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兄弟全集.com》第29/84页


田村显得有些激动,他哽着声音叫了声:爸――

父亲挥挥手说:坐吧。

他的目光仍没有离开田村,就那么慈祥、充满爱意地看着眼前的儿子。

爸,你都来三天了,怎么才想起见我啊?

田辽沈略微皱了一下眉后,很快地说:爸这次来不是专门来看你的,爸是来检查工作的,工作完了,顺便看看你。爸爸下午就走。

田村的表情有些失望,他把头低了下去。

田辽沈说:听你妈说,你不想在十三师干了,想调走?说说你的想法。

田村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他抬起头,眼睛盯着父亲说:爸,这里哪是部队呀,简直是一些农民,他们太不像军人了。

田辽沈站了起来,声音陡然高了,他制止田村道:胡说!这是十三师,是咱们的王牌师,从抗日战争到朝鲜战争,十三师从没给部队抹过黑,它是一支功勋师,我不允许你这么说十三师!

田村有些委屈,他小声地说:爸,我说的都是实情。

田辽沈有些激动了:什么实情?那我告诉你,中国的军队就是以农民为主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才最能吃苦耐劳,敢于牺牲,战无不胜。你爸以前也是农民,是头顶高粱花子当的兵。你现在瞧不起农民了,农民军人有啥不好?爸把你放在这里,就是让你在这里接受艰苦的锻炼,让你知道什么是中国的部队和军人。

田村怔怔地望着动怒的父亲,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

最后,父亲挥挥手说:你回连里值勤去吧。

父亲一行走的时候,正轮到田村在师部大门口站岗。父亲的车队在他眼前驶出去,他像一个普通哨兵一样,向首长的车队敬礼,父亲坐在车上还了礼。

父亲的车队驶过去了,田村的眼泪仍在眼里含着。

第六章

20.刘栋的阶梯

刘栋参加了师宣传科组织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大部分都是战士,由魏科长和新闻干事给他们上课,从新闻的六要素讲起,这时,刘栋才意识到搞新闻报道还有那么大的学问。刘栋是新闻培训班学习最刻苦的一个,因为这个培训班是在师机关搞的,参加培训的这些战士,也大都是机关直属连队的士兵,他们只是不参加连队的正常训练和工作了,但吃住还在原来的连队。

连队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熄灯号吹响的时候,刘栋就拿着《新闻学》跑到水房里。水房里的灯是不熄的,他手里提着马扎和脸盆,脸盆倒扣在腿上,可以当桌子用。这一招他是跟一个老兵学的,经过试用,效果还不错。别人都休息了,只有他坐在水房里看书,写文章。不知哪个水龙头没有拧紧,水一滴滴地流着,像嘀嗒作响的闹钟。

在新闻培训班里,他认识了师医院的卫生员石兰。石兰是培训班里唯一的女兵,年龄似乎也比他们都小一些,长得清清爽爽的,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

新闻培训班进行到第三天时,他们已经都学会先在宣传科会议室里等着上课了。那天是魏科长给他们上课,魏科长还没有来。石兰是最晚到的,她扫了大家一眼,就径直坐在刘栋身旁的空位上。刘栋见石兰过来,就觉得浑身上下紧张得要命。他不自觉地嗅着石兰身上散发出的好闻的味道,竟有了恍若隔世的感觉。

石兰忽然小声地冲他说:你就是刘栋?

他的脸腾地红了,他没想到石兰会知道自己的名字,就含混地点点头。

石兰兴奋地说:我知道你,在新兵连我看过你写的报道。

刘栋后来才知道,石兰和他是同年兵,那批女兵也有一个新兵排,只不过不和他们一起训练,而在师机关,一共二十几个女兵,分成了两个班。她们这些女兵,在师里有两种用途,一个是话务班,另外就是去师医院,石兰就在师医院当卫生员。后来刘栋还知道,石兰的家也是军区大院的,据说父亲是个军职干部。知道这些后,他就有些不解,全军区有那么多优越的单位,石兰为什么偏来这个全军区最偏远、最艰苦的十三师呢?

刘栋慢慢才知道,石兰不写新闻报道,她写散文和诗歌,他后来还读过石兰的诗,是发在军区报纸副刊上的,那首诗是这么写的:

山里的桃花开了

忙在花蕊中的蜜蜂

回家时,请你捎个信

告诉山外的他

山里的桃花开了

……

刘栋一连把这首小诗看了几遍,有一种淡淡的东西在心里弥漫着,这首小诗和石兰一样散发着一种淡雅之气,看得见却又摸不着,在他的眼前飘来飘去。此后,他再看见石兰时,心里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新闻培训班结束后,他们这拨培训班出来的战士,在科长和新闻干事的带领下,分成三组到师下属的三个团进行采访,算是实习。

在那次采访中,刘栋有一篇稿子居然上了《解放军报》的二版。他写的是一位扎根边防十三年的老排长,这位排长自从入伍就在边防连,一直到提干,他一口气在边防连干了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因为交通不便,他只回过两次家。第一次是母亲去世,第二次是因为结婚,如今儿子都四岁了,他还没有看过一眼。儿子每年过生日时,妻子会给孩子照张相片寄给他,他思念孩子时就只能看看儿子的照片。排长的事迹非常感人,刘栋写这篇新闻稿时,自己都被感动得流泪了。

当前:第29/8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