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全集.com》第74/99页


只有修颐和园,李鸿章才无法反对。因为这是一个令大权在握的李鸿章无法反驳的理由,1888年是光绪亲政的前一年,慈禧即将退休,如果为她幸福的退休生活弄套带花园的别墅李鸿章还要反对,那你李鸿章是何居心啊,心里还有没有这个领导啊。

所以,只有打着为慈禧修颐和园的旗号,海军军费才能畅通无阻地从李鸿章手里弄出来,如果朝廷用于其他的用途,李鸿章都是会跟你拼命的。

好吧,总而言之,当我们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荒淫无耻等这些经常骂政客的词去骂慈禧时,我们恰恰已经忘记她的身份——最高级别的专制者。享受是所有的专制者都喜爱的,所谓有条件要享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享受,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权力安全的基础上,如果屁股下的这个位置都不保,还谈什么享受。

当然,修颐和园不能完全排除慈禧有享乐的心态,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动机。因为对于慈禧来说,建设北洋海军是为了国家(部分为了自己),而不让一支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军队过于强大,则是为了她自己。北洋海军最终无法成为真正的强军,不是它技不如人(军舰是世界上最好的军舰),也不是没银子(花的钱比日本多),更不是没时间来发展(比日本起步还要早),而是从一开始,在源头上,它根本就无法强大!

所以,在一个专制体制内,享乐、堕落、荒淫,永远都不是最可怕的,它不是最大的罪恶之源;而清正、廉洁、貌似的大公无私、十分亲近百姓,有事总在一线,也不是最可爱的,它也不是善政之本,因为这一切,很可能都隐藏在权力斗争和党派之争的面目之下!事实上,包括慈禧在内的各利益集团为了自己和本派别进行的利益争夺,都是在“为了我大清江山”的口号下进行的!

当朝廷要挪用军费去修颐和园的消息传到李鸿章这里时,他的第一反应除了愤怒还是愤怒,海军刚刚建成,正是要加大投入的时候,现在却停止拨款了,这简直是卖国嘛!李鸿章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给慈禧上了道奏折,要求停建颐和园继续发展海军。而慈禧对这封奏折的反应很奇怪——她严厉地批评了李鸿章,却没有给出任何原因,只是安慰李鸿章继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像条老黄牛。

经过一番思考,李鸿章终于心知肚明了。慈禧正是要以解决她退休后住房问题的名义,光明正大地挪走军费并让李鸿章无话可说。在幡然醒悟之后,李鸿章十分爽快地配合了。他不再上反对修园子的折子了,不再为国防去争了,他为把海军军费挪给宫廷创造一切可能的方便,主动配合慈禧有所猜忌的心思,带头把北洋海军发展的势头压下来。

慈禧要保障她的权力安全,李鸿章大人也需要保护他在慈禧手里的顶戴花翎,就是这个局面了。当丁汝昌打报告给李鸿章,要求先在主力战舰上装备最新的速射炮时,虽然这只需要60万两银子,李鸿章的回答是:没钱。

同样的,在清日战争之前,刘步蟾报告了日本舰队正在大肆购买最先进的军舰和舰炮,对北洋舰队造成很大的威胁,要求继续买舰买炮,强大海军,防备日本,有苦说不出的李鸿章只是答了一句:你的心思是很好的。

事实上李鸿章并不是真的没钱,即使朝廷没钱,他的小金库里也是有的。在清日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向朝廷报告了北洋海军还有一笔存在汇丰银行的200多万两银子的“活动经费”,这些钱即使买不了军舰,进行速射炮的更新换代已经是绰绰有余——但是,李鸿章不敢啊。

事实就是这样了。这样一支政治大军,它背负着各式各样的政治目的,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表都会在这里来插上一脚。如果军人不能纯粹为了战斗而战斗,即使它的编制和武器与国际接轨,这还是一支陈旧的军队,一支战斗力不断下降的军队,而这一切的源头是朝廷存在党争。

后党和帝党的基本格局就是这样了,但还有一个人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是一个生力军,一个离开我们视线已经很久,但从未放弃往权力中心去钻营的人。

袁世凯在北京的“活动”

在清日战争爆发前,成功金蝉脱壳回到国内后,袁世凯人去了辽宁,负责清军的后勤保障工作——相当于粮草官。袁大人对这个安排是很不满意的,但好歹没有再把他打发去朝鲜,而且也是在做军队工作,他在等待着真正进入军界的机会。

他知道这个机会是会到来的。

在辽宁,袁世凯亲眼目睹了前线士兵的大面积溃逃。虽然他也是从朝鲜逃回来的,但对于别人的逃跑,袁大人很痛心,他每天都在大骂前军主帅,似乎只有他才适合当前军主帅。他自信自己有办法管理好一支军队,让这支军队特别守纪律、特别能战斗,而办法就是他的那个老办法——杀人立威。

“前兵溃逃,若影响运务,凯将痛杀之!”

但对袁世凯来说,这个梦想又很遥远。他在军界并没有任何影响力,知道他的人也只知道他驻扎过朝鲜,工作干得还不错,但这跟真正的带兵打仗是两回事。

看来袁世凯先生需要一个契机。

契机很快就来了。旅顺失陷后,朝廷突然明白,勉强能打仗的最后一支军队——淮军都已经是另外一支八旗了,必须着手建立一支新式陆军,不然的话清国将无兵可以打仗。经过研究,朝廷任命广西按察使胡燏棻(yù fēn)为总负责人,仿照西方德国的方法,在天津小站这个地方训练新式军队,先练5000人,取名为定武军。

胡燏棻当时在天津为前线军队做后勤保障工作,也就是说,他是袁世凯之外的另外一个粮草官。朝廷之所以任命他为负责人,是因为他可以就近工作,拍拍裤脚就可以上任,这也说明胡燏棻只是一个临时人选。1895年12月,在练了一年的兵以后,胡燏棻被调去负责修建津卢铁路(天津至卢沟桥),朝廷还需要选择一个正式的人来接任练兵。

袁世凯得到了这个消息。

大家应该还记得,他那半船黄金还没用完,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这些黄金送给谁呢?再去找老上级——李鸿章肯定不行了。李中堂的仗打得一塌糊涂,在朝廷上已经说不上什么话,又因为签订《马关条约》,换来一片骂名,现在连慈禧都无法保他。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被撤,只保留在总理衙门兼任的职务——他成了在外交部上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身难保。

袁世凯先生敏感地意识到,是时候需要再投别人的门下了。这个人会是谁?

袁世凯打听到有权决定人选是朝中的这么几个人,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庆亲王奕劻(后党)、清流派首领李鸿藻(不是李鸿章的兄弟,属帝党)、步兵统领荣禄(后党)。

按照袁世凯的级别,他的黄金再多,也是没有办法直接接触到亲王级别的,于是他决定从后两位入手。

对于李鸿藻,袁世凯并没有送黄金,而是呈上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这篇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他老袁关于训练和管理新式军队的想法,文笔华丽,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气势磅礴,有很多排比句。

“好文啊!”当李鸿藻读完后,他大叫了一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激动之余,李鸿藻拿着这篇文章去找光绪了,他向光绪举荐了袁世凯。

这就是光绪皇帝第一次对袁世凯有了深刻的印象,从此记住了袁世凯这个名字。光绪也很心动,不过带兵的重任,还是需要谨慎的,更需要“征求”太后方面的意见,于是光绪对李鸿藻说:先把这个人列为候选人,合适时候就由组织部(吏部)带领入宫觐见吧。

后来,在组织部的引荐下,袁世凯见到了光绪。光绪跟他谈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变法,询问他的意见。出宫后,袁世凯回奏了一份长达13000字的变法方案,提出一揽子计划,主要内容有开办银行、邮政,修建铁路、制造机器、办新式学校等,这些观点大合光绪的胃口,光绪对袁世凯的印象很好。

但袁世凯并不认为他见了皇帝就可以坐等升职,他知道只“活动”帝党的人是远远不够的。老袁又来到了荣禄府上,他很清楚荣禄并不像清流那么清高,黄金肯定是爱的,于是他带上了一箱黄金——另外还有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练兵的书,袁世凯很清楚,像荣禄这种老狐狸,也并不像清流李鸿藻那样过分看重文章,会认为文章写得好,办事也就强。所以袁世凯干脆编了兵书,收集各国训练军队的方法,并提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扎扎实实地阐述自己对练兵的心得和体会。

和前面那篇文章一样,这本书也是袁世凯找人给代写的,只是署上了他的名字。

而袁世凯的目的并不是只是借这本书来打动荣禄,更重要的是,他要向荣禄表忠心。也就是说,他要让荣禄大人明白:如果朝廷让我袁某人去负责练兵,那么这支军队只是世凯在替大人您看管,袁世凯一定唯大人之命是从。

当前:第74/9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