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全集.com》第1810/1908页


说白了,军方也有功利性,而且国防预算的审批非常严格,每一分钱都要花到最有用的地方。

如此一来,军方资助的科研项目,实际上都与军事应用有关。

也就是说,在冷战期间诞生的,并且对生活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在最初都只打算用在军事上,没有人考虑今后能够用在其他领域,而技术进步本身,使其具备了在民用领域应用的广泛前景。

事实也反复的证明,科学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前景更加光明。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子计算机了。

当然,严格说来,电子计算机并不是军方推动产生的新技术,而是与载人登月工程存在密切关系。

原因很简单,把电子计算机推向实用化的,正是载人登月工程。

可以说,后来出现的各种电子计算机,其前身都是中国航空航天部在载人登月工程上投资开发的那几块用来控制月球飞船的微芯片,而在做这项投资的时候,恐怕连顾祝同都没有想到,他砸到微芯片上的几千万华元会在十多年后改变整个世界,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初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

显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都得感谢顾祝同。

事实上,如果当时顾祝同稍微犹豫一下,恐怕信息时代就将离人类远去,至少会推迟数十年才能到来。

这就是,在技术评审中,微芯片技术遭到了技术专家的否决。

原因是,按照载人登月工程的进度安排,具备实用价值的微芯片不可能开发成功,因此不应该在该项目上投资。

只是,顾祝同改变了一切。

这就是,他没有采纳技术专家给出的评审建议,而是决定在微芯片领域投资,启动微芯片的研制工程。

关键就是,微芯片不但可以用在载人登月工程上,也可以用到其他军事项目上。

显然,顾祝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这种新兴技术,能够在其他军事项目上发挥作用,为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做出贡献。

当然,几千万的投资也不算太多,刚好在顾祝同的接受范围之内。

如果当时启动项目的资金再多一点,比如超过了一亿华元,恐怕顾祝同就会采纳技术专家的建议了。

第一百九十六章 转移重点

载人登月工程烧了不少钱,在完成了最后一次登月行动,整个载人登月工程正式宣告结束的时候,在该项目上的zhèng

府直接投资就超过了七千四百亿华元,其花费比危地马拉战争的全部开支还高出了百分之四十。把社会间接投资算上的话,载人登月工程的总花费在一万亿华元以上。

只是,载人登月工程所创造的、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其花费的数十倍。

在整个载人登月工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利益,特别是由科技进步产生的利益,根本就无法准确估算。

要知道,在这项空前的科技工程中,总共产生了数十项新技术,推动了数个科技领域的飞速进步。

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电子计算机。

事实上,计算机早就出现了。

在大战结束之前,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开发出了计算机,而且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在大战结束之前就已投入使用。当时,这台计算机属于陆军,主要用来进行弹道计算,设计出性能更好的枪炮。

只是,计算机的应用并不广泛。

不是计算机没有价值,而是受技术水平限制,其价值很难发挥出来。

这就是,当时的计算机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

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塞满了一个巨大的仓库,而且其运行时的功率高达数千千瓦,相当于一座小城镇的耗电量。而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万次,仅能进行简单计算。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研制的计算机也差不多。

此后,中德的计算机科学家都把重点放在了缩小电子管的体积上。

虽然在一九六零年前后,晶体管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已经有科学家提出,晶体管更适合用来制造计算机。而且晶体管更容易实现小型化,也就能够制造出体积更小、功率更低与运算能力更强大的计算机。

只是,当时中德军方都不太重视晶体管。

当前:第1810/190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