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全集.com》第1840/1908页


当然“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要到一九八四年才会正式上马

在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的两年间,中国国防部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技术论证,即确认当前的技术能否使该工程由设想变成现实

两年的技术论证,得出了一个关键结论,即建立“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所需的主要技术在未来十年之内都能达到实用化程度,其中包括定向能武器电磁能武器高精度制导武器等

正是如此,中**方在一九八四年正式启动了“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工程建设工作

主导此事的,依然是顾赚

按照中国国防部在一九八四年十月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将在十五年之内建成,形成基本防御能力,然后再花五年到十年进行完善,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战略防御能力

当年,中国国民议会批准了与该项目有关的十多个专项拨款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不住了

如果中国拥有了一面坚不可摧的盾牌,那么中国就拥有了全面战略优势,甚至会因此获得发动先发制人战略打击的决心

说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在该领域赶上中国,十五年之后就将丧失战略主动权

对冷战中的一方来说,这意味着全面失败

要知道,如果中国不再畏惧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报复,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手里的核武器进行战略威胁,即便中国并没有借此发动全面战争,也能够在各个场合让德意志第二帝国做出战略让步

显然,这就意味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将丧失与中国抗衡的资本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奋起直追,即便不能超越中国,也至少应该追上中国,不能让差距拉大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八四年底通过了一份特别拨款,为启动其国家防御系统工程投入了八百六十亿帝国马克的启动资金,重点资助基础科研项目,争取在五年之内取得重大突破

这下,中德对抗再次在外层空间打响

按照中国国防部在当时公布的资料,理想的防御系统应该建立在外层空间,最好在敌国头顶上方建立起防线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用来对付战略弹道导弹的防御武器直接部署在敌国领土上方的轨道上,在敌国发射的战略弹道导弹还没有离开大气层或者是还没有重返大气层之前就将其击落

显然,这需要在航天领域投入足够多的财力

一九八五年,中国进行了六百多次航天发射,并且正式启动了“重返大气层航天航空平台”项目,也就是后来的航天飞机研制工程这一年,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了五百多次航天发射,而且着手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一九八六年,中国的航天活动超过一千次,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达到了九百次一九八七年,中国进行了一千四百多次航天发射,并且在当年年底让第一架航天飞机进行了非载人航天飞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当年完成了超级运载火箭的试射一九八八年,中国的航天发射达到巅峰,全年总共进行了二千一百六十八次,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当年超过中国,总共进行了二千七百五十七次,双方在冷战中的航天竞争达到白热化

显然,疯狂的航天发射,意味着疯狂的烧钱

对双方来说,这就是在比拼财力,看谁的资金雄厚

必须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几年里表现出来的实力,确实让人叹为观止,不过这更多的是回光返照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在快速消耗由危地马拉战争所带来的红利

中国在危地马拉战争中遭受的失败,并没有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获得弥补在七零年代的后几年里,中国进入了战略收缩期,即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降低财政开支,减轻国民负碘一政策,在一九八零年达到巅峰,即中国在遭受了经济危机打击之后,已经难以维持原有的战略优势

只是,进入八零年代,随着经济危机过去,特别是新的金融体系确立,华元的主导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获得加强,中国在经济上已经走出低谷,其战略防御阶段也正式宣告结束

相反,在七零年代,德意志第二帝国进入了战略扩张阶段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黄金时期积累了大量财富,国家基础建设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因此其经济实力出现了暴发性增长,在七零年代后期,其相对国力达到了冷战时期的巅峰

根据中德双方的官方资料,在一九七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经济规模达到了中国的百分之六十,工业规模为中国的百分之七十,重工业更是达到了中国的百分之八十,比大战结束之前均有百分之百以上的提高

经济实力的增长,也导致了野心的增长

在顾赚提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概念的这一年,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扩张达到巅峰,即不顾联合国绝大部分成员国的坚决反对,出兵巴尔干地区,入侵南斯拉夫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本意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欧洲最后的战争根源

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此举等于是引火烧身

中国尚且没能在危地马拉战争中全身而退,德意志第二帝国又怎么可能在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地区取得胜利呢?

第二百一十一章 火药桶

一九八二年四月,狙击手部队接到命令,移驻马耳他岛。

当前:第1840/190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