝党一派的清流言官们又不断攻击,背后搞小动作,但李鸿章还是要硬着头皮打下去,只有清日之战是由后党集团的人负责组织和指挥的,才能确保朝政大权继续留在慈禧和后党集团的手中。而当战争进行到有可能为国内的权力带来洗牌,影响到当权者权力的时候,这场战争就必须结束。

就这么简单。

战争结束了,那么就开始和谈吧。也许只要签个条约,赔点银子,所有的担忧都会解决了。

第十五章 《马关条约》:赔得远比纸面上多

・和谈的陷阱・

后党一派早就开始了和谈行动。

然而和谈毕竟是件不光彩的事,这是要大丢面子的,所以后党集团的和谈运作一直是遮遮掩掩的。

在山县有朋突破鸭绿江防线之时,总理衙门就开始到处寻求英、俄、法、美帮助,准备开启新一轮的六方会谈,请西方强国居间调停,早日结束战争。文人小说下载

日本人不吃这一套。

此时还没有“打痛”清国,战场上没得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得不到,这么早就开始和谈日本能得到的不多,这是原因之一。而睦仁的授权代表伊藤博文早就制定了原则,只与清国重量级别的大臣当面谈,这样的谈判才是有效的,谈下来的东西也能保证兑现。

然后,李鸿章派出了他的德籍顾问德璀琳,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前往日本。这个时候日军已经攻下了旅顺,李鸿章希望自己不要出面,又能把和谈之事运作成功。

伊藤博文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给这个人。

当时日本对李鸿章派了一个外籍顾问来和谈很气愤,是不打算见德璀琳的。但伊藤博文考虑良久后,还是决定见德璀琳一面,这不是给李鸿章的面子。

对日本来讲,李鸿章就是伊藤博文心目中和谈对象的最佳人选,以李鸿章在清国的资格和权势,才能够保障日本谈判利益的落实,而德璀琳是李鸿章派来的,如果日本现在对他过于怠慢无礼,无疑会影响到李鸿章在清国朝廷中的威信和地位,恐怕会让李鸿章失去将来代表清国和谈的机会――所以,虽然不必和德璀琳谈,但必须接见一下德璀琳,以保证李鸿章继续待在未来清国和谈大使的预备席上。

正当伊藤博文准备跟德璀琳喝杯茶就走时,情况又变了,德国政府掺和了进来,他们通过驻日本公使请伊藤博文接见一下德璀琳,目的是照顾一下德国的面子和在清国的地位。当伊藤博文接到这一报告后,他立刻改变了决定:不见了。因为一旦接见,事实就会变为日本是迫于德国的压力来接见德璀琳的,日本不需要这样的形象。

当前:第58/9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