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世界全集已完结》第629/729页


“等一下,”李雪是聪明的女人,深深的望着吕涛,似是想看透他故作镇定脸庞下面拥有的真正内心。略是思索了片刻,突然严肃的打断了吕涛的话道:“3万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已经出现了精美的壁画,有这可能吗?”

“有这可能,而切我也相信这些,”吕涛面色尴尬的讪笑一声。因为他一直坚相人类祖先就是华夏人之说。据考证,美洲居住人类的历史不超过4万年。美洲大陆发现古人类定居点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发现了1.09万~年到1.15万年前的人类遗迹,被定名为“克洛维斯文化”;1997年,在智利的佛得山又发现了生活在1.25万年前的人类遗迹;2000年,在美国的弗吉尼亚洲里士满南部发现1.5~1.7万年前的人类遗迹。有科学家认为,美洲早期的人类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冰期通过白令陆桥从亚洲过来的。也有学者提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大洋洲飘洋过来的。依据是南美洲当地人的语言和文化因素跟大洋洲的土著有相似的地方。综合起来分析,由于中华先祖分布到东南亚一带有地理上的优先,从东南亚半岛向海洋深处延展逐步到了澳洲、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屿甚至南极洲,其中有少部分再向东到了美洲大陆,这就是今天中美洲、美洲南部发现少量相比美洲北部更古老文明痕迹的缘由;而大部分则是于冰纪时的3万~1万年左右从东北亚的北令海峡、阿留申群岛、天之浮桥岛(案:千岛群岛)到达北美洲再逐步南移的,或于冰纪过后的1万~3000年左右从洋流东渡美洲,海上远涉的先民部分又留在太平洋诸岛上。而从约七千年后特别是殷商时期赴美洲大陆的中华先祖铸就了美洲文明的辉煌。

一开始李雪还觉得吕涛所说的这些事挺好玩的,还有着那么强烈的好奇心,但现在马上就要成事实了,她才真的感觉有点害怕,才真的觉得很荒唐。不解道:“我们一直说自己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时间足可以让一些地方埋着的文物一层摞一层,像是堆谷子个儿似的。在一些文物出土丰富的地方也的确如此,可能挖开一层文物,是明代的,再往下挖,就在埋藏明代文物的土层下边可能还有宋代的,继续挖,还出土,一鉴定,原来是汉代的。”

“历史不是这样理解的,”吕涛的表情就丝毫没有了掩饰,只是嘴角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是人类真正步入阶级社会的过程。谈起中国历史,人们说的最多的是‘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那么,这上下五千年是从何时开始算起呢!它到底指的是五千年还是一万年,或者泛指悠久的意思?中国一个古老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盘古老人家挥起他的斧头将天地劈开、劈出我们现在的世界。他这最后一斧头是在公元前2760480挥出(虽然这个年份是神话学家不知道依据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如果从这一年算起,中国的历史就有近三百万年了。当然,这个毕竟是神话传说,不可当真只可当作对中国文化的一点了解。劳苦功高的盘古却没有被中国人认作祖先,也许因为他纯粹属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存在着真实成分。当今的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将公元前2698年大胜由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的有熊部落酋长姬轩辕奉为祖先,姬轩辕就是我们常说的黄帝。

回到上下五千年的话题,如果从黄帝时期算起,中国历史就有将近5000年。与盘古相比,黄帝的神话色彩要少得多,让后人感到是他是血肉之躯,虽然最后传说黄帝驾龙西去,在极乐世界成仙,但这也许是人们对他崇拜尊敬的结果,不影响他存在的可能性。中国历史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原因从公元前841年至今,人们用文字系统的记载着历史,至今未有间断。在这2800多年间,中国保留着大量的文字历史资料,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可比拟。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宝藏。

在公元前841年,发生一件有名的历史事件,当时周朝国王周厉王十分贪婪,民不聊生,人民怨声载道,最后人民发动大规模暴动,周厉王狼狈逃出王宫才保住性命。国中无王,经大臣们商定由周公、召公两位大臣共同主持政务,行使周王权力,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成语道路以目就是讲述周厉王执政时期的事件!

司马迁著作《史记》就是由黄帝开篇,而本人翻阅《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中国人史纲》则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在司马迁的时代还没有上下五千年的说法,现代的书籍从盘古开篇又好象不止五千年或一万年。虽然“上下五千年”应该是指公元前后相加约五千年;但我感觉它更像是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思就像讲童话故事的开场白:“在很久很久以前……”。”

“无论如何解释,这里都有着很多的矛盾出现,”听着吕涛的解释,李雪半信半疑的点了点头。我国也就是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其中著名的有云南元谋人遗址、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陕西蓝田人遗址等。而贵州开阳的打儿窝崖厦古人类遗址,也是近年来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这些大道理,李雪多少还是懂得一些的。

吕涛接过李梅递过来的水,面色有些沉色的也打开喝上了一口。犹豫了很久、才淡淡道:“其实历史也就那么一回事,对于我们这种玩弄古玩的人来说,了解历史,无非是在古董价值上讨个依据,”

“嗯……”坐在石头上的李雪娇躯一怔,眼神之中没有惊讶,也没有反驳,反而沉思了起来,时而眉头轻蹙。

吕涛一口气灌下半瓶水,重重地舒了一口气。心头没来由的,却是浮上了李雪那柔弱而娇怜的眼神。轻笑了起来,但笑容中充满了苦涩:“有的时候,我都不得不怀疑历史的真伪度。”

吕涛的表情就丝毫没有了掩饰,李雪心中不由得轻叹了一下,眉头轻蹙了一下,但却隐忍着没有发作:“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死的?”

“我刚才说了这个洞穴有两个疑点。第一,这个洞穴洞口的封存就是一个。第二,这个洞穴深处的尸骨也是一个迷,”这里的一切,目前来看还谈不上什么建筑风格,很像西周时候的地下古墓,又有点像一条临时的逃生身通道,吕涛想不太可能会有人把墓修在别人的墓地上面,可能这里应该就是造墓的工匠给自己留的后路!

古时候,特别是战国的时候,你要是参加了修贵族墓穴的工程,那就等于死,不是被毒杀就是和尸体活埋在一起,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大多数工匠都会给自己做一个秘密的通道,好让自己逃出生天,吕涛用手电筒一扫,也没看出个什么名堂。

回走的路没走多远,黑暗之中的三人,不约而同的发现前面隐隐约约出现一束圆光,是光,那一定是刚才进来时的洞口。

一路走来,又向回走,未见到随葬品之类的器物。不过随处可见尸骸之上的佩戴品,四处可见。忽然一具长方形的玉器出现在一具尸骸之下。由于尸骸之下的玉器又大又古怪,从未见过这东西的李梅,惊讶神色一闪而逝后,旋即恢复了清冷:“那是什么东西?”光说不动的李梅,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个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过那玉器上纵横交错的尸骨,足以使她无法伸过手去……

“好像是玉琮,”吸着烟蹲下身去的吕涛,拿去玉器且的尸骨之后,又去掉玉琮另一半的泥土,这才发现这是一支宽30厘米,高80厘米的玉琮。欣喜若狂道:“果然是玉琮,这可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

“礼器?”惊讶中的李梅,眼神之中一片陌生的茫然。有些暗淡的眼神似是想看穿吕涛的内心,难道这东西他也懂?

第五百七十二章 又遇巨水蜥

第五百七十二章 又遇巨水蜥

若说“礼器”这东西。考古大师、盗墓高手无人不知,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是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进入商周奴隶制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玉礼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最为重要,种类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饭的簋)、酒器(如饮酒器爵,盛酒器尊、壶)、水器(如盥洗器盘、匜)、乐器(如钟、铙)和杂器(罐、箕形器、方形器)。进入秦汉封建社会后,青铜礼器逐渐衰落,退出了历史舞台。”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约4200~5300年。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这一遗存,所以称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良渚文化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和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时期的文化。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两大中心。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

良渚文化玉器创造性的器型,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良渚文化玉器特征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线深而直,线沿光整平滑。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线深而宽,线底略呈弧形。三、良渚文化玉器环线有手工磨接和管钻旋磨两种加工方法,前者线痕浅细,线沿多“毛碴”。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线细密紧凑。接续痕明显。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浅浮雕,利用减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纹饰,强化主题表达。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锯痕”。良渚玉器镂雕时,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锯”锯去多余部分,俗称“锼”,又称“拉丝”,所用弦状拉条犹如无齿锯条,会在镂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迹。七、良渚文化玉器纹饰华丽,新创纹样琳琅满目,有:神人兽面纹、束丝纹、绞丝纹、蚩尤纹、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丰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单圈、重圈之外,还出现了卷云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线形眼眶。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浆”,俗称“玻璃光”。

李梅白了吕涛一眼,随即又是神色狡黠的一笑道:“你可真是个盗墓专家,一定了解这叫什么……对了,叫玉琮的玉器吧?”

“当然知道,”吕涛兴奋之余一下。却还是很认真的点头。这可是人见人爱的好东西,咳嗽了两声,正色道:“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吕涛这番话说得颇有技巧,一来是解释了自己对这古董玉器的了解。二来嘛,却是暗中像姐妹俩传递信息。听完这段解释的李雪先是一愣神,随后吃惊道:“也就是说这是一件难得一见的国宝?”

“国宝是肯定的,”见到姐妹俩疑惑不解的神色,吕涛继而用手给她们一边指点玉琮上特有的雕琢,一边苦笑着补充道:“你们看这,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共24个。单个图像高约9厘米,宽约12厘米,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24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66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24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上前抚摸了几下玉琮的李雪,神色中有些复杂却很快恢复了平静。淡然笑道:“真漂亮……”

“那当然了,”吕涛好整以暇的点上了一支烟,饶有兴致的看着这支玉琮,啧啧称奇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也有一件玉琮,比起这个小多了,高仅有7.2厘米 射径上端8.5-8.6厘米 射径下端8.3厘米 孔径上端6.8-6.9厘米 孔径下端6.7-6.8厘米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边框表示人上肢,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

“那么小的一件玉琮,都能进南京博物院,这么大的一支玉琮。岂不是要进故宫博物馆?”此时的李雪,心态倒有些骑虎难下的感觉。玉琮对她而言了解的不多,同样是玉器,同样是玉琮,别的看不懂,听不懂,眼前这个玉琮高80厘米,和吕涛所说南京博物院中的那支高7.2厘米的玉琮相比,相差10倍,大小的道理她还是会理解的。

接触玉琮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玉琮属于国宝级的文物。痛心疾首的吕涛,有些苦笑不得的耸了耸肩膀,又苦涩笑道:“这是肯定了。这种玉器,国家也不会允许私人收藏。这是断代古董,汉代以后就没有制作这东西了……”

“这个东西太大了,我们是不是只能放弃了?”听得吕涛语气正经,李雪估摸着他现在也是无可奈何。遂也是一口公事公办的腔调。(文-人-书-屋-W-R-S-H-U)

“这东西在好,也不属于我们,还是生命重要,”吕涛似乎被李雪戳穿了用心般的尴尬一笑,颇有些不好意思。很是很无奈的他摸了摸鼻子,苦笑了一声叹道:“那重大厅若是一个出口该有多好,我会盗光这里的宝藏。”

当前:第629/72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