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臣记全集Zei8.net》第46/85页
我轻轻拂开方氏,略一沉吟,屈膝在陛下面前,垂目道,“陛下,臣无力辩解,亦不知如何证明自己。唯愿陛下能对方氏从轻发落。臣甘愿领受陛下责罚。”
长久的沉默,我的余光可以看到她胸口在剧烈的起伏,她此时对我一定很失望亦很气愤。我深垂首,羞愧得不敢再看她。
“陛下容禀。臣有事请奏。”耳畔是熟悉的声音,我转首看向殿中,阿升正撩开衣服下摆拜倒在地,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陛下,在周掌印房中搜出之物,乃是臣藏于他房中的,实不与掌印相干。”
我飞快的怒视他,他毫不动容,目光并不与我接触。
秦启南发出一阵嗤笑,“怎么又出来一个供认不讳的。这更蹊跷了。你说东西是你的?可适才方氏已承认这是周元承对她逼奸所用之物,你如何解释?”
阿升镇定的答道,“那么此事定有一个人扯谎,不是臣,便是方氏。臣恳请陛下给臣一个机会,容臣问方氏几句话。”
见陛下颌首,阿升转向方氏,问道,“你说大人与你有私,所谓私情,必是发生于晚间夜深人静之时了?”
方氏怔了一下,随即讷讷的点了点头。
阿升继续问,“那么大人每每召你入他房中,是在什么时辰?”
方氏踯躅不语,低头想了许久才答道,“一般都是三更,过了子时。”
我听她如此答,隐约已知阿升之意,我看向他,他也回视我,并快速的勾起嘴角冲我笑了一下。
“你去找大人之时,他都在做什么?”阿升提高了声音问着。
方氏不解其意,有些不耐烦的说道,“还能做什么,又不是见得人的事,他自然是熄了灯在房中等我就是了。”
阿升点着头,加重语气重复她的话,“你可确定?大人是熄了灯在房中等你?”
方氏被他问的有些犹豫,想了一会才下定决心般的点点头。
“陛下,方氏的话已然露出马脚。臣自服侍周掌印以来,深知他的习惯。他一向睡眠少,素喜于夜半安静时读书,尤其是公务繁忙之后,更是珍惜晚间的这点自由时光,从不轻易浪费。三更时分正是他习惯在房中读书的时间,而此时房内绝不会熄灯,反倒是灯烛明亮,任何一个人从窗外看去皆能看到大人在窗下读书的剪影。
而大人房中的灯烛确是费的比别人要多,这点内务府最是清楚,大人还曾对钱总管说过,以后用度之外的灯烛钱他自己单独算了填补上。所以大人决计不会如方氏所说,在子时便熄灯于房中静候她。”
“有点意思,”高景澜挑眉笑道,她转顾陛下不解的问道,“皇姨母,可这人是贴身服侍周掌印的近侍,他的话能公允么?”
阿升朗声道,“陛下,臣一己之言或许不足采信,但每晚上夜的内侍可以证明臣刚才所言是否属实。臣请陛下宣召乾清宫值夜的侍卫和内侍一问便知。”
陛下当即传旨召乾清宫侍卫和值夜内侍入内,他们众口一词都说每夜看到我房中灯火通明,也确能在窗外看到我伏案的身影。
这个结果证明,阿升所言不虚,却也令方氏陷入了欺君的境地。
秦启南当即厉声喝道,“大胆方氏,竟在御前公然欺君,构陷内廷掌印。想必是你起了勾引元承之心未遂,借此来污蔑报复。似你这等歹毒的妇人,岂能留在荣王殿下身边服侍,就是将你赶出宫去,你的家人也容不得你。”
方氏本已颓然瘫坐于地,听到他最后那句话眼睛忽然转了一转,向秦启南投去恳切而又幽怨的一顾,然后猛然起身,向殿中盘龙柱撞去。
她骤然行动,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我在她冲向柱子的一瞬迅速起身,然而距离她尚远,她又绝决而猛烈,等我奔到她身畔时,她已额骨碎裂,满面鲜血,身子如无依弱柳一般倾倒在我怀中。
第七十五章 桃李无言
交泰殿中弥漫着一股血腥气,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在场所有人惊愕。
最终高景澜惊叫的声音打破了沉静,她扭过身子用手帕捂住眼睛,我的余光可以看到她双肩犹在抖动不已。
严守忠快速行至我身边,向我怀中的方氏唇上一探,我听到他发出一声叹息,旋即他向陛下回禀道,“陛下,方氏畏罪自裁,已身亡了。”
啪的一声,是陛下怒极拂袖将兔毫茶盏挥于地下,“你们都是死人么?连一个妇人都拦不下,眼睁睁看着她死在朕面前!”
殿中众人立时跪倒在地,大殿上再度恢复鸦雀无声的静默。我听到陛下急促起伏的呼吸声,她挥手怒指胡珍道,“你秽乱内廷,还敢攀诬旁人,朕给你一个机会,说出幕后主使你的人,朕便饶你不死。”
胡珍惊慌万状,连连叩首,直叩的额上红肿一片,断断续续的说道,“臣惶恐,臣死罪。臣绝不是有意诬陷周掌印,实在是道听途说啊,陛下,陛下饶恕臣罢……”
“道听途说?好一个道听途说!你既然那么会说那么会听,朕便让你从今往后都没有这个机会再造口舌之孽!严守忠,将他的舌头割掉,以黄铜灌耳。让宫中人都看清楚,诬蔑朕的近臣是什么下场!”
大殿中人皆瑟瑟发抖,震慑于天子之怒。良久之后,严守忠请旨道,“陛下,适才林升供述那些秽物乃是他所有,此事如何处置,还请陛下明示。”
我迅速抬首,哀恳的望向她,她瞥了我一眼,冷静道,“罚俸一年,令司礼监好生管教斥责。”她转顾高景澜,目光森冷,“景澜,朕的处理方式你学会了么?”
高景澜不敢看她的目光,垂首低语道,“皇姨母英明,景澜受教了。”
陛下再顾秦启南,平静和缓道,“今日之事,你太操之过急了,事关蕴宪你一时乱了分寸,朕也能理解。往后,切记不可这般急躁。”
秦启南微微欠身,从容道,“是,我会记下的。”他转首居高临下的望着我说道,“只是委屈元承了,也请元承多担待本王情急之下难免生疑之过罢。不过,元承身为内廷掌印,对于身边之人更要严加约束。不要让今日之事再度发生才好。”
我垂目,不想让人看到此刻我眼中的悲愤,之后漠然向他颌首道是。
陛下在此际起身,向我吩咐道,“元承,随朕回养心殿。”
我轻轻的放下怀中的方氏,她的身体尚存一丝即将散去的温热,那一缕温度仿佛在提醒我,不久前她还是一个鲜活的对未来有着期许的年轻女子。
陛下搭着我的手缓步走出交泰殿,身后是严守忠急切的声音,“陛下,荣王殿下的乳母……”
我的手臂被她紧紧的捏住,她的声音没有起伏,“传王爷之前选的张氏入宫。”
“元承,朕没有办法。”步出交泰殿,她顿住脚步,疲惫的说,“朕不能审胡珍,不能让他真的招认出秦启南和齐国公主。那是多么大的宫闱丑闻,这些人是朕的亲人,最亲的……却算计一个朕宠信的宦臣,因为你和首辅系之争,因为朕对你好……你明白么?”
我深深的颌首,也深深的明白她的无奈。何况,如果内廷中的矛盾集中在秦启南和我身上,我实在想不出任何理由要她放弃前者转而维护我,我并不敢做如此奢望,也不欲看到因我之故而使得他们夫妻不睦。
然而对于阿升,我却怀有更深的愧疚和感激。我向他诚挚的道谢并道歉,“对不住,此番连累你。我本以为我可以保护你,却没想到尚需你来替我解围,我很惭愧。”
他不在意的笑笑,眨眼道,“我是被您保护的呀,所以我才不怕呢,罚俸算什么呀?我一点不发愁,因为我知道您会养我的。”
他尚有闲情开玩笑,我们不禁相视而笑,他忽然正色道,“其实也怪我,是我没留心才让他们在您房中做了手脚,所以我去认下也不冤。不过您也可以自己说那番话的,可您就是狠不下心,对那么一个害您的女人,您还顾虑什么呀?”
我回忆着自己当时的心境,坦言告诉他,“我不是顾虑她,我知道无论她是否成功构陷我,她背后的人都不会放过她。我只是,被她的顾虑所打动,她心中想要呵护的最珍贵的东西,不惜以生命来维护的,家庭和亲情。那一刻我问过自己,如果我还有亲人尚在人世,有人拿他们的性命来要挟我做违背良心之事,我会不会就范。”
“那您会么?”他瞪圆了眼睛等着我回答。
我有些茫然的摆首,“我不知道,那时到现在,我都没有想明白。”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日子过的平静无波,可惜宁静的湖水下面还是暗藏湍急的水流。
秦启南对我的态度,一日往昔的冷淡。只是在偶尔的攀谈中,他提及我对书画的鉴赏,继而轻描淡写的夸道,“元承房中挂的那幅班姬纨扇图,大异重彩工笔,画工倒是颇为独到,想必赠画之人也有傲世之才,是你的好友?”
“是一个故人,臣不知能否算是他的友人,只是萍水相交而已。”我坦言道。
他听过付之一笑,“那便罢了,太过恃才傲物者并不适合你的性情,元承交友亦要谨慎。”
我明白他在提醒我,方氏的事也许便是警告我不该对冯敏和许子畏表露支持和同情。可我已按心意从事,便无谓顾忌太多了。正如我当日所想,既然麻烦总不会断,那么也不必事事皆求全。
渐渐地朝中有不少大臣陆续上疏陛下,建议应多派我出去历练,监军也好,提督税务也罢。我初始略感惊讶,后来转念想到,我若长久在内廷却是不易被拿住什么错处,也许外放反而更能让他们找到机会来攻击和弹劾我。
天授五年伊始灾难频发,从元月开始,甘陕大旱几近颗粒无收,继而云贵地震,入夏淮河发生水患。
陛下终日愁眉不展,“凤阳府一岁而水患蝗蝻三灾叠至,禾稼尽伤,孑遗颠离。周边官仓米储备尚足,太仓却拿不出赈灾的银子!朕该拿什么安抚那些失了田地房屋的灾民!”
她想到了漕银,用漕运折粮银万两先来填补赈灾所需,然而户部并言官们纷纷上书反对:漕粮为京储重计,难以议留。
“漕粮是供宫里,勋贵,京师官员所需的,他们自然反对,说的冠冕堂皇,好似为朕的内廷考虑一般!如今拿不出钱来赈济百姓,难道非要逼朕下罪己诏,他们才满意么?”她愤而将奏疏掷于地下,哀叹道,“元承,朕此刻若是能变出十万两银子来就好了。”
我心中一恸,罪己诏是君主在朝廷有过错,国家遭受天灾或是政权出于危难之时,颁布的自省和检讨自己所犯过失的诏书。
我俯身拾起奏疏,一壁思忖着,一壁安慰她道,“国税历来是田赋和徭役两项,如今农民生活已艰难不能再增加他们的税赋,但矿税则不在其列。所谓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商贾之利可三倍于农事赋税却较农税为轻。臣以为这并不合理。陛下不妨考虑增收这部分赋税。”
她面有隐忧,摆首道,“朕也知道如今商业繁茂,赋税却还只集中在农事上,倒让天下的官商都得以轻松发财。可就因为如此,这税才不好征。朕的臣工们哪个不是自己有商铺有矿,再不然就是和大商人们勾结在一起发财的。叫他们去收税?不是收到自己头上!他们哪个肯替朕要这笔钱?”
我应她道,“臣可以去要这笔钱!陛下若是准的话,臣即刻就上疏奏请,陛下可以派两京司礼监的宦臣去各地收取矿税。”
她微微一怔,随即转而顾我,缓缓道,“这是要被那些官员痛骂的事,到时候百官群起而攻之,你不怕么?”
我淡淡一笑,将担忧都隐藏在这片浅笑中,“不怕。只要能增加国库收入,臣被骂几句也没什么。”
“只怕届时不只骂你那么简单。可是眼下远水也解不了近渴。矿税是长久之计,朕需要的是立刻就能摆在眼前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