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兵全集校对版》第405/486页


一幅苍白

原野的

骨架

----

-

看到上述段落和文字,我们不是很容易联想到中亚民族自由奔放的生活场景,以及在“苏联制度”下的草原社会现实吗?

在文学发展史上,诗歌起源比其它文学形式要早,这是因为她的抒情性,也因为她字数少,自由换行,适合于早期人类口头发声和文化不发达阶段的“生产方式”----所以很多最早的人类英雄故事都是以史诗(诗歌)传唱形式流传下来的;诗歌抒发心灵,传达感情,在诗性审美的形象上,诗歌也许比其它文字形式,更具有概括力,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中。那些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诗歌的形象感和节奏感,和歌舞的形象感、节奏感接近,乃至于一致。要书写最好的艺术,也许要到少数民族中间去找源泉。反过来说,好像用诗歌的形式表现上述一段(少数民族的历史、生活与心理),可能比用一般的叙述语言,更简洁,更有力,也更形象。

穿越――语风雨夕朋友看望留

关于《帝国雄兵》的穿越――语风雨夕朋友看望留言

-

我在今天上午大约10点钟看到风雨夕朋友在其专版贴出“对此次大赛参赛作品的评价(二)”文章,很感兴趣,阅读并复贴如下:

-

看了作者“对大赛和网络文学的认识”、对此次大赛参赛作品的评价(一)(二)三篇文章,观点犀利、尖锐,鲜明,澄清、端正了我们的很多认识,好的文学批评是好的文学的产婆,是文学起飞之翼,文学大道的引灯,等等,为作者的真诚、真挚叫好,对作者正确的认识抱有同感,红夜莺一票敬上。欢迎批评《帝国雄兵》,作者(本人)尤其喜欢恶评。

-

今天下午大约3点钟,风雨夕朋友回帖如下,首先我要说,非常感激,因为这是到现在网这么久,第一次看到有这么认真、独到、有见地的文学批评,也很振奋。

-

对《帝国雄兵》的评价:

应邀评价,来说几句。

-

首先是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是大量的段落、章节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想自觉的把它们捏到一块,发现我水平不行,很吃力。因为这里面不光有西方的元素,还有中国的古典哲学、历史、军事等。时间跨度之巨大,地界切换之迅速,令我目瞪口呆。从苏联解体直接就是成吉思汉,从1380年直接打到波斯帝国。这波斯帝国真够牛B的,中国唐朝火药刚发明,他们火炮就伺候着中国军队了。要说这唐朝军队也不是菜货,居然能提前几百年与公元前330年就已经灭亡的波斯帝国干上了,了不起。这不是穿越,这叫飞跃。最重要的是波斯帝国不仅强大,还知道《孙子兵法》,而且他们还知道中国未来发生的事:宋亡于元,明不如唐。这中国也够乱的,安史之乱居然是清兵入关。到了第二部,中苏又打了起来。其它还有很多,不再叙述。小说是好小说,只可惜我脑子不够用,鉴赏能力太差,以前学过的历史、地理跟这全不对照,只能傻脸。

-

说说写作手法。很明显,作者是在模仿国外小说的叙述手法,就连词不达意的翻译痕迹都仿得非常逼真。通篇全文是无招胜有招,多种手法一块来,非常神奇。在描述一个国家时,人文、地理、历史、风俗、人口都写得很详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跨越时间、空间的百科全书,同时还让我们过了一把冷兵器和热兵器一起开打的瘾。感谢作者向大家科普了全球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战争史和发展史,顺祝中秋愉快、网安好运。

-

下面是我的答复:

-

谢谢风雨夕朋友看望留言,意见大多是集中在开篇第一部《巨变警醒》中,我必须承认这一段是时空“穿越”,说白了,你要说是有意为之也可以。读者应该有能力看到这些 “穿越”背后的东西即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想体现什么。这里主要是写一种“雄兵”的精神和气质――(你讲“唐、宋、元、清----”、“古波斯帝国----《孙子兵法》”,“火药----唐”----等等,好像没有这么严重,“公元前的波斯和公元后的大唐相差了一千年,他们是不可能碰面的”,他们在作品里并没有碰面――事实上他们可能碰头的时候已经是“波斯第三帝国”了――请参看原文,就是说没有根据说“公元前的波斯”和“公元后的大唐相差了一千年”,而在我的文中“他们还要碰头”――不知道你如何得出这一结论――也许你看花眼了)――关于这一段是写“雄兵”的精神和气质,这点本来应该由读者自己在全文阅读的联系中自我体会感受,现在非要由作者我在这里越俎代庖说出来,好像视读者为傻瓜,不符合审美心理学;或者说你看不懂,非要我在这里提示一下――大多数读者不会在这里钻牛角尖,这是小说,不是对照历史。实际上在我看来,即使如你所说在相声中笑话的“关公战秦琼”,在这篇小说中唐朝和汉朝放到一起也不是不可以的,当然我还没有放到一起,没有犯你说的“常识性错误”----

既然承认穿越,是一种较自由的时空转换(跳跃)手法,(或者飞跃),我不做分辩。

-

“安史之乱居然是清兵入关”这是误读吧----“从苏联解体直接就是成吉思汉”不知何所指?我关心的是你说的――“词不达意的翻译痕迹都仿得非常逼真”,请具体一点,对我很有帮助,因为我并不是“乱”写的,如果真的有“作假”也是违背我本心的。-

-

最后说明一下,开篇《巨变警醒》并不是很重要的,其份量,在总篇幅中充其量占到1%吧,它和后文的内容并无联系,相当于引子一样的东西,小说的主干并不在这里,其实大多数读者都明白这一点,也并不计较这一章的真实性,没有人较真(没有人在这里学历史,或查对史迹),我也不担心“伪造”历史的嫌疑――实际上,我在《巨变警醒》一章中恰恰是核准了时代、年代的大致排铺,各种穿越,是经得起推敲的,请各位熟悉史学的读者前去检阅,我现在不做更动,不会改一个字,看看是不是有风雨夕朋友讲的上述问题――但我还是想强调,这里有个思想方法的问题,这毕竟是小说,这一段是穿越手法――你到底是读小说,还是治史呢?

“以前学过的历史、地理跟这全不对照,只能傻脸。”为什么一定要和以前“学过的历史、地理” 对照呢?又有哪个小说的读者在读到穿越的段落时,要拿“学过的历史、地理” 对照呢?那什么叫“穿越”呢?

读小说不是“按图索骥”,更不能“刻舟求剑”,读小说的心态,更忌讳“穿凿附会”。

你恐怕需要的不是“对照以前学过的历史、地理”,而是认真全面地把《巨变警醒》再看几遍。

文学批评最重实事求是,而不是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当前:第405/48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