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中兴》第1/143页


《帝国中兴》
作者:林中小舞
小说网 www.

克隆的历史
古人用他们的经验和行动告诉我们,历史,是可以伪造的。而且,我们接触到的、学习着的历史并不真实。它往往是已经躺在坟墓里的那些人用来遮掩后人眼睛的一叠毫无意义的纸。那些人就是皇帝。
书上说,朱元璋不但是一个成功的皇帝,而且拥有成功的人生。他放过羊,当过和尚,要过饭,杀过人,打过仗,最后当了皇帝,还惩治贪官。这样的皇帝很难得,属于历史中的稀罕之物。但谁知道有关于他的所有记载就一定是真实无误的呢。所以,我选中了他,准备在他身上进行一次克隆实验。
我不相信历史,在我眼中,朱元璋首先是一个人,他有七情六欲,有野心,但更怕死。克隆到他身上的这个人,就具备这个特点,不但怕死,更有无数平凡人都具备的贪财好色之美德,就像我,你,他,我们每一个人。
当然,朱元璋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而且,当他露出第一面的时候,就必须得死。他不死,历史就不能重新演绎。他不死,我们的主人公就不能断点续传。
一个帝国的中兴,就从朱元璋的意外死亡开始了。

近代中国的落后之谜,兼谈朱元璋的功过得失

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强盛,跟它背后的文化基因是分不开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文化就像一个人的血液、性格,或者说是他的骨架,支撑着他的成长,赋予他动力和智慧。他在面临危险时表现出来的各种应对技巧,均来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国家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缺乏独立的具备自我更新能力的文化,那么注定了这个民族这种文明没有持久的凝聚力。比如日本,我一直认为这个国家的繁荣不会长久,目前的所谓强大只是一种虚弱的表面现象,是利用中美俄的地缘政治夹缝寻找到的暂时可以容身的发展空间。但是从它对中日关系的处理技巧上,以及对东海石油纷争、钓鱼岛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日本很明显地表现出了民族文化内涵的匮乏,缺乏自信,盲目出击,大惊小怪,甚至有点蛮不讲理的幼稚。外交艺术的低劣,体现的正是它背后的文化苍白。
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到处咬人,疑神疑鬼;不自信的国家,就会表现出如日本这种骄狂的症状。
生活中的这种人是会被人抛弃的,会死得很惨,日本将来的命运也逃脱不了一个悲惨的结局。它要么就躲在一个最强者的胯下苟且偷生,当看门狗,如同现在它依靠美国的保护伞,也如同中国的盛唐时代它当我们的好学生。七十年前它比我们强一百倍的时候被我们的智慧和意志击败,现在它已经不比我们强,更没什么资格成为我们的对手。因为中国是一个文化巨人,有着丰富的智慧源泉,每当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候,这种强悍的文化基因就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催生许多伟大的人物来挽救国家的命运。
清未我们有了孙中山,然后就是毛泽东,解放之后有邓小平,日本出过什么?除了几个臭名昭著的战争罪犯,就是现在白痴一样的小泉,被自己国内的媒体讽刺为“没文化的人”。
世界史是一个遵循一种残酷逻辑的发展过程,这个逻辑就是弱肉强食。当一种文明的文化内核失去上进心的时候,意味着这种文明遇到了危机。这时候这个民族就走到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要么进行文化革新,脱胎换骨继续强大,要么烟消云散从此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消失,比如古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他们何其强大,曾经跟中国的秦汉王朝并行一时,但最后中国的汉文化存留了下来,他们因为缺乏新陈代谢的基因,很快死去。
中国的落后,是从文化的落后开始的,事实上,宋朝时的中国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时期。易经里面讲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可能真的是不可违逆的,正因为宋时的中华文明强盛到了极致,那么宋以后汉文明的虚弱,也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说到这里,我想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观念,许多人总以为汉唐时的中国最为强盛,这并不正确,是对历史的误读,也是因为受了某些宏观主题的电视剧和艺术作品宣传的影响,因为汉朝出了汉武帝,有过对匈奴的作战,将匈奴赶到了欧洲,诞生了卫青、霍去病等伟大的军事将领,唐朝有贞观之治、丝绸之路、李白、杜甫,而宋朝几乎没出过太振奋人心的人物和事件,除了那个梁山泊和岳飞抗金。所以人们主观上对汉唐的印象颇佳,其实汉朝只是军事的强大,是中国拓疆扩土的阶段,而唐朝则仅限于文化的独一无二,还有唐人的开明及包容性,都举世无双。这都是汉文明的上升期,是成长期。但真要论到综合国力,国民的生活水平,没有一个朝代比得上宋朝,即便后来的明清国库收入最好的时期,也仅是跟宋朝持平,但只是昙花一现。有疑问的人可以去查查资料。
宋朝的繁荣和强盛是长时期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商业的发达,商业税的收入大大超过了农业税,当时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纸币和银行类的机构,也就是钱庄,生意非常火爆。一幅清明上河图说明了一切。宋朝的军队中的普通士兵也是薪水极为丰厚,而政府也一直能负担得起。至于为什么去当兵也能领丰厚的薪水,就是因为土地被大量集中到了私人的手中,成了田庄,失去土地的青壮年劳力,因为政府要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所以便掏钱大量募兵,养着他们。当时宋朝无战事的年代,竟然也屯兵几百万,所以便造成了腐败现象。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宋朝的腐败是“腐而不朽”,国力根本不受影响。这跟清朝有质的区别,其实明朝未年的腐败也是如此,虽然朱氏王朝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可军队的装备仍然强过清军,只是由于官兵缺乏斗志,甚至有军士不懂使用火炮的事情发生,有意思的是,明朝未年的军事装备,要强于清朝未年,这是一件多么可笑可悲可叹的现实,也间接论证了满清的落后和思想文化上的倒退。明朝出了许多科学家,比如徐光启,工具机械发明了不少,而且得到了大量应用,当时的火炮铸造技术仍然是世界领先的。但到了清未,火炮只能从国外购买。明朝的海上船队世界第一,日本是臣属国。清朝未年只能依赖于英德进口,连日本都打不过。
但是种种不可违逆的因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种不可违逆的因素,就是汉文明中的精英文化的没落。
无论是作为传说的《水浒传》,正史,还是诸多未经确定的野史,写到宋朝人的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酒肉如林”,到处都是酒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底层人的生活都可以算得上是十分奢华,这比明未和清朝强多了。而且宋朝的农民起义,直接原因都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对比其他朝代人吃人的现象,在宋朝这简直不敢想象。宋江、方腊这些人活得都很好,主要原因还是宋朝人有头脑,有主见,并不甘心只是吃饱饭睡好觉,对当时的文化、政治的参与欲望极大。另外,宋朝的皇帝在史上并不知名,最大的因素恰恰在于他们的开明,权力并不集中,而是下放到下面的几个主要大臣之中。这样,对国家的治理就显得比较理智,最后在宋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可惜的是金和蒙古的入侵让这种大好局面一去不返还,所以我认为元朝的出现是中国历史的倒退,野蛮民族对文明民族的征服。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之所以低下,正是因为生活过于奢侈安逸,缺乏危机感,到战争真的来临之后,发现自己毫无抵抗能力。宋人对军事的不重视,对文化商业经济的过于侧重,导致了亡国的悲剧。
蒙古灭宋之后,意味着汉文明已经灭亡了,可以称为中国的亡国。而不是现在一些伪学者自慰似的“蒙古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种论调可以掩盖的,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已经找不回以前的文化自信。秦人的彪悍、汉人的自强、唐人的宽容自信,乃至宋人的优雅,现在我们已经全部丢失了。不肯承认汉文明当时的灭亡,也就等同于缺乏重建汉文明的勇气。
蒙古灭宋时屠城一次要杀几十万人,元朝正式成立时,中原人口比宋未骤减三分之二,大部分的精英知识分子被杀,文明的火种就此熄灭,这不是灭亡是什么?至于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都是经过元朝统治者洗脑的人,骨子里隐约便种下了媚俗的种子。这样的人肯定不配承担汉文明的恢复重任。
当朱元璋灭元建明之后,出现了文化理念的倒退,更趋向于皇帝集权制的建设,这里面的原因颇多,一是朱本身没什么文化,不是知识分子,即使是,也有着当时的历史局限性,不太关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这类话题,只是为了自己的江山如何才能稳固;二是他吸取了宋朝倒台的教训,由于王安石改革的失败,让宋朝延缓了脱胎换骨的步伐。朱由此认为不能改革,他并没看到问题的实质。不是不能改革,而是改革得不够彻底。他认为皇权还是要集中的,不但要集中,而且要剪除潜在的隐患,要做到绝对的集中,皇权至高无上,不容任何人分享,所以从明朝开始,皇帝集权真正做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极致,皇权更加神圣,没有人再敢上谏改革,这就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才华施展,使国民变成了工具、奴隶而不是有贡献的可思维的集体智慧;朱元璋认为,土地一定要均分给农民,恢复佃户制,不能大量集中到几个人的手里。城里务工的人少了,都回到田里干活,刚生长出来的近代社会的萌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商业的兴旺也随之缓慢下来。
另外就是对新兴文化的压制,让有了些许起色的汉文化复兴受到重创。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杀掉自己的功勋大臣只是这种性格的小小体现,小意思而已,在他漫长的皇帝任期内,就犹如一部时刻开足马力的雷达站,监视注意着身边人的一举一动,所以时有良臣灭门的惨案发生。到了晚年,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对文化思想的压制让中国社会步入膏盲,但已经回天无力,儒家文化此时已经变质,经过程朱理学的改造,儒家思想从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职业的统治哲学,这跟汉唐时的儒家完全不一样了,丢弃了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和自信灌输的作用,国民再也没有主动参与国家管理和建设和愿望,所以,董仲舒似的人物已经不可能出现,事实证明后来也没有出现,真正变成了皇帝的素质决定国家的命运。
宋以前的中国,皇帝再昏庸无能,国家都没有出现太大的危机,至少未被外族打败,因为届时有众多的名臣可以站出来分担皇帝的责任,这是由真正的汉文化内涵所决定的。到了明清两朝,有过短暂复兴的时期,都是因为几个还说得过去的出色皇帝,比如康熙,但是一旦皇帝不行,国家马上完了,乾隆晚年的平庸,马上就导致了国家陷入落后贫穷的迹象,因为没有人敢站出来承担责任,下臣都变成了讨皇帝高兴的奴隶,这种情况尢以清朝最为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虽没有出现像明未的木匠皇帝那样的昏君,像隋炀帝那样的暴君,但大都是平庸无能之辈,连康熙也不能例外,他收复台湾是份内之事,并不算什么功劳,打葛尔丹只是内战,打俄罗斯是自卫反击,任何一个国家遭受了侵略或者面临分裂都应该这么做。除此之外他做了什么?汉武帝主动出击灭匈奴于国境千里之外,唐朝更是历经几代国君,坚持不懈地持续打击突厥,东征高句丽,四周诸国无不臣服,这种气魄无人可比。宋人虽然军事外行,但经济文化商业的能力独步古今,这才叫开疆拓土,这才叫优秀的汉文明。清未的光绪倒是想改革,却连一个老太后都摆不平,他的政治手腕和智慧照汉人的老祖宗差得太远,此时的中国已经完了。
文化的没落,加是清朝的闭关锁国,直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杨振宁批评易经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罪魁祸首,这真是满嘴胡说八道。杨振宁应该首先想一想自己的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是从哪儿得到的关键性启示。易经本身没有错,中国的精英文化其实在明朝还是起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的,明未也重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清朝的入关,以及清人对骑射之术的过份迷恋,从政策上限制了科学的发展。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以及对各种身份的人的衣饰标准的限制,从客观上都在扼杀国人的想象力和思维的活跃。这难道是易经造成的?当然不是。儒家思想经过程朱等人的改造,再经满化,已经面目全非。自信、上进、永不言败和追求世界大同的优秀理想已经荡然无存,“治国平天下”的豪气更是只剩下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如果不能唤醒中华文明中的精英文化的复兴,来重塑国人的自信,中国是不可能变成一个真正的超级强国的。这部书,便是想假借朱云天之手,试图去完成这个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段回忆,回忆是可以被更改的,因为回忆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发生着各式各样的影响。文化也是我们人类的回忆,是我们人类的梦,既然现实这么痛苦,我们不妨去自己改造一个美丽的梦出来。
朱元璋在汉文化的发展走到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的时候,起到了一定的左右航向的作用。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文化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重大意义。朱元璋假以恢复汉文明的口号推翻了元朝,但他当上皇帝之后,又把这面旗子扔开了。他关心的还是他的皇帝宝座。
中国历史从明朝开始,再也没有一个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和李世民那样的足以跨越千年的远见卓识。皇帝的座位成了他们最关心的事情,由此也加剧了宫廷内部的惨烈争斗。明清两朝的皇帝,都是为了做皇帝而做皇帝,康熙算是有见识有雄心的一个人物了,也没能让中国走出突破性的一步,他喜爱科学,却只想自己在宫殿里把玩,不想推广到全国,形成一种风尚。不是他意识不到,而是他根本不想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他害怕掌握了科学的汉人民族意识觉醒,起来用科学的力量推翻他的统治,所以清朝的十二个皇帝实行的都是愚民政策,不允许发展科学,是写进了清朝皇帝的祖训的,而且他们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一直把满洲大草原当成自己的老家,甚至在后来遭受八国联军入侵时,清政府的内廷曾有争议,是否要舍弃中国,重新退回关外,可见他们不是意识不到国土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珍惜中国的土地,所以才屡次丧权辱国,签订卖国条约。他们觉得,只要保住满洲就可以了,反正中原这些土地,是当初入关赚来的,留一点就赚一点,全没有了也没关系。
始皇帝统一中国,而且统一文化,统一语言,并且为此付出了秦亡的代价,他的这种尝试最终促成了中国的大统一,为今后中华帝国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伟大作用。如果赢政只想做自己的皇帝,他犯不着动文化这一块,正是因为梦想在文化上实现全国的统一,激起了国内各地区间巨大的矛盾冲突,才让秦帝国迅速崩塌;汉武帝为中国开疆拓土,解除了匈奴的长期性威胁,巩固了中华文明的牢固地位,虽然当时国力不强,但他看到了安全对于一个王朝的重要性,为了后世子孙的发展,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声名,让自己背负穷兵犊武的恶名,也要除掉匈奴的威胁;到了隋唐,几代皇帝更是无比强悍把远征高句丽定为一项国策,又将突厥赶到了土耳其,他们都意识到了这几个小国未来对于中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有为而治,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和底蕴;宋朝那辉煌的建筑艺术设计,富裕的人民生活,儒雅的生活时尚,至今仍让后人赞叹不已。但是从明到清,创造性、征服性的东西已经完全消失了,程朱理学的最大祸害,就在于去除了儒家文化中原本存在的创造力和对世界的领导欲望。
所以,到了明未与清朝的几百年,皇帝们一直在吃中华文明的老本,中庸怯懦,保守固执,即使是康熙收复台湾,也只是一种制止分裂的收复行为,是保家,并非壮大中国的实力。其后的中国完全陷入了迷茫之中,文化自信的丧失,从本源上影响了中国的精英知识份子,再无创造性的经典理论问世。

关于这本书的风格和主角,以及架空历史

这本书的主角不可能是个英雄人物,我不会让他成为所谓的英雄,去抱着文明复兴的伟大理想闯出一番天下,这不合乎逻辑。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个人英雄主义从来没出现过。当然,你可以说为什么不能在小说中出现一次。这正是我要说的,正因为这类人物已经出现的太多了,所以,我笔下的朱云天在杀死了朱元璋之后,他就是一个小人了,小人物,卑鄙无耻而且又有一点可爱,是条色狼,满脑子都是坏点子,只想着升官发财。
这就够了,能够成功的,往往是这一类人,而不是什么英雄。
架空历史这个概念,是商人炒出来的,其实写手是纯洁的,在创作时很难想到要搞出一个概念。有人说,架空历史要事先弄一套思想体系,才能轻松自如的驾驭故事和人物。当然,相关的资料是必须要查的,但我觉得未必就要搞得那么严肃,为什么一想到架空历史,就非得跟文化、民族这类极其高远的词汇联系到一起呢?
故事恶搞一番,大家看着高兴,有娱乐性,各位老少爷们有种满足感,这就够了。
至于文是否对题,这才十几万字,故事还早着呢。元朝肯定要灭亡,那到时不管是怎么灭的,主人公才真正有了干点正事的条件。
现在,他只想着升官发财玩女人,换成你,在当时也会这样想。
PS:刚才有朋友拿起点的作者、书来做对比,以证明我这本书的层次不够大气。其实大可不必,起点多长时间了?17K才刚开始,并不具备可比性。起点的那些作者都是多年写这类题材的老手,而这本书只是我的第一本历史小说,在这之前我只是做过一些相关题材的出版编撰工作。
我跟那些名家也不能比,所以,我是抱着学习交流的态度在写这本书,同样,也希望读者能谅解,随着故事的进展,就盼着能写出花来吧。有不足的地方,希望指出来。

关于读者的一些意见

近日来,许多网友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非浅哪!先谢谢,非常感谢,至少说明有人关注这本书,无论是喜欢或是不喜欢;对于我这个第一次写这种长篇巨作的人来说,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荣誉。下面就读者朋友关心的两个主要问题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第一,常识问题。
其实,对于架空历史来说,尤其是改变过去这种特架空的题材,本身就是不符合常识的现象。所以,从逻辑性说,这是基本的错误,但读者总喜欢看到精彩的故事,于是某人回到过去,往往意味着新鲜感、刺激感、冒险的快乐。这类题材在我自己看来,一开始就是打破了人们的常识性的,许多东东并不现实,但我想,咱们图的是一个精彩不是?
当然,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局限,许多历史上的真实现况并不能保证每一个都十分清楚,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错误。我更不能避免了,呵呵,就徐达来说,历史上的记载有两种,一是徐达跟朱元璋从小一块长大,并且一块投身皇觉室,最后起义;另一说,是朱元璋变成起义军将领后,回濠州招兵,徐达才投军的。到底是哪一种比较真实?没人敢下定论,因为历史还分为正史和野史,有时正史并不一定正确。按我说,我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位朋友提到的烟味产地,明未才传入中国,而在这篇小说当中,元未就已经有了。好在只是一个小细节,没有影响小说的进展。再次谢谢那位网友,以后对这类问题,我一定尽量的做到真实无误。但如果有些许错误,还请见谅,毕竟这篇小说是以恶搞和娱乐为目的。
第二,本书主人公的人品问题。
首先谢谢天空骑士网友质疑的一个情节,17岁的朱云天强奸了宁巧,而且一手导演了对钟离村一千名无辜村民的屠杀悲剧。确实,我承认,这样做太残忍了些,太没有人性了,而且是对自己的同胞。但是我必须声明一下本书的创作原则:朱云天不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至少在前期不是,所谓的英雄一般都是悲剧性的,很难干成大事。在我的创作意图中,本书与一般的架空历史题材有本质的区别,我不想创造一个英雄人物,因为别人写得已经太多了,太泛滥了。我就想写一个小人,一个吃喝玩乐、只想升官发财,甚至发国难财的小人。我可以透露一下整本书的大体概貌,前期他开始立足脚根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小人,利用一切手段剿除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周旋于种种力量之间,以渔其利。他的帝国之梦没有这么顺利的,会有许多挫折,甚至要多次面临死亡。
其实,回头看看历史,别说屠了一个千人的村子,更作孽的事情那些汉人的起义者难道没干过?朱元璋反抗元朝,建立明朝,他真的是为汉人着想?恐怕不是,恢复汉文化,拯救汉人农民只是一个绝佳的借口。清初的吴三贵起兵反清,打的是恢复明室的口号,但事实是路人皆知他自己想做皇帝。那么说到这里,一个脉络就很清楚了,根据朱云天当时的处境,他需要徐达、汤和这些人带兵打仗的天才加入他的阵营,但当时徐、汤二人从事的只是小打小闹的黑社会买卖。如何让这二人死心替他卖命?只有仇恨,适当的仇恨既让他们无家可归,又能投入朱云天的怀抱。这时候钟离村的一千人就做了牺牲品。
可是,历史上做了那些大人物牺牲品的汉人老百姓还少吗?
这本书所架空的历史,跟其它的小说完全不同。这本书的主人公也并非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式人物。他首先做了一个小人,来扩充自己的实力,然后壮大之后,才能谋发展,才有力量实现自己的一些抱负。
呵呵,蒙古人在小说中确实可恨,这个早晚会灭掉的,不但是元廷会被灭掉,我还在考虑结合当时日本岛的情况,让朱云天成大事后,对高丽和日本岛进行一下骚扰,免除后者这个未来的大患。
我更想突出朱云天由弱到强、从小人变成圣人的这个过程。如果一下过渡到圣人,显然不好玩了。
强者的出现,相伴随的总会有不少无辜的代价。

中国人的历史观

聊点大家感兴趣的,比如架空历史、写作,以及中国人的历史观,这种可能比较空的话题:因为我以前是做出版的,去年也做了几本起点的书,比如白衣的〈爱情有害健康〉,月影传说的〈旷世奇材〉,初步接触了这一类以情节见长的巨长篇的题材,后来又看了〈中华再起〉,很受触动,里面写出了太多的传统作家不敢写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什么,喜欢架空历史的朋友想必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当我开始构思这一类题材时,首先想的便是写出新意,至于人气之类的指标,我并不在乎。这是我第一次写架空历史,也不可能奢望一举成名,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应该淡然处之的,认认真真地写好小说就行了,通过这一本,尝试一下,然后总结经验,认识更多的读者朋友,这是我的主要目的。
架空历史为什么受欢迎,我个人认为,除了网络阅读的需要之外,其中还有人们对现实感到不满的缘故,普遍的不满,最后凝聚成了一股潜意识要改变历史的风潮。我也是这样,有时看到架空历史小说的主角把中国改造得那么强,比如中华再起的后半段,真的有一种很痛快淋漓的感觉,很解气。我想,这应该是架空历史流行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落后了两百多年,挨打了一百多年,到现在大部分人还没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落后了,为什么挨打了?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状况?现在我们的经济开始复苏,军事实力也开始增强,政治地位也很高,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这些硬件的升级,是远远不足以保护这个民族的,就像电脑一样,硬件配备再强,核心的软件不行,关键时刻一样歇菜。我们无奈到只有钻进历史,跑回汉唐盛世去感受强悍汉民族的风采,去追忆那段领先世界几百年的时代。这不是历史的悲哀,而是现代中国人某种程度上无能的表现。
中国人研究历史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不应该是歌功颂德,更不应是粉饰太平。但可怕的是,我们却正在这样做。中国的历史学家骄傲地告诉每一个中国孩子,四大发明是属于中国的,你们应该为之感到自豪。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我们发明的东西却成为别人超越我们的助推器,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也没有人去思考,领先世界两千年的汉民族,为何在短短的两三百年间就落到了这步田地。拥有灿烂的历史真的很重要吗?重要到了只顾吹嘘不想反思的地步。跟我们相比,美国人简直就是历史的乞丐,做为一个英法的移民国家,他们哪有什么历史,但谁能否认,现在的美国几乎就是两千年前汉唐盛世的翻版。
我承认,在潜意识时,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汉民族主义者。我为做一个汉人而自豪,但也常为某些历史学家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中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倒退,一个是蒙古人的入侵,一个是满清的入关,被粉饰太平的历史学家美誉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真是一件非常可怜的事情。这些人从不承认落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能被他们标榜为进步。

当前:第1/14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