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全集.com》第139/317页


年轻人是吃喝重要,在家里摆开酒宴,猜拳行令,捎带说说知心话,平时难得一聚。但对于稍上些年纪的人来说,看戏就是重中之重了。

其实老人们在台下也不全为着看戏,你想呀每年镇上赶会都有唱戏的,他们都会放下一切前去观看,对什么戏中什么唱词早已铭记与心,他们低着头,一听就知道是谁出来了。

老人们也有着他们的乐趣―――在台下寻找熟悉的身影。看到了就会高兴地邀请同坐,边聊着日常琐事―――谁家的儿子娶妻了,几月前才办的喜事;谁家的女儿出嫁了,添了一个外孙,兴致勃勃。当然也会说到最近谁谁谁又过世了,不久前还和他在一起唠嗑来着,感叹一番。

突然一声“他唱得不对,应该是……这样唱的”。即使正津津乐道的在一起聊着,台上某一个的唱词错误也逃不过他们敏锐的耳朵。他们还会彼此交换一下对某某角色的看法,谁的嗓子好、唱得好,谁的动作到位,谁的“三花”表演逼真滑稽,那个“黑脸”不如另一个剧团的演员,就是对于那个“小生”的走调,也只是宽宏大量地开怀一笑。

几人来到戏台下的时候,台上《对花枪》唱的正热闹。

老人们最喜欢看的戏剧是豫剧,《打金枝》、《樊梨花》、《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至今耳熟能详,还能哼唱几句。最喜欢豫剧的伴奏,或大气磅礴,或哀怨婉约,或铿锵有力。

“叔叔,阿姨,你们先站这儿等会儿,我去大伯家搬几个凳子。”看戏一般都是自备凳子,孙刚来的时候没带,总不能让两位站着看戏吧。

“不用啦,我们只是感受一下气氛,这些都看过的。”赵爸拦住孙刚。

孙刚和赵涵对这个是完全不感兴趣,也是的,在戏台下除了老人和小孩(小孩一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来的),小孩子看戏就是图个热闹,根本听不懂,年轻人孙刚还真没看见几个。

赵爸赵妈看的津津有味,时不时的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哼唱两句。

站在那看了一会儿后,一行人起身离开继续“逛”。

一路走来,赵涵被小吃街的一个凉粉摊点吸引住了。只见摊位上摆放着一坨直径约六、七十公分的大凉粉。摊点上围坐着不少食客,摊主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少妇,正忙着招呼食客,听口音应是陕西人。

和人攀谈中,得知她姓李,来自陕西宝鸡,平时她和丈夫经常外出参加各类“节会”,孩子只能由家里老人照看。夫妻俩经营着宝鸡风味小吃,有布罗面皮、凉粉、醋粉等,现做现卖,走到哪里便吃住在摊点上,用自家的汽车拉着锅碗瓢盆走南闯北,是地地道道的赶会“专业户”。

“叔叔,阿姨,你们要不吃一碗凉粉?”孙刚问了下赵爸赵妈。

“不用了,你和小涵吃吧。”赵妈对这些没多大兴趣。

“老板,来一碗凉粉,少辣多醋。”孙刚给赵涵叫了一碗。

这家的凉粉属于清香型的,口感比较爽滑。

又逛了一会儿后,赵妈说累了,几人就回到孙刚家里。

坐在家里聊了一会,赵爸赵妈提出要回家,孙刚和爸妈劝了几次,赵爸明天还有事情,所以孙刚只好送他们回去。

“孙老哥,孙刚和小涵的事情呢,看他们俩的,如果没什么问题呢,到时候找个时间把事情办了,怎么样?”虽然赵爸赵妈是来玩儿的,但是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一般是要有个说法。

“行,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做父母的现在左右不了孩子们。”孙爸也觉得今天有点儿仓促。

“那就这么说定了,找个时间你和嫂子一起去我家,”赵爸说道,“孙刚,有空带你爸妈来我家玩儿。”

“一定,一定。”

孙刚开车送赵爸赵妈回家了,赵涵还打算玩几天,赵爸赵妈也只好由着她,反正她在单位已经请了好几天假。

103.偶遇同学更求订阅)

交流会最后几日的街上越发热闹了,乡亲们十里八乡平日难得一聚的远路亲戚也被捎言带信的请了来。

赶会在家乡就是一种为人际交流提供平台的形式,对春天喜爱、渴望、敬仰的表现。经历了满目萧条的冬天后,当看到第一抹绿色萌发,人民都期盼着生活的富裕、农田的丰收。

交流会已经结束,让人回味无穷,透着泥土的芳香。是乡里乡亲、亲朋好友沟通团聚的纽带,是农村物资交流的桥梁,是农村文化精神食粮的最好体现。

现在随着温度一天比一天升高,水池中地黄鳝也开始活跃起来,不少都在水沟中伸着脑袋,甚至有几个还趴在湿漉漉地草丛里,听到脚步声这些黄鳝都一个个“沙沙”地往水里钻。

这天天一亮,孙刚就要将鸭子群放出来到堰塘里。

刚好站在堰塘边上的孙刚,突然看到几只翅膀完全张开的野鸭,从几十米高处猛地“空降”到鸭群中,把水面上的鸭子给吓得四下逃窜。

或许是因为发现“入侵者”其貌不扬,几只老公鸭子胆子大了,冲过去啄它们,维护整个鸭群的安全。

但没多久,不知道怎么回事,鸭群就愉快地接纳了这几位“新成员”。

也不知道上次那几只野鸭子是怎么合群的,受没受到鸭群的攻击孙刚就不知道了。

头几天,野鸭只是白天和鸭群一起戏水、觅食,到后来,傍晚时分它会跟着鸭群回家,但不敢进入圈内。

当前:第139/3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