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1796全集.net》第238/238页


  1392年朝鲜李朝建立之后,太祖李成桂建都于此,改名为汉城。
  世宗三年1421年又发诸道丁夫三十万筑城,到到现在的规模。
  整个城墙匀为石筑,周长为四十一里一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雉城六处,曲城一处,城廊七十五所。共设有八门,包括四大门和四小门。分別是东为兴仁门,惠化门;南为崇礼门,光熙门;西为敦义门,昭德门;北为肃靖门,彰义门。另外在城外西郊曾经有迎接中国使者的“迎恩门”。
  汉城内有五部五十四坊,在全盛时期,人口达到三十万。
  城内的大半地区都用来建筑宫殿,除王朝的正宫景福宫之外尚有王宫十余处,这样城市的规模,虽然不能与南京北京相比,但也算是十分庞大的城市。
  在1626年,后金第一次攻朝,主将阿敏,当时为后金的四大贝勒之一,就羡慕朝鲜宫殿城阙壮丽,一度不愿返回满洲苦寒之地。因此汉城的富丽豪华,也可见一斑。
  中国军队打算以炸毁崇礼门,来向朝鲜朝廷发出警告。
  虽然在崇礼门上有朝鲜士兵把守,但他们得到严令,不得擅自开怑,而且中国军队也不像是出动大军攻城的样孑,只是堆出十辆小车,放在城门前,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因此朝鲜士兵也都不敢阻拦。
  结果一声巨响之后,崇礼门被炸成了一堆废墟,连同守在城上的二百多名朝鲜士兵也葬身在爆炸中。
  得知崇礼门被毁之后,李玜赶忙率领着大臣们登上高处,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结果看见昔曰高大雄伟的城楼竟变成了一堆碎砖残石,李玜也吓得面如土色,这想起自己在清廷做人质的时候,也曾听说过一些中国军队的传言,说中国军队善用火器,每逢攻城,必先以火炮轰击、火药爆破,无论多么坚固的城墙,也无法抵挡,因此凡中国军队所攻的城池,都无往而不破。
  当时李玜还以为是夸大其辞,不过是清军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因为这种程度的火器,确实超出了李玜的想像,但现在看见了崇礼门的结果,李玜这才知道,这一切原来都是真的。
  因此李玜也意识到了,朝鲜根本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如果中国军队想要攻进汉城,根本就不废力,只有无条件投降,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李玜毕竟不傻,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冒然呈强。
  因此苦笑了一声,道:“为今之计只能出城纳降。”
  李玜这一表态,便意味着大局已定,中国军队随后也开进了朝鲜。
  
  第三百五十章 阅兵(大结局)
  
  更新时间2015-6-30 10:08:25 字数:2312
  虽然朝鲜国王已经投降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朝鲜的战争到了尽头。
  在朝鲜境内仍然有很多对中国占领朝鲜抱有很大敌意的国家,因此有许多人开始聚集人手,占山为王。
  不过这对中国军队也只是造成一些麻烦罢了,中国只需要驻守相当的兵力便可以了。
  灭亡朝鲜之后,高鸿信决定来一场盛大的阅兵。
  神武二十八年二月初二(公元1832年),中华帝国,北京城。
  这天天安门前的神武大街旁,聚集了整个京城的百姓。
  高鸿信带着一干文武大臣来到了天安门前,这时商毅以经带领全部的五百多人马,在天安门的一边列队等候了。
  而在天安门正前,排放着各种战利品,按武器、盔甲、旗帜、级、俘虏分为五个部份。
  文武大臣按各自班次,分列站立成一排。
  高鸿信在内阁大臣的陪同下,由陶澍带领指引,依次逐一的参观。
  武器盔甲之中,包括了各种刀枪、盾牌、铁甲、锁甲等等,毎一样都擦得锃明瓦亮,在清晨的阳光照射下,刀枪耀眼、盔明甲亮。
  还有二十面巨大的牛皮大鼓,都是需要四个人才能抬动,两个人同时敲响的。
  显然都是货真价实从朝鲜军队那边缴获而来,毕竟就算是打造这些武器盔甲,也不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
  只不过毎一件盔甲有有一个或是几个拳头大小的窟窿眼,商毅向高鸿信奏禀,这些都是用火铳射击打出的孔洞。
  高鸿信听了,心里也十分高兴。
  在天安门前的空地,全是用清石铺成的大片广场,坚硬而平实,脚步踩在面,出清脆的“踏——踏——踏——”声音。
  中国军队的士兵以两排为单位,列成一个横竖均为十人的百人方阵,各排的两各排长站在队列的一侧,从天安门前的城楼走过。
  先通过的是一个长枪兵连,只见两个方阵排列得整整齐齐,而每一名士兵都一身擦得光亮的铁甲,长枪竖直指向天空,长枪林立、盔甲鲜明,威武雄壮,大踏步地走过门楼。
  人数虽然不多,但气势却颇为逼人。而在到达门楼的时候,方阵突然停了下来,一起转向城楼的一面,转向的动作都是高鸿信君臣从未见过的,然后全体士兵都单膝点地,对着门楼三呼万岁。而士兵就是跪在地,但长枪依然竖直挺立,沒有一支歪斜。
  高鸿信看得眉飞色舞,道:“嗯,不错。”
  其他大臣也都纷纷点头,小声称赞。
  而接下来是火枪兵连和两个侦察排通过。只见这三个方阵的士兵,以一种高鸿信君臣从来没有见过的姿势行走过来,每一名士兵一率都是用右手托着火枪底部,一头扛右肩,每一支火枪的枪管处,都插着雪亮的刺刀,闪烁着令人心寒的光芒;而士兵左手随着前进的步子,来回摇摆。
  但无论是步调还是动作,几乎全都统一无二,一百个人的方阵,竟仿佛是一个人一样。
  由其是在通过城楼的时候,士兵们忽然将靠在肩膀的火枪取下,用几个干淸利落的动作,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双手执枪,右手握枪托,左手握枪中端,水平向前,呈四十五度角斜指向的姿态。同时步伐也从齐步走变成了正步走。脚步落在青石地面“咵——咵——咵——”的声音,也陡然增大起来,沉重而响亮。
  而且步伐和执枪的动作变化是在同时完成,只出整齐“咔——咔——咔——”的声音,整个动作连惯一致、简洁利落,而又协调统一。
  毎个方队的所有士兵都完全一致。在通过门楼正中的时候,同样也停下转向,向高鸿信跪地行礼,三呼万岁,然后才又重新起立前进。
  这自然是完全山寨了后世中国的现代军队阅兵样式,只是在一些小细节稍做了一点改动而己,但这却是当时军队所从没有过的。众大臣都是文官,当然没有见过,只觉得既新鲜又怪异,从在方阵通过的时候,无论怎样横看竖看斜看,举手投足,甚致是甩臂执枪,都是一条线。仅仅这种阵势,就让人生出无比的震撼来。
  而在场的众大臣也无不惊骇,他们原以为所谓阅兵,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只不过是一支五百多人的军队,能够玩得出什么花样来。
  在方阵通过的时候,有不少大臣的心跳都随着士兵的步点跳动不己,甚致觉得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阵列的样式动作都是其次的,但随着方阵的通过,也明显感觉得到,方阵带出一股无坚不摧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杀气。
  只要是久经沙场的名将,都知道只有训练有素、屡经战阵而且战功无数的军队,才会具有这样的气势和杀气。
  等全部的方阵都通过了之后,五个方阵又排成一队横列,一齐返回到城楼前,在城楼前先从一字阵变成十字阵,又变成一个五方阵才算停住了阵列的变化。
  随后全体士兵都跪在地,对着城楼的高鸿信再次三呼万岁。而且随着呼喊声,手中的长枪、火枪也是一倒一竖,仿佛也再向高鸿信施礼一样。
  等三声呼喊完毕之后,士兵们仍然跪地不动。
  高鸿信在城楼踏进了一步,伸出双手,在虚空中一托,哈哈大笑,道:“诸位将士平身,朕有如此虎狼雄师,又何愁江山不定呢?”
  同时观看阅兵的百姓心里也充满了震撼,都觉得天兵天将也不过如此。
  而边上的各国大使,则又是另一番心情,虽然阅兵阅兵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战斗力,但是也可以看出一二,现在中国军队所展现的实力确实令他们担忧。
  接下来是帝国皇帝陛下的讲话,高鸿信站在原始的扩音器之前,发表了演讲。
  “我的子民们,你们应该因为身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我们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历五千年而不衰,世界之中无与伦比。辉煌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一个个英雄人物的诞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顽强不息的脊梁。……我们要追寻前辈的足迹,寻找真理所在,开创万年不拔之基业。……我必将率领帝国臣民,护卫帝国之安危,开拓帝国之领土,发扬民族之光辉。内修仁政,外攘夷狄。……愿中华帝国永世长存,愿中华民族永世长存。”
  说道这里就听高鸿信顿了一下,接着高声喊道:“中华帝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这时城楼上的官员和广场上的所有人都高声喊道:“中华帝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余音久久不绝,震撼人心。
  (全书完)

【由www.【网】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当前:第238/23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