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全集.com》第2/1908页


最受关注的,正是俾斯麦。

威廉一世在位时,奉行拱手而治的施政方针,充分信任俾斯麦,赋予宰相大权,几乎从不过问政事。威廉一世年老病重期间,由皇储监国。大概是迎娶了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长公主,皇储,即现在的腓特烈三世变成了亲英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遭到容克贵族集团排挤。

俾斯麦就是容克贵族集团的领军人物。

还是皇储的时候,腓特烈自然会对俾斯麦礼让三分,奉行皇帝的施政方针。可是成为皇帝之后,腓特烈还会处处让着俾斯麦吗?

在皇帝与宰相之间选择,留下的肯定是皇帝。

问题是,没有俾斯麦的帝国,还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吗?

新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御前会议,宰相去留成为最大的悬念。

君臣齐聚,虽然位置与人员照旧,但是现在高高在上的不是监国皇储,而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

“皇储”与“皇帝”只是一字之差,身份却有天壤之别。

俾斯麦与毛奇同时注意到,伴随皇帝的不但有内侍古斯塔夫,还有一个陌生人。两人顿时心生疑虑,迅速交换了眼神。

从五官上看,他是一个东方人,又有一些西方人的特征。

仅论相貌,此人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地方。身高也不出众,身材匀称,丝毫不显魁梧。

最显著的,还是其眉宇间的神采。

俾斯麦阅人无数,一眼就看出,此人绝对不简单。

难道传言是真的?

俾斯麦心生疑惑时,腓特烈三世让古斯塔夫宣读了诏书,内阁军政大臣全部留任,由冯承乾担任帝国战争大臣。

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但是意义极为重大。

暂且不看任命之人,仅此任命就意义非凡。

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元帅之后,战争部被分拆成了陆军部与海军部,分别任命陆军大臣与海军大臣。

此举,正是时任监国的腓特烈的杰作。

虽然名义上,此举是因为没有罗恩伯爵那么杰出的人物能够统领帝国陆海两军,但是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军权独揽从而威胁到皇权。在很多人看来,这是腓特烈亲英自由主义的外在表现。

帝国统一了除奥地利外的整个德意志地区,该铸剑为犁了吗?

皇帝重设战争部长,给了所有质疑者一个响亮的耳光,还没到休养生息的时候,仍然得厉兵秣马。

想到这,俾斯麦稍感欣慰。

虽然他与腓特烈三世政见不和,但是俾斯麦从未怀疑过这位参加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与普法战争,为帝国初创立下赫赫战功的皇储。威廉皇帝之后,能率领帝国急流勇进的只有腓特烈三世。

也许,亲英立场,只是腓特烈三世的权宜之计。

问题是,冯承乾是谁?

听这名字,明显是个东方人,而且很有可能与大清有关。

俾斯麦心里疑窦丛生,不免多看了眼站在皇帝身侧的那个陌生人。

古斯塔夫宣读完诏书,御前会议就结束了。腓特烈三世没让大臣发言,只是按照主要人等去偏殿等候单独召见。

皇帝首先召见的,自然是帝国宰相。

在御书房里,俾斯麦再次见到了那个神秘的东方人,而且知道他就是刚刚获得任命的战争大臣冯承乾。

“宰相,我来为你介绍,这位是冯承乾,勃兰登伯爵。”腓特烈三世走了过来,对冯承乾说道,“这位是帝国宰相,奥托伯爵,高贵的俾斯麦亲王,想必你早已认识,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宰相阁下,鄙人冯承乾,今后还望多多担待。”冯承乾微微躬身,以示尊敬。

听到冯承乾那口流利的、略带普鲁士口音的德语,还有彬彬有礼的举止,俾斯麦不免稍感惊讶。

当前:第2/190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