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兵全集校对版》第385/486页


崇高是文学艺术追求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它和美、意境本身,有时就是同义语。是自古希腊以来,古往今来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历来重点强调、反复探讨的艺术标准、内涵、终极追求。在古典的、也即人类成熟的文学作品中,古希腊史诗和后来的一些优秀的作品(尤其是雨果的作品),就是崇高和美本身。在西方艺术史中,没有崇高的概念,就没有历来的伟大作品,就没有古希腊那些“人”的雄伟雕像,就没有贝多芬,也没有托尔斯泰,也没有人类文学史(也是宗教史)上最伟大作品《圣经.新约》及其所蕴含的最伟大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耶稣。在任何的意义上讲,崇高都是涉及文学创作时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在内反复强调的作品必须包含在内的思想标尺。这些标尺(还有美、意境、氛围即典型环境)并不能因为今天我们的社会在迅速腐烂,生活内容在细化、小化,而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受到任何理由的忽略和无视。

崇高是“人”的标尺、心灵的标尺,没有这样一个标尺,就没有伟大的作品。

-

《帝国雄兵》的作者还在继续修缮,作品诞生问世的时间太短了,毕竟只有两三个月,还在哺乳期――我们寄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在我们目光所能触及的语言世界里,看到我们当代中国人,写出我们当代真正的伟大的中国小说。

《帝国雄兵》的产生(四)

《帝国雄兵》的产生(四)

-

在作品的行文(人物性格塑造)中,我们也看到不一般的特色。

这是一部文人作品,可是作品的人物性格塑造却全无文人雕琢的痕迹,纯然天成,完全由人物形象自身内在规定,自身生命发展逻辑决定――它的小说人物典型性强,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呼之可出,呼吸可闻,具有我国古典小说中人物的特色----可以说,在这样一部并不一般的“文人”(作者是海外游子)作品中,小说人物的语言和性格塑造是最少文人气的――率真、真挚,喜怒笑骂,率性而发----像我们看到的水浒人物一样――不像有些小说中人物一般都多少带有主观痕迹(代言作者自身文化、主观认识、思想倾向,或流露作者自身人格),时下社会风气(0距离语言)影响;《帝国雄兵》中人物的性格是古典的,独立于作者的主观倾向,看似图解政治,可是性格大于主题----没有时下社会意识时尚侵蚀(尽管离不开对当时社会历史政治生活的叙述),看似有“解救天下”嫌疑,但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却是由时代社会矛盾即小说生命的内在逻辑自身解决和实现,不是摇政治彩票,故事大于思想――也就是说,达旺红木乡危机的解决和故事尾声静静的土伦山口――中印边境东段和平的实现,是由战士们的生命来完成的,而不是由作者的口号达成的。

作品的主人公都带有一种“理想的生活”标记即“理想”的色彩,可是整个作品却蒙上了一种“应该是”的“客观”风采――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除了吕小诗(闵斌斌)外,李沪生、曾大军、部队长、中亚泥布拖地、高虎声----都是大学生,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血性军人,现场的、剧情的“角色人”的性格,引导着他们个人命运的“活生生”发展,人们只知道他们是有思想、灵魂高贵的英雄,忘记了他们原来的出场“标签”----其它各个人物也是如此――总之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遵循小说艺术自身的规律----作者只不过依照“心灵之笔”按其应有之形描摹出来罢了----尽管作品中有一些因为结构和情节需要而设置的一些歌诗、地理地貌历史政治的背景介绍段落(这在许多小说中常见,也不可少),但是它们属于说明性语言,与人物性格无关,基本上不影响阅读,不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更不影响人物的性格自身“生活化”“剧情化”的真实发展。

故事的线流和情绪的线流、思想的线流汇流在一起,不可分拆,互相推动,也一起推动着小说(矛盾、冲突)的向前发展。得鱼忘筌,可以说,我们看见水在流,鱼在游,完全忘了小说的形式桎梏。

-

作者虚晃一枪,大量的虚写、虚写----新疆前线的军民联防后,突然兵锋一转,转到西藏一线-----浓墨重彩的实写开始了――文章的血肉在这里,最能显示英雄本色的情节在这里,最能彰示英雄主题的素材在这里----爱的高峰在这里,故事的高潮----在这里。

----

(未完待续)

《帝国雄兵》的产生(五)

《帝国雄兵》的产生(五)

-

作品在矛盾和各方关系的处理上也非常不一般。

《帝国雄兵》正视我国历史现实,把对社会的观察反思,与人物的性格发展,故事的情节进展,奇妙地溶于一炉;不回避矛盾,在这些矛盾中塑造人物,构设情节,并利用这些矛盾,激化情节,制造高潮,诚大手笔也;在处理中苏战争、中印战争、军内矛盾、林彪事件等这些棘手问题上,正面相对,举重若轻,温柔敦厚,既反映了史事的真实性,又考虑到小说的艺术特性所要求,成为读者可以接受的、纪实与艺文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完美的作品。

作品在构置矛盾及处理矛盾的方式方面,尤其值得称道――在部队长面对李沪生关于“苏联主义者、中苏开战以及中国文化性质”等诘问及后来被迫在沙丘中与李沪生打斗;部队长“受审”“收监”及嗣后出山组建红蓝盾军团;“中亚泥布拖地”受冤屈、忍辱负重、坚持为我军工作,最后妆扮匪徒,深入阿富汗为我军下一个世纪情报工作“取火”;高虎声因为中“反间计”被打成间谍出 “狱”后担任班长,任劳任怨、以德报怨,在牺牲自己以身挡住达旺印军子弹救下李沪生时,口袋里还掖有上级任用他担纲新建红盾军团长的任命;央金私拉强巴跑出国境,违纪看鸟,最后带回来湿瘩和印军进攻重大消息;五班长违抗命令犯错误关押后骑驴逃跑,“受审了,憋着屈辱,想到战场上赢回男子汉”,最后以兵团编外战士身份,参加铁列克提保卫战,舍身保护哈萨克斯坦小姑娘壮烈牺牲----部队里发生了篝火“幻觉”事件、因文革和国家当时的情况对部队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广大指战员的反应、一些基层指挥员的过火言行----甚至“吹捧林彪”和“反对林彪”两种看似水火不相容的观点;田师长作为我军高级指挥员应有的思想高度和政治艺术、最后做出的正确处理,等等等等,都是非常敏感的问题,这些矛盾都反映得很真实,也处理的非常好;甚至曾大军作为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投身反对四人帮的斗争被“处理”,团里暗中保护、狗熊连长同情怜惜、曾小兵想深夜违纪放走他----这些“真实”而尖锐的历史剧情,都处理得非常成功;甚至一度“极左”思潮的代表者,新兵连王主任,尽管他与部队长在世界观上的尖锐对立、在对待“异端”处理上的立场迥异,最后还让他作为离退休老干部出场,为剧情的发展做一些新的铺垫----这些都是因为作者站在更高的历史看台上,鸟瞰往昔的结果,处理得非常好。

其它方面,李沪生在与部队长出境哈萨克斯坦一路上对部队长的猜疑、对抗、打斗;李沪生真诚、忠诚、渴望战斗,热爱祖国和他年轻人特有的浪漫情调之间的矛盾;在古堡之夜前往沙丘听鸟叫和他一路上关心敌情的矛盾;在月夜前往铁列克提战场参战与他内心爱恋诗情的矛盾,李沪生在合肥养病期间对露露的爱和对部队长的爱的矛盾,跑到新疆后既渴望建功立业又畏缩想回头的矛盾,等等。

中印关系问题至今都是很敏感的,可是作品中湿瘩这个角色就处理得非常好。他是印度的化身,苏联人收买的间谍,可又是所谓克什米尔“民兵班长”(天知道什么社会组织,可能是马戏团的,哈哈哈哈)、杂货商人,一个不伦不类的角色。他受雇去哈萨克斯坦找地图,追查高虎声踪迹,可连高虎声到底什么模样都搞不清楚(高虎声化装了)。他贪财,又要去中亚抓一只鸟来卖;他跑到康西瓦去侦查,又没有一点军事常识,瞎闯,结果被高虎声活捉----这就把他处理成一个丑角,一个喜剧人物,是他一直误认为李沪生是高虎声,并向印军情报机构报告,一直到故事高潮红木乡他鸟笼里耍魔术放烟幕,要制造现场混乱,他抱着电台呼叫李沪生是高虎声,要印军开枪----最后落入国民党军埋设的竹陷坑,都是戏剧化的处理,都是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中苏关系也是很敏感的,中苏之间的战事不容夸大,不能违背史实。铁列克提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战事,但它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以我方失利而结束,这是基本的史实,虚写、诗化的处理效果非常好;此外,在哈萨克斯坦沙漠中几次打坦克乘员,都处理得很戏剧性,很诗化,尽管是虚构的,看上去非常真实,又不违背“可能的”真实(就是说,那些事可能发生,谁知道,你无法反证没有发生过)。彼得的角色是亦庄亦谐,开始的身份是克格勃狱中逃跑的持不同政见者,到最后以突厥人身份参加动乱,介入敌特活动,跑到西藏,也是可能的、合理的。

赵忠诚是青海基地“出事”后的逃兵,他出逃的原因、一路上的反省,因为嵌入了“----我是50年代和平主义时期,在苏联共产主义精神感召下,投身西北原子工业基地建设----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而显得格外沉重。他兵心未变,本来是想逃到老家珍宝岛去保卫老婆孩子的,可是合肥防空地下工事感召了他,他毅然留下来指挥、参与工程建设,最后牺牲在一座塌方的工事里。他的表现和心迹也是很感人的,处理得也很好。

最后,曾大军与“陌生人”尤恩,两个“夜莺”之间最高对决。尤恩和曾大军及苏联姑娘莎夏是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少年夏令营的参加者,三人之间还有感情纠葛。但最后突出两人的矛盾,是国与国之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与和平之争,也是主义和理想之争。尤恩与曾大军曾有过三次对决。第一次是他在任苏联某加盟共和国驻华三等武官任上渡假期跑到中苏边境塔城山口向曾大军挑衅,剑术比赛中被刺中左肩;后来又发生了他与巴基斯坦姑娘(实则为美国FBI特务)在沙漠古堡中的“罗曼蒂克”,也就是湿瘩说的那幕古典“爱情剧”,被突厥掠走后转交巴基斯坦军方又到了美军手中,成为美印苏三料间谍;第二次是部队长和李沪生从哈萨克斯坦回来发现突厥匪洞,匪徒逃窜中他与曾大军对面枪击,被击中左腿;第三次是他潜伏到酒泉基地,想谋害部队长,扒在火车车皮顶上时,也就是李沪生出逃新疆时扒在的车顶,被显示为蓝盾的曾大军击中左臂,从此瘫痪。他处心积虑想报仇,于是就出现了第四次对决,也就是“静静的土伦山口”中最后一幕。曾大军是被他击中的。但这不是对等条件下的对决,是暗算,不符合西方教育中 “绅士”原则,不光彩,尤恩是沮丧的。尤恩的沮丧,不仅因为他已经三次败在中国军人手里,而且因为这次曾大军带来的是和平的信息,中方胜利了,不仅外交、道义上胜利,而且取得了实质性的停战效果。最后以一只鸟的自由飞起,阳光把千仞雪山照耀得一片通红,印军情报准将和警卫惊呼“金甲大士”作结,应合了长期流传在西藏关于“金甲雪光大士天神”显灵的神话,把曾大军的形象提高到了神的地位。

等等等等,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都处理得很好。

正如读者璇律评价的:“人物基调,把握良好,情景渲染,挥墨淋漓,实乃佳作”――作品历史含量、思想含量非常厚重,各种矛盾深刻、基础好,非常扣人心弦。

正因为作品中含有这些矛盾,使得作品份量特别重;也正因为这些矛盾处理的好,作品熠熠生辉,显得格外精彩。

(未完待续)

《帝国雄兵》的产生(六)

《帝国雄兵》的产生(六)

-

《帝国雄兵》的艺术价值――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现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从远及伊朗、撒马尔罕,阿富汗、哈萨克斯坦,近至喀什----从祖国的最西南角----往东北,一直到珍宝岛----从广袤的中亚到克什米尔、康西瓦、麦克马洪线东段中印边境的达旺、米林、林芝一线----再往东----一直到东海-----这是一幅幅员辽阔、广大无边、令人相当振奋、震撼的广阔场面----

当前:第385/48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