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全集.com》第170/482页


过了一会儿,士官从口袋里摸出一包香烟,崭新的包装,前所未见的图案,林恩问:“这也是基地的日常配给?”

“嗯哼!”士官大大方方地给了林恩一支,“士兵每周两包,士官两包半,军官三包,还能用钱额外买到。对了,帝国马克在这里仍是通用的,我们的薪金也还是以战时标准发放。”

“噢,那真不错!”林恩答道,心想这“隐蔽所”的补给条件比想象中的充裕多了,从前线撤到这里简直就像是由地狱升入天堂,到时候再找个年轻女护士或餐厅服务员之类结婚生子,思乡之情也就断了大半,就怕这只是掌权者稳定局势的应景之举,一旦事先存储的物资消耗光了,也就自然面临哗变散伙的危险。

这位态度友好的士官对外界信息所知的虽然有限,可他毕竟早来数日,对这“避难所”的了解还是给了初来乍到的林恩许多帮助。他自称听一位艇员透露,这“避难所”离欧洲大陆的极北点诺尔辰角不远,发现这些天然洞库的是一艘截击盟军北极航线的德国潜艇,它被敌人的护航舰艇击伤,在风雪中进入峡湾,下水维修的重装潜水员偶然发现了洞库的入口。刚开始的时候,德国海军试图利用这些洞库修建潜艇补给站,但战争形势急转而下,彻底截断盟军北方航线也已经无助于改变局势,因而帝国高层决定将这里打造成为最后的堡垒,工程人员拓宽了洞库以及洞库之间的孔道,最终有了今天这般模样。

听着同伴的叙述,林恩眼前仿佛看到了当年漫天风雪,受伤的德国潜艇奄奄一息地隐藏在峡湾之中,勇敢的潜艇修理人员接连潜入冰冷海水,当他们意外发现洞库入口时,眼神中的惊讶是多么深刻;在那之后,大批工程人员秘密抵达,克服了最初的苦难条件,逐步完善了这秘密基地的各种设施。良久,林恩回过神来,感慨道:“有幸至此,今生无憾!”

士官一边抽着烟,一边微微摇头道:“若只是暂避也就罢了,如果真让我们在这看不见太阳的地方呆上几十年,啧啧,真够呛的!”

林恩叼着烟,反问道:“你觉得我们会在这里呆一辈子吗?”

士官眯起眼睛想了想:“也许会,也许不会,这很难说!就算我们能够收拢十万最精锐的士兵,制造一千架新式战机、建造几百艘高速潜艇并成功返回德国,也没法击败苏军规模庞大的地面部队,何况……这里缺乏我们所需要的一切资源,能长期维持自给就很厉害了!”

“是啊!就算有资源,我们在这里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设备进行大规模的军工生产,仅靠为数极少的尖端武器,仍不足以应付东西两线的强大敌人!”林恩的分析其实还有意回避了一个难以跨越的事实――核威慑,美国很快就将制造出核武器,苏联人也将紧随其后,届时即便德国的天才科学家们能够研制出近乎科幻的尖端武器,也还是无法与之匹敌的。何况时间越长,故土的民众拥护意识愈发薄弱,等到复国彻底无望之时,“避难所”也就成了单纯的世外桃源了!

“真不知他们是怎么考虑的!”士官叹道,烟抽到一般,他转而安慰自己说:“算了,不去想这么多了,既然隆美尔元帅都肯抛弃威名来到这里,必然是有精妙筹划的,我们就耐心地等待吧!”

这话倒是提醒了林恩,隆美尔何许人也,岂会在看不到出路的情况下憋在这里?劳伦茨・巴赫兼具才华和雄心,又背负了父仇,岂能甘心一世躲藏?

就这样聊着聊着,房间外面的光线居然渐渐黯淡下来――人工照明当然能够仿照自然环境,却永远无法替代阳光。当林恩谈及这点时,士官笑了,他说40年攻陷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时,他们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其中一样就是红外线照射室。法国人考虑到守军士兵长时间处于地下,晒不到太阳会影响身体机能,于是想到了用红外线替代阳光进行“人造日光浴”,据说还颇受法国士兵欢迎。这样的照射室在“避难所”也有,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周可以前往那里晒1-2次。

听了这些,林恩很是无语,看来高层还真是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需求,俨然一副打持久战的心态,也不知他们在科技研发和军工生产方面有什么令人眼界大开的手笔。首先在人这方面,他们就该将最顶尖的专家和最好的技术人员弄来,可貌似德国战败投降时,诸如火箭之父布劳恩、核物理专家海森堡在内许多武器专家都在德国战败投降时被盟军或苏军搜刮了去,史称苏联的核武器研发就因德国专家而受益颇多,美国和苏联的太空火箭竞赛中亦有德国专家的身影。难道说“雅利安方舟计划”的实施终究赶不上战局的恶化速度,以至于许多专家都没来得及抢运,或者出于他们个人意愿而未能最终成行?

得益于医院充足的医护人手,像林恩这样养伤的军人完全不需要自己前往餐厅用餐,而是由年轻的女护士们将“营养餐”送到病床前。对于一天之内在眼前晃过的多为年轻异性,林恩那习惯了战场搏杀的思维确实感到应接不暇,他笨拙地向给自己送来晚餐的护士道了谢,捎带向她打听了情况――据说下午的时候“避难所”又来了一批新人,潜艇艇员居多,还有一些穿着黑色制服的帅气小伙。听这番描述,林恩猜想那可能是同一天从德国出发的潜艇,上面搭载着坦克兵和装甲车驾驶员,有了这些精英,武器仓库里的那些豹式坦克和装甲战车就不会成为摆设。当然了,前提是有充足的油料,要知道德军之所以输掉战争,油料绝对是一大致命要害!

第16章 内幕

没有鸡鸣,没有晨霞,更没有轻拂窗帘的海风,仅仅依靠光线的人工调整来模拟这地下世界的昼夜轮替,林恩睡得还算踏实,可醒来之后却总有恍惚之感,仿佛这里的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美好的幻象随时可能破灭。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疑虑和担心,可一番少有的认真洗漱之后,林恩美美享用了年轻护士送到床头的早餐,肚子里的满足感总算填补了心中稍稍欠缺的踏实感。餐后,他正拿着英德词典温习单词,就见两名穿戴新式军服的军官端端正正地走到床前,颇为庄重地当众宣读了对自己的特别嘉奖令――鉴于在“雅利安方舟计划”护送行动中忠诚、勇敢的表现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授予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一枚,另按战伤奖励条令授予其银质战伤勋章一枚,证书随勋章同时发放,以证明其绝对合规合法性。

因为独特的外形,德意志十字勋章又被德军官兵们形容为“希特勒的煎蛋”,它虽不属于赫赫有名的铁十字和战功十字系列,却也是德国主流勋章,主要用于弥补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骑士十字勋章之间的巨大级别差异。这种勋章被划分为钻石、金质和银质三个级别,而钻石级只制造了样品,从未被实际授予。至于前一天“见者有份”的银质德意志十字勋章,可说是三个等级中最漂亮的,它较金质勋章低一个等级,却并没有隶属关系,获得两枚勋章者既可以选择佩戴级别高的,也可以将金质置于银质上方同时佩戴。

荣誉扑面而来,林恩内心反而非常冷静,他猜也猜得到这是戈培尔对自己抢救其家人的回报,也许还想着“一石二鸟”――顺带在军队里收买人心。政治与军权斗争的残酷性可不容小觑,在资历和觉悟都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林恩可不想贸然卷入其中,更不想被人当成枪使,因而以一种平静从容的姿态接受了奖励。

“加尔戈少尉,这里还有一份私人礼物,是一位小姐请我代为转交的!”

将一个绑着红色蝴蝶结的方形小盒子放下之后,这位陆兵军官端正地行了个举手礼,便转身带着手下离开了。

乍听“小姐”,林恩还揣测可能是爱娃・符特里奇,一打开才意识到并非如此。这仅比巴掌略大的盒子里放了一张粉色的小卡片和两块心形的巧克力,卡片上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感谢我们的大英雄林恩・加尔戈。署名:海达,伊丽莎白。

看着卡片,看着边缘有明显切痕的巧克力,林恩很自然地笑了,笑着将其中一块放入口中,将另一块分享给隔壁床的士官,将卡片放在盒子里妥善收好。那夜救人时光线太暗,他根本没看清两个小姑娘的容貌,只记得她们都有柔软漂亮的秀发,且是那样的娇弱。

在这并不缺乏食物的基地――至少目前没有实施配给制度,一块巧克力显然没有在前线那样珍贵,但士官还是很享受地把林恩所给的心形巧克力吃掉了,笑着说道:“嗯哼,柔滑甘甜,这是上好的巧克力呢!真羡慕你啊,加尔戈少尉!”

林恩自感已经有很久没有这样会心的笑过了,他低头看着一上一下佩带于左胸的两枚德意志十字勋章,虽然不喜欢那种胸前挂满奖章的感觉,但为免让人另有想法,仍是将它们一并保留。然后转头对一直看着自己的士官说:“这算是对我在此养伤的回报――用鲜血换来的,你觉得值么?”

一听这话,士官便也大致理解了,他收起笑容,默默摸出香烟,点上,颇为感慨地说:“为了保卫国家、捍卫尊严,许多人一声不吭地死在了战场上,只有亲人还在惦念着他们。相比之下,我们算是非常幸运的,至少还有胜利的梦想存在……伤口很快就会愈合,机缘却不是想有就有的。”

“也许吧!”林恩仰头躺回床上,从枕边拿起字典,想要在这个世界立足,光靠别人是不牢靠的,关键还是自己的努力与奋斗。

“你在学习英语吗?”士官好奇地问道,而这,也是许多人见林恩翻阅英德字典的第一反应。

“嗯!”林恩一如既往地爽快“承认”,并简单解释说:“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够在我审问敌军战俘时用到,而不是只会说英语的‘我投降’。”

对于这样的幽默说法,士官淡然一笑,显然是接受了。

有人将时间用在学习上,也有人紧紧抓住这近水楼台的机会,观察自己周围的年轻异性并从中寻找可以发展的目标,显而易见的是,年轻护士们对此并不反感,甚至已经有了神情和举止颇为亲密的准情侣。

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向,下午的时候,新晋的陆兵少校莫特奇格来了,给林恩带来了劳伦次・巴赫的问候和两本德文版的军事书籍。谈话中,莫特奇格透露说,未来一段时间还将会有大批官兵抵达“避难所”,不过他们之中海军的艇员占了多数,而陆兵的总规模将与既定的番号相应――也就是两个战斗团。在来者皆晋升一级的情况下,职务军衔自然水涨船高,而且经历了战争淬炼,保留下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脱颖而出就难了。

既然这话中藏有暗示,林恩也就顺水推舟地表示,是“吸血鬼”突击队赋予了自己新的人生道路,至于未来何去何从,自己愿意听从巴赫的安排。

“这里有两本书,是将军让我带给你的!”莫特奇格所指的“将军”,即是已经戴上了将星的劳伦次・巴赫。除去一出生就坐拥各种荣誉的皇室显贵不算,他已经超越空军的迪特里希・佩莱兹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但很可惜,这一记录并不会成为史界公认,他和这“避难所”里的所有人一样,在外人眼中都是这场战争中的“阵亡者”或是“失踪者”。

拿到莫特奇格从公文包里取出的两本书一看,却并非什么天书奇文,这两本普通大小的书籍,一本硬壳封面,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欧洲最经典的军事著作之一;一本软皮封面,干干净净地写着两行字,“Sunzi”――“Die Kunst Des Krieges”,也即是德文译本的《孙子兵法》。

当前:第170/48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