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全集.com》第37/879页
那么由谁来具体的领导这两司呢?
再没有比张永德和李重进更合适的人选了。请看,这两人一个是郭威的女婿,一个是郭威的外甥,两人能力相当,数岁接近,就连资历都差不多,不是他们又是谁?何况非常奇妙的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张永德还有一个特殊的小毛病,注定了会让这两个不该成仇的人迅速交恶,达到郭威的目的……
张永德有好几张脸,他对上司非常恭敬顺从,堪称忠心不二;他对下属也仁慈宽厚,非常有德有量;可是对与他平级,资历威望权力都相差不多的人,他就变得心胸狭隘毫厘必争了。
李重进的条件是多么的理想啊,简直是事事都符合,条条都达标,再也没有这么般配的了。于是,张永德利用所有可能的机会,一直在柴荣的耳朵边打小报告,就算在淮南江北之地与南唐倾国交兵的时候,他都没让李重进好受过。
最严重的一次,在公元956年11月,他居然派使者携带“密表”进京上奏柴荣,说李重进有“歹心”。这让柴荣怎么办?得让马儿跑,又不能让马儿互相咬。难哪,柴荣最后的反应是既不相信,也不追究,更不做调解。
他以一种强者的姿态让两方面都明白,老实点干活儿,别闹事。但就算是想闹事,本皇帝也不在乎,只要你们敢!
可战场上的气氛还是变了,战士们各自拥护主将,变得人人敌对。这时候李重进表现得很是男人,他把部下们都留在军营里,自己单人匹马来见张永德,在张永德的地盘里两人喝了一顿酒,才算把危机勉强渡了过去。
但不管怎么说,李重进都不会善良到健忘的程度,有仇不报,那会影响心理健康的!!
机会终究会来的,李重进要干就干了个狠的。“点检作天子”,除了张永德外没有第二个人,而且最奇妙的是,柴荣绝不会因此而询问张永德,张永德就算知道了有这回事,而且柴荣很生气,他都不敢主动去解释……就等着柴荣什么时候气不顺,来一次全面大总结吧。
这个机会还真的让张永德自己给争取来了。这实在没办法,怪不得任何人,事后张永德如果要后悔的话,只能说――好人难做,自己找死吧。
那是在柴荣因病退兵的时候,路过了他最初的发祥之地澶州。柴荣一反常态,把自己单独关在行宫,默默想自己的心事。可时间一长,外面的大臣们都慌了,他们不知道病中的皇帝是死是活!
这时候,只有张永德能进柴荣的行宫里问安,大臣们就托他给皇帝带个话――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四面八方全是敌人,这里离开封太远了,如果出了事(“如有不可讳”,这是说柴荣如果会死),天下就不一定是谁的了!(奈宗庙何!)
张永德想了想,觉得这些大臣说得对,想得很周到。于是他就进去把这些话都对柴荣说了。
柴荣静静地听完,然后才问――这些话是谁让你说的?(谁使汝为此言?)
老实人张永德觉得皇帝这是听高兴了。本来嘛,这些都是为皇帝着想的好话嘛!而他不能掠他人之美,于是就直接承认了是所有大臣共同的想法。(永德对以群臣之意皆愿为此。)
柴荣接下来的样子让张永德摸不着头脑,就见柴荣对他打量了很久,尤其对他那张本已看得太熟的脸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又看,最后才叹了口气――我就知道是有人教你这样说的,可惜啊,我看你面相穷薄,不足以当此富贵!(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
说完柴荣就立即起床返回了京师。
从此,柴荣对张永德彻底绝望了。他再不担心什么“点检作天子”的木条,这样毫无心机,头脑简单,直接被别人当枪使,问皇帝生死大事的人不足为惧。不仅如此,也不能把自己的身后大事交给此人,此人不堪重托……
可是舍弃张永德,又能托付给谁呢?
李重进吗?
柴荣苦笑了,如果说张永德还有些许的慈悲之心,能不杀他的小儿子的话,那么李重进的强悍嗜血就让他寝食难安了。根本就不能让李重进留在京师,还谈什么交付托孤大事!
张、李不成,那么下面还能是谁呢……
后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张、李之下,那个幸运儿就是赵匡胤。但是对当年三十三岁的后周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本人来说,这个消息带给他的喜悦却远远没有震惊多。
喜,喜从天降啊,想想看,从都指挥使一跃升为都点检,看着好像只升了一级,但是咫尺天涯,从全国军队的二把手升到一把手,那是不知多少人一生都迈不过去的门槛,而他居然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就迈了过去,怎能不让人高兴?
但是惊,一样的触目惊心。要知道此次出征幽州,在后周一方无论是谁都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功劳。根本没打什么仗,三关三州一万八千户都是以皇帝之威千军之力压制降服的,功劳属于全体官兵,怎么算也算不到赵匡胤的头上。
可现在最大的彩头就凭空砸到了赵匡胤的头上,这对一般人来说,可以摆酒庆祝了,可对赵匡胤这样的聪明人来讲,就应该把这个头衔当作块大砖头,没道理的凭空而落,脑袋会被砸破的。
唉,富贵险中求,拿着刀上战场砍人是风险,回到京城升官发财一样也这么的心惊胆战……多么明显,这是个政治需要下的官职变动,里面大有玄机。
是的,后世学者,在这团迷雾一样的玄机里,本着谁犯罪谁受益的原则,也得出了张永德被三尺木条终生砸倒的幕后指使人是赵匡胤的内幕分析报道。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张其凡先生的《赵普评传・陈桥兵变的指挥者》和台湾的学者蒋复璁先生的《宋代一个国策的检讨》等文章。按他们的说法,赵匡胤才是那个神秘的木匠,原因有四:
一.赵匡胤在此前是张永德的手下,虽然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可是要挤掉张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职,却遥遥无期,并且基本绝望。因为他硬件就不行,他不是皇帝国戚,禁军是国家安危命脉,他一个年纪轻轻的外人,凭什么一步登天?凭他的军功和英勇?这种事你越强悍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选李重进?
所以赵匡胤只能耍点阴谋诡计,才能脱出张永德的阴影,彻底独立。
二.在公元959年的这一年里,枢密使王朴死,皇帝柴荣重病,让赵匡胤野心极度膨胀,让他有了非分之想,而张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块绊脚石,必须得尽快踢开,于是就做了一回木匠。
三.用这种含糊不清也解释不清的办法来搞倒搞臭张永德,同时也给自己日后登极做理论铺垫,一箭双雕,不亦乐乎。
四.柴荣北征期间,赵匡胤一直率军拱卫左右,大有做手脚的机会。因此,蒋复璁明确指出――三尺木之来,实属可怪,代者为太祖(赵匡胤),不是有很大的嫌疑吗?
我想,以上这四点疑问,也会引起广大的共鸣吧,因为无论如何,赵匡胤真的就是最后的受益者。但是很可惜,综上所论,破绽多多,请看逐条反驳:
一.就算搞掉了张永德,受益人也不见得就肯定是赵匡胤。军中比他资格高,功劳大的人大有人在。用这种损阴德的下三烂招数给别人做嫁衣衫,想必赵匡胤没有多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